天下独一的奇石馆——拜石博物馆

正观新闻·正观号

2024-07-10 16:32

拜石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地区民园广场,由著名作家、学者冯骥才题写馆名,著名画家范曾题词,被命名为“江山多娇——天津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拜石博物馆

中国文化史上新的文化形态

拜石博物馆将奇石与书法、绘画、泥塑、篆刻、石雕、摄影等紧紧融合一起,更加表现奇石的奇特、奇绝和奇美,是艺术上难能可贵的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史上未曾有过,在当今的中国未曾有过。由此,大大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冯骥才题写馆名:拜石博物馆


拜石博物馆

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本市、外地游人和外国游人前来这里参观,赞叹的声音不绝于耳,纷纷在“留言本”写下“太美了”“真神奇”“天下无比”和“深感震撼”之类大量留言。

游客留言

在全国大大小小奇石博物馆中,拜石博物馆是独一无二的。中国观赏石界一位权威人士参观后,曾深有感触地表示,我看过许多奇石博物馆,唯独这里有文化,这种将奇石与各种艺术相融合的博物馆,是以往从未有过的。这个馆当属“中国观赏石文化风向标”。

洋洋洒洒的奇石大观

走进拜石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喜娃迎宾”:一个天真活泼的泥塑娃娃,喜笑颜开地用双手托起鸟窝,一只喜鹊在鸟窝边沿“叽叽喳喳”地鸣叫,鸟窝散落几个鸟蛋——其中的“鸟窝”是芦苇化石,“几个鸟蛋”是风凌石,带给人们的是一派喜气洋洋。

“喜娃迎宾”

拜石博物馆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天造石画入堂来》部分,一幅幅天然形成的石画,竟然与画家创作的作品“一模一样”,尽显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天造山石入画来》部分,画家以天然形成山形石为素材创作一幅幅中国山水画,以其独有的魅力,堪称“独树一帜”。

《春华秋石》与《民以食为天》部分,将“春华秋实”的“实”改为“石”,又将“民以食为天”的“食”改为“石”,是因为有些大漠石与“果实”“食物”太相似了,以至“以假乱真”。

此外,《天造山石入诗来》部分,通过山形石,把古诗中描写山川名句的意境,非常贴切地展现出来,成为绝妙的巧合;《怪石种种》部分,通过怪石,展现妙趣横生的奇怪、怪异,让人们感叹“以怪为美”;《石花朵朵》部分,通过石花,或像牡丹,或像玫瑰,或像菊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不尽的石趣》部分,通过像形石,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器物,令人感到趣味十足;《化石的天下》部分,通过动植物化石,可以对几千万年甚至数亿年前产生种种遥想,给人们带来颇多的启迪。

“飞流直下三千尺”(幽兰石)


毛发石


“啄木鸟”(木化石、风凌石)


菊花石


鹦鹉嘴龙化石

石画:“天地造化之奇至此极矣”

《天造石画入堂来》部分,这里所说的“天造石画”,就是“天然创造的石画”,也可称为“大自然的画作”。

在大自然中,为数极少的奇石,有的是原生态,有的是经过打磨,以天然形成的多纹理、多变化和多色彩,居然能清晰地显现山峦、森林、大海、江河、湖泊、湿地、田野、水乡、草原、沙漠……成为一幅幅美丽的、逼真的画面。

峻岭耸峙(大理石)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大自然的画作”,与画家创作的中国画想比较,不可思议地在技法上有相似之处,在构图上有相似之处,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甚至做到“如出一辙”。

海浪奔涌(大理石)

民国时期居住天津的大藏石家张轮远,以收藏大理石著称于世,并留下权威性专著。他在介绍大理石画时,曾颇有感触地说:“非笔墨所能,乃造物所成。随后,他觉得意犹未尽,又发出这般感慨:“天地造化之奇至此极矣!”

草原茫茫(大理石)

也就是说,这些“大自然的画作”与中国画相比,往往更具形、神、韵,更令人陶醉!

山形石:逐步创立以山形石为素材国画的流派

《天造山石入画来》部分,以天然形成山形石为素材创作的一幅幅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别有洞天,别具情趣。

大漠孤山(风凌石)

这些山形石,未经任何人工雕琢,不论群峰或孤峰,不论高耸或低矮,也不论绵延或横断,决非“似像非像”——说像只是“有一点儿”,说不像也“过得去”,而是“极其相像”。

万壑幽云锁翠峰(泰山石)

画家以山形石为素材创作中国山水画,坚持两个原则:其一,源于山形石,即怀着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必须严格写“实”,要“实”到极像;其二,高于山形石,即以山形石为中心,营造一种“虚”的氛围,要“虚”到极致。由此,做到“源于山形石”与“高于山形石”的统一,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江山多娇(以山形石绘成的长卷)

以山形石为素材创作中国山水画,在悠久的中国山水画史上未曾有过,在当今的中国山水画界也未曾有过,具有“极其强烈的特殊性”,是艺术上的一个全新的探索。目前,更多的画家以浓厚兴致投入这种创作之中,力求逐步创立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流派,实现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振兴”。

