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农门”,扎根土地的新农人
张海婷 刘佳 曹文馨 胡亚茹 黄静瑶 王颖
二零二三年腊月初八,岁末将至,冰雪覆盖着土地,小麦沉寂在漫长的冬眠中尚未苏醒。
北风呼啸,红旗猎猎,“轰隆隆隆……”,明明不是丰收的季节,八辆崭新的拖拉机却已奔驰在农田间。
白色的婚纱飘扬,在阵阵响亮的唢呐、锣鼓、鞭炮和热闹的欢呼中,新娘抓住新郎的手,一下子就跨上了拖拉机的副驾。
今天是两位新人大喜的日子,不同于一般婚礼以轿车作为婚车,这对新人选择开着八辆拖拉机走向他们的婚姻殿堂,而这八辆拖拉机全部来自新郎父亲所经营的焕永农业合作社。
回归土地 还是做个农民
焕永农业合作社坐落于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万古镇杜庄村,成立于2013年,至今已有11个年头,合作社目前流转土地2048亩,拥有各类农机具100余台,农机服务面积达到3.9万亩。此外合作社还发展了农产品加工和电商销售产业。而这一切的开端,始于杜焕永在十多年前做出的一个决定。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彼时杜焕永正在从事建筑承包工作,拥有固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他承包土地的想法遭到了妻子杜九菊的反对:“咱这几亩地还种不好,你要种这么多地那压力太大。”在杜焕永的再三劝说下,杜九菊同意了。夫妇俩带着之前积累的全部积蓄回到家乡,干起了合作社。
焕永合作社发展第一步,承包流转土地。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壮大,劳动力需求增加,大多数农民都选择外出务工以获取更高的薪酬,只在农忙的一小段时间回家务农,这导致土地产值不高。杜焕永承包土地的想法恰好为他们解决了土地管理的困难。
但还有一部分留在村里的老人一辈子依靠土地为生,对土地保有特殊的感情,不愿意流转土地。
杜焕永迟疑着叩开了一位同乡的门,老人上次拒绝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我种了一辈子地,没有地我心里不踏实”,他只得再来“磨磨嘴皮子”。“你年纪大了,一个人种地太辛苦,把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有农活时你还能来干”,杜焕永在院子里从天空尚有夕阳的余晖坐到黑夜,老人最终同意了。到十月份,杜焕永流转的九百多亩土地都播下了小麦的种子。
冬去春来,本该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却呈现出稀稀拉拉、杂草遍布的景象,“咱这几亩地都还种不好,咋能管理好几百亩土地呢?”杜焕永的脑海中回响起妻子质疑的声音,心里发起愁来。果然,夏收印证了杜焕永的忧虑,实际收获的小麦远远没有达到他的心理预期。
因为缺乏田间种植管理经验,产量不高,收益低,在收获时缺乏大型收割机器,人力劳动成本和时间成本增加,第一年杜焕永赔了二十多万。杜焕永看着自家的土地犯了难,为什么承包大户还没有散户收益高呢?他意识到承包土地不像以前自己种几亩地这么简单。
他走访土地承包农户,学习土地承包管理的经验,逐渐摸索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道理。回到家,杜焕永着手购入了一批大型农业机械,委托生产队长管理田地,同时他参加农业种植培训,学习科学种地知识……
一切,慢慢走上了正轨。
合作社成立以来,杜焕永总是处于一种忙碌的状态,村里的人经常能看到他穿着一件迷彩服,骑着一辆小电车风风火火地来回。
顶着焕永合作社董事长、村党支部书记的职称,他是管理者,更是参与者,在合作社他就像是一枚螺丝,哪里需要哪里用。
“喂,哎,中中中,马上来”,杜焕永挂了电话,骑上小电车扬长而去,几分钟后他来到了厂房。他先是在工具材料箱里翻来倒去、挑挑拣拣,接着就上手开始捣鼓切割机,轰隆隆的噪音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操作。
相比做出决策,更多的时候杜焕永是亲力亲为,找工具、修机器、开机器,很多事情直接上手做。田间地头、大型机器维修厂房、甚至在厨房都能看到杜焕永忙碌的身影。
随着农业合作社产业的扩大,杜焕永在农业领域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亮,许多媒体慕名前来采访,镜头前,杜焕永的状态也慢慢从最初的磕磕巴巴说不连贯话过渡到如今的侃侃而谈。采访的地点更多的时候是在空旷无垠的麦田边,有时聊着聊着,他随手摘下自家的茄子,随便在身上蹭两下就啃起来。
2024年4月29日上午,他受邀前往郑州参加河南省劳动模范的颁奖。下午,他回到家来不及庆贺,立刻就回到田里继续干农活。这样的情况不是少数,作为农业合作社领域的先进模范和人大代表,杜焕永常常受邀参加各种分享交流会和政治会议,有时他甚至来不及换衣服,穿着衬衫就来到了田里。种地在杜焕永的心中始终是排第一位的。
杜焕永总结出了一套“时尚”的穿搭,衬衫、西裤、运动鞋,每当领导和同行来考察的时候,这套穿搭就要“大显身手”了,接待完领导,他撸起袖子就开始忙手边的活儿。
如果说投身农业是出于对土地的情怀和敢想敢干的事业心,那么在农业合作社越做越大、杜焕永渐渐成为“名人”之后,他也力所能及地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杜焕永虽认为大豆作为油性作物,长期种植会损耗土壤肥力,且种植过程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收益相对不高。但为了响应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合作社部分土地还是选择了套种大豆。
