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裴:李发模这回把事搞大了——读李发模诗歌新作《想带遵义去北京》

青年看点

2024-07-08 14:14

读到诗人李发模《想带遵义去北京》的第一句,“真的,我真想带遵义去北京”,这正二八经的叙述,引人遐想。你谁啊?想带遵义去北京,可能吗?用什么来带,怎样去带,异想天开啊。可从诗歌来想,就别有意趣了,还真是,诗人,那一定用诗来带,用想象力去带,突出的是诗的特质,眼前物象驾御于诗人诗意审美的笔下。因此,赞同读者钱多多点评:“古稀老翁少年心,带上遵义上北京,诗说红色遵义事,一九三五最关情。”

点开阅读《想带遵义去北京》(微信公众号《看见贵州》2024年6月22日刊发),是这个标题吸引了我。读下去,就不是标题了,文本大气磅礴的文字,豪气干云直扑而来。“我想让京华看看我的家乡”,在诗人的手笔中,我们看到,为我端鱼的是高山平湖,为我养鹰的是蓝天白云,为我捧酒的是国酒茅台,为我酿情的是茶海诗乡……习水杉树王、凤冈大凤、余庆、道真、丹霞……娄山山脉为扁担,乌江与赤水河为箩绳,一头是二十万年前远古桐梓人的足迹,一头是两亿年前恐龙在赤水河一带的生存……这形象、这画面、这诗境,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思绪,牵动着读者的想象,打动着读者的情感,震动着读者的心灵,欲罢不能。

在仿佛之间,读者似乎感受到诗歌创作者心潮澎湃、灵感捉笔,恰似“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写作状态,不受时空限制的想象,飞扬在作者深沉的生活积淀空间,作家妙词巧句在手,观物应时命笔,“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

由此可见,《想带遵义去北京》的创作的想象表现,并不是凭空高蹈的,而是由“实”而出,把握精准。遵义和北京是有一脉相连的,这一脉是红色的,是红色的血脉,是历史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是跋涉过多少路多少水多少山描绘出来的,是红红的党旗映照出来的。党史告诉我们,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感佩于诗人深入扎实的功夫,“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终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行。”

有根有据有来由,诗人的笔力直透纸背。“北京你看你看”,“咱遵义就是一船红色的历史/咱黔北就是一船绿水青山”,“咱遵义人雷动西部/正与乡村振兴喜结良缘”;更有深刻之笔,“历史说诗人/你应该把遵义会址红楼抬出大山/放在海上作为航空母舰/舰上装上咱遵义山水/再请吟忆秦娥的那伟大回这舰上看看/看看1935/在遵义那时的硝烟/那时的弹坑”。

我感到,读这样的诗作,整个感觉就是一股清流、一阵清风、一袭雅气、一时气派,畅快淋漓。不由想到前几日,一位我熟悉的常参加诗评的资深媒体人,最近参加了一个诗会,他言出直接,感到这个诗会“令人失望至极,没有青春、没有激情”,“他们把一堆莫名其妙的辞藻分成行,堆砌成毫无意义的垃圾,掩盖苍白而空洞的灵魂”。他的认知和看法是:“诗,应该是青春洋溢的,应该是激情澎湃的,应该像太阳一样热烈温暖、像月亮一样清澈明亮。诗人,更应该像奔腾的激流穿越崇山峻岭,像无敌的利剑穿透浓雾黑夜,像疾风暴雨冲刷污泥浊水,像电闪雷鸣迎接新世界的曙光!”贤哉仁兄,善哉斯言。

回溯中华诗源,“诗三百”,兴观群怨,思无邪,老百姓的声音和向往,观风俗,察政事,万物诗化的诗化审美,诗韵之中蕴含历史的自觉和文化的自觉,这应该是诗歌创作的向往追求之所,不为过吧。

作者简介

李裴:笔名裴戈,长期从事文字研究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参与创办《杜鹃花》地质文学期刊并担任副主编,已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文艺理论研究》《当代文艺思潮》《文艺评论》《当代文坛》《上海文论》《山花》等国家和省级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理论、评论、散文、诗歌等各类作品500余件。总策划“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长诗20部、“长诗书写大英雄”长诗20部、“相约2020·诗写脱贫攻坚”20部、“诗意纪实·乡村振兴”6部、“红军走过我家乡”长诗9部,《贵州诗人40年》及抗疫诗集《盼你春天归来》等。出版著作《小说结构与审美》《痕迹的颜色》《美有灵犀》《酒文化片羽》和《若有所思》等个人专著、主编《李发模评传》,并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和荣获第六届贵州省文艺奖。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