大漠石:与秋天“果实”与百姓“食物”何其相似

《春华秋石》部分,出自内蒙阿拉善盟大漠的像形石,酷似秋天“果实”,有的像葡萄、葡萄干,有的像红枣、青枣、冬枣、酸枣,有的像大米、花生,有的像青豆、绿豆、黄豆、豇豆,有的像茄子、辣椒、土豆,有的像蘑菇、桂皮、枸杞子……

打落的“红枣”(风凌石)


晶莹的“葡萄干”(风凌石)


“独粒花生”捧在手(风凌石)

《民以石为天》部分,出自内蒙阿拉善盟大漠的像形石,酷似百姓“食物”,有的像玉米面团子、大包子,有的像鸡蛋、鹌鹑蛋、松花蛋,有的像红烧肉、肥肉,有的像羊杂碎(羊肝、羊肚、羊血),有的像花生蘸、冰糖……

陪妈妈卖“羊杂”(风凌石)

这些像形石,其“相像”程度达到“最高”,几乎“相差无几”。对于这种现象,常让人们难以理解,只能一次次地惊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

这些像形石,唤起著名泥塑艺术家刘贵宗的创作激情,他以“秋天”为背景,创作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收获各自的“果实”,享受丰收的喜悦,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于是,《春华秋石》应运而生。

随后,刘贵忠又以“民居”为背景,创作一个个逼真的人物,或是采购,或是蒸食,或是用餐,表达对生活的企盼和享受……于是,《民以食为天》应运而生。

馆藏“三宝”:“天工独造”与“人工巧作”融为一体

拜石博物馆的馆藏“三宝”,分别为《连年有余》《盖浇饭》《黄土高原》。

所谓“天工独造”,是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所谓“人工巧作”,是指艺术家精湛技艺的作品。“天工独造”与“人工巧作”融为一体,实现“天人合一”,实乃稀世之作!

一、《连年有余》

这件《连年有余》作品,是根据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所创作——由天然形成“石鱼”与泥塑融合而成。

杨柳青年画代表作是《连年有余》,也称《莲年有鱼》,其画面由大胖娃娃、莲花、大鲤鱼等构成,“连”是“莲”的谐音,“余”是“鱼”的谐音,寓意为“一年连一年的富余”。

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

天然形成“石鱼”,名为“凯里墨晶石”,其颜色、其形状、其嘴巴等,都与大鲤鱼极为相似,是极为罕见的。著名泥塑艺术家刘贵忠见到天然形成“石鱼”,顿时萌生创作的冲动,很快就创作一件天然形成“石鱼”与泥塑融合的作品:一个憨态可掬的大胖娃娃,怀抱一条大鲤鱼,身旁伴有亭亭玉立的荷花,红扑扑脸蛋洋溢丝丝笑意,两只眼睛透出深情目光……更为绝妙的是,他怀抱的大鲤鱼,竟是天然形成“石鱼”。

“泥塑”与“天然石鱼”融合的《连年有余》

这件作品,让《连年有余》这一天津传统文化符号,产生一种新意,展现一种新的魅力,还赢得天津“市宝”这一美誉!

二《盖浇饭》

这种《盖浇饭》作品,由天然形成“红烧肉”与石雕融合而成。

盖浇饭(叠层石、风凌石)

天然形成“红烧肉”,名为“康保肉石”,它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的“东坡肉石”截然不同。“东坡肉石”经过了清宫玉匠的巧雕,而“红烧肉”则没有一丝一毫人为痕迹:肉皮为深棕色,有细细的毛囊孔;肉皮下是白色细腻的厚厚肥肉,肥肉下是红润色泽的薄薄廋肉。

著名石雕大师李琪看到这质感逼真的“红烧肉”,被深深地打动,决计创作一件与石雕融合的作品。

他费劲心机地在蓟州找到一块白色与褐色相间的叠层石,对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进行精致地雕琢:白花花的“大米饭”,连每颗米粒都清晰可见,与真的一模一样;深棕色的“卤蛋”,光滑圆润,与真的毫无二致;浅棕色的“肥肠”,炖得烂熟,与真的难以区分。

盖浇饭(叠层石、风凌石)

随后,他又将天然形成“红烧肉”置放上面,被称为《盖浇饭》的作品终于告成,令人拍手叫绝。

这样的作品,在悠久的石雕艺术史上何曾有过?这是石雕艺术的创新,让石雕艺术大放异彩!

三、《黄土高原》

这件《黄土高原》的作品,是忠实地临摹天然形成石画所创作的油画。

天然形成石画,名为“昆明木纹石”,所形成画面真实地再现了黄土高原的地貌:一条条山梁,一道道沟壑,都被厚厚的、坚硬的黄土层所覆盖,呈现无边无际的黄色,将黄土高原的恢宏气势蔚为壮观地展现出来。

《黄土高原》(木纹石画)

青年油画家李广浩看罢天然形成石画,立刻产生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他怀着敬畏的心情,不分昼夜地临摹成一幅油画,比天然形成石画不知扩大多少倍,因而更加显得宏伟、显得有气势。只见,连绵起伏的山梁是黄色的,纵横交错的沟壑是黄色的,山腰间薄薄的雾霭也染上淡淡的黄色,让黄土高原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

《黄土高原》(油画)

这件作品博得一片赞叹声,它实属油画中的“另类”,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但所展现的魅力却是分外迷人的!

作者:贾长华

编辑:李鹏

统筹:李丽君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