夏收,合作社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人家的麦子都收了,我们还没收,恁这的收割机啥时候能过去给俺收?”,说话的是附近村的一个老人,家里几块儿零散的地种着小麦,眼看麦子熟的要落地,却找不到收割机来收,他着急得找到了合作社。
看着老人佝偻的背和紧皱的眉头,又考虑到要和周边村庄谋求长久的合作关系,杜焕永答应了老人的请求。
在商言利,很多跨区的收割机不愿意收割小块地,农忙时节,周边村子没有纳入流转的小面积土地常常会出现无人收割的情况,周边村庄村干部就会打来电话要求合作社派收割机去收割这些小块地,杜焕永也都表示了妥协。
这些可大可小的对农机的需求,激发了杜焕永发展农机服务项目的想法,除了服务周边的土地,杜焕永也曾尝试开展联合收割机跨区服务。
跨区收割是按亩收益,但合作社农机手是按天发工资,因此合作社的农机手跨区作业积极性不高。此外,跨区作业管理也是个大问题,合作社在尝试过后察觉跨区作业效益不高,便放弃了这项业务,只专注发展周边农机服务项目。
从零开始 摸着石头也能过河
2016年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实行定额补贴,重点支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杜焕永觉得是时候把合作社的产业扩大了。
一开始合作社做农产品加工并没有实行严格的市场标准,只是把产出的玉米,拿去磨糁儿,带一些送给亲戚朋友,杜焕永觉得合作社生产的都是好东西,无添加少污染,但是没有证件,不能买卖,不能进入市场。
2018年以来,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掀起农产品电商新的热点。杜焕永当然也想借这一阵东风,可没有专业人才愿意回到农村,愿意在合作社工作。
2020年年初,为了照顾生病的女儿,彭欢龙从郑州字节离职回到了老家,1996年的彭欢龙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拥有互联网传播思维和丰富的电商经验。杜焕永便借此机会将他“挖”到了自己的合作社,建立了专业的电商运营团队,至此,合作社农产品电商销售的发展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合作社,彭欢龙不光负责团队搭建、电商运营、视频拍摄,还要对接农产品加工、包装设计等,全盘操控。
电商之路前期的发展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周边做农产品的很多,彭欢龙就经常去找他们聊天,讨教经验,照葫芦画瓢般地把需要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还有食品流通许可证、食品安全检测报告给办妥了。
合作社的作物种类不少,但亲自加工的不多,走得是轻资产形式。彭欢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选择了这种形式,他觉得,像万达前期全部中资产去盖商场,最后营业模式还是逐渐向轻资产转型,走轻资产商业模式准没错儿。
产品加工有一部分外包,这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合作社的资金压力,同时降低了合作社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加工有一定技术门槛和质量标准,农产品加工所需场地也未能获得政府审批。
产品在网店上架不久,彭欢龙就遇到了第一头“拦路虎”。这天,彭欢龙接到了顾客的投诉电话。
“你们的食品包装上面印的标签信息不是最新的国标,不符合食品安全法,你得赔偿我1000块钱。”
“你知道这1000块钱我们能承包一亩多耕地吗?这一亩多分地能打1000多斤粮食,一赔十我都可以,本身10块钱的东西我赔你100都没问题。”
“最低800块,要不我就向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
合作社电商销售刚刚起步,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打击,彭欢龙最终选择了妥协,赔偿了对方800元钱。
彭欢龙一面深深憎恶职业打假人,一面又“感谢”他们给产品提出问题。的确,经过几次打假和整改,投诉问题就很少了。
前行的路上不只有“拦路虎”,还有助力发展的“加速带”,832扶贫平台可以说让合作社的电商发展乘上了一辆“快班车”。
832平台全称为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是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四部门指导下建设和运营的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2020年1月1日上线运行、秉持帮扶属性、公益属性。
焕永合作社是平台第一批入经商,借此大大打开了销路,一些学校和企业发员工福利的时候也会从合作社提货。
国家政策确实好,可打铁还需自身硬,合作社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开展多条销售渠道。彭欢龙在微信小程序、淘宝、抖音都经营了合作社农产品店铺,但是销售效果并不怎么好。
新型电商销售投产比太高,说服相对“保守”的老板是一大难题。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透明,利润薄。合作社不能像金龙鱼、金沙河这些大厂一样,用商务部的补贴调控价格,占据市场,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拓展市场。
听说与辉同行要来河南,彭欢龙也向商务厅上报了相关资料,但是因为评分不足,审核没有通过。虽然错失了这次机会,但彭欢龙也一直关注着与辉同行在河南的直播,向同行打听这次直播的销售情况。
得知与辉同行直播一晚上,香油卖出了之前两年的销量,固始鹅块一场的销量达到二三十万,彭欢龙心里酸酸地想:“这次直播要是上了,我们也起飞了”。
可这是目前农产品销售普遍存在的困境,彭欢龙深知自己无力改变。
彭欢龙的内心并不是没有动摇过,相比之前做汽车销售和字节运营人员,合作社的这一摊子确实劳心劳力。
行业卷的厉害,还有各种潜规则,最让人可恨的是那些来回倒腾的批发商,哪里名气大,他们就把东西往哪倒腾,溜达一圈摇身一变成为优质产品,市场趋之若鹜,他们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可他毕竟接了这个担子,半路做逃兵不是他的风格,不干出成绩不行。
焕永合作社的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在河南豫农优品展会、中国第20届食品博览会、北京电商大会等展会拥有一席之地,彭欢龙用了六七年。
合作社的产业越做越大,农作物秸秆和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副资源也不断增加,以往出售剩余农副资源的方式性价比降低,为了使合作社收益最大化,合作社拓展了养殖产业链,将秸秆加工后作为养殖饲料,同时养殖所产生的动物粪便堆肥还田,实现了产业闭环和绿色循环。
毕业归家 接力再出发
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产业,杜焕永一直在践行楼阳生书记“挖掘农业产业的多重价值”的理念,他也深信发展乡村旅游是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儿子杜守赟表达出接下合作社发展接力棒的意愿时,他便计划将合作社这部分产业单独分给儿子去做。
杜守赟是中原工学院第24届财会专业的准毕业生。他原本的规划是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人民公仆。在经历了一次失败之后,他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父母逐渐年迈、妹妹年纪尚小,他决定回到合作社,继承父亲的衣钵。
从初中到大学,杜守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也见证了合作社从2013年成立到如今初具规模。
大学的寒暑假,杜守赟就是杜焕永的小尾巴,看着父亲处理合作社各个环节的问题,他慢慢地从懵懂无知成长到能够代替父亲做出一些决策。在经手合作社业务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杜守赟此时才清晰地知道父亲的背上压着怎样沉重的担子。
农忙的时候加汽油是个大麻烦,派去买油的人打电话说加油站以国家管控为由拒绝将汽油散装售卖。可机手开着收割机一辆辆过去加油太耽误农时,天气说变就变,指不定哪天一场暴雨下来,那就全完了。
加油站旁边有个研究院,杜守赟打听到研究院也会散装购买汽油,便和研究院的人商量拿研究院带有标识的桶去买汽油,加油站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这不是长久之计。
杜守赟在整理合作社账目时发现,去年合作社承包的一个国家招标项目,至今仍未结项。合作社派农机跨区域联合作业,帮助农户秋耕翻犁土地。农户出一部分钱,国家补贴一部分钱,项目结项审核流程周期长,上年十月份结束之后至今,项目一百多万的款项还没到账,合作社只得自行垫付联合作业农机师傅的工资,目前合作社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
意识到合作社目前的困境,他也在思考之前对合作社未来的设想——发展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生态农业旅游,是否能落地实施。农业研学基地、农家乐、外包农业采摘直播场地的发展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
可是想想,父亲干了十一年,合作社才有现在的规模,创业之初的处境比现在更加困难。路不都是一步一步走下去的么,自己既然已经打算接手合作社,就该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心理预期。
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把他从沉浸的思考中拉回现实。大门“吱呀”一声,下午匆匆赶去接待领导的父亲终于回来了。
“还不睡?你妈呢?”
“上地里去了。”
农忙时节,为了避免待收小麦被偷,杜焕永夫妇常把床铺挪到车上,睡在田间地头,看守还未收割的庄稼。今年这个夏天也不例外。
听了儿子的话,杜焕永衣服来不及换便又赶去了地里。他将妻子安顿在车上,自己幕天席地睡在了地头。
几只蚊子在他耳边嗡嗡飞着,他感觉自己被咬了几下,小腿某处隐隐作痒,他其实很怕痒,平常肯定立刻上手就抓了,可他实在太疲惫了,从早上五点忙到现在,这会儿躺着,手一点也不想抬,“喝吧喝吧,你们喝饱了我就能睡觉了”,渐渐地他就进入了梦乡。
可黑夜,并不会持续太久,黎明,就在不远处。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