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褪色 转业不转志——记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医师陆颂华

当代中国

2024-06-01 18:44

曾经身着“橄榄绿”,保卫家国安定,而后披上“天使白”护佑百姓安康。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秉持军人本色,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续写着敬业和辉煌。他,就是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医师陆颂华。

军营熔炼 勤耕厚积

1976年底,17岁的陆颂华即将高中毕业时被应征入伍,当时他所在的中学被初选的近20人,最后只选中两人,陆颂华是其中之一,而其父亲也曾是一名军人,在抗美援朝前线英勇杀敌,只是在退伍后因病早逝。

陆颂华入伍后到北京密云县铁道兵13师医院工作。无论是当所长的通讯员,还是经过卫训排担任卫生员,陆颂华总是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工作出色,荣获部队技术能手证书及多次嘉奖,深得部队所长和战士的好评,不到两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80年代初,部队医院准备开设肛肠病专科门诊,要陆颂华参与组建。一向服从组织安排的他,这时头脑一时却转不过弯来,认为自己20岁还不到年纪轻轻的,将长期与肛门打交道,工作似乎低人一等,会被人耻笑。所长了解到他的想法,亲自找他谈话,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家庭的熏陶,部队的教育,使他克服了患得患失的情绪,完全服从组织安排,加入到肛肠病专科的建设中去。

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广安门医院主任史兆岐教授发明了“消痔灵注射液”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这可以说是世界医疗领域的中西医结合典范,先后获得国内外七项大奖。陆颂华听说后心驰神往,在部队首长的支持下,多次登门求教,史兆岐教授这位非研究生不带的肛肠科专家,在陆颂华的软磨硬泡下,最终被他的坚定意志和执着精神所感动,破例收下这个没有医学学历的徒弟。陆颂华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在不到一年的求学中,他睡地下室,啃干粮,争分夺秒,勤奋精进,较好掌握了肛肠疾病的医治方法,为他以后从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他逐步体会到,治小病也需大学问。他在医疗实践中认真积累资料,广泛搜集民间验方、偏方,博采众长,加上自己钻研创新,摸索出治疗痔疮、肛瘘等疑难杂症的一套独特技术和方法。陆颂华退伍回乡后,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89213部队医院于1987年5月出具证明,证实了这一经历,评价陆颂华“对肛肠科常见病能够单独治疗处理,具有一定的医疗技术水平”。

回归故土 泽被桑梓

陆颂华长期在外,加上工作繁忙,无暇回家探亲,非常思念含辛茹苦将他养大成人的慈母,便将其接到部队相聚,而母亲到了北京水土气候不服,嘴唇干裂,涌现泡疹,吃喝困难,只得返乡。1983年4月,为了赡养日渐衰老的母亲,陆颂华不得不婉言谢绝部队挽留,离开军营回到故乡,被分配到南通市水泥厂医务室工作。不久厂里又选派他到南通医学院全脱产全日制三年临床培训班学习。在担任班长,管理全班学生的同时努力深造,不仅掌握了全科医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对非手术治疗肛肠疾病的方法有所创新:治疗内痔一针见效,治肛瘘不用手术刀,一般不用住院,休息一会儿就可骑车回家。在家乡,陆颂华的一身本领有了更广阔、更有效的用武之地。

陆颂华医德医技的良好口碑,得到时任南通市三院院长王陆军的认可,1998年底将其调动到市三院肛肠科工作,成为该院肛肠科创始人,其人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国企职工李师傅肛瘘奇特,在阴囊上形成四个外口,几家医院都感到为难,最后找到陆大夫,治疗不出一个半月就很快痊愈。还有更严重的病例:有位体育老师尾椎疼痛,经某医院检查为肛瘘,在家输液两个疗程,反而囊肿破裂,脓液外流。经人介绍又到另一诊所治疗。原以为挨过一刀就能解除病痛,谁知经过半年治疗,共吃六刀之苦,脓液仍流淌不尽,无法行走,靠吃止痛片度日,碗口大的伤口,里面还有小洞。医生说还要开第七刀,真是无休止的煎熬,以为患了绝症,令他痛不欲生。看到报纸上对陆大夫的报道,抱着一线希望前来救治。陆大夫热情接待,当场给予挂线治疗,不到20天伤口基本愈合,能坐车上班,再过一周活动自如,能骑车到校。不仅摆脱了疼痛,还扫除了心中阴影,坚定了生活信念。陆大夫治病绝招,不仅口口相传,还通过报纸等传媒报道不胫而走,传到远方,因此不少人不怕路远,赶来求治。

还有远在苏州的姑娘小周,两年前患上顽固性肠道疾病,引发复杂肛瘘,在当地一家大医院住院治疗,遭受许多周折,才得以确诊,用去1万多元仅治疗肠炎,肛瘘依旧。医生说动手术少说也得两三个月,费用得两三万元,至于疗效则是尽力而为。正当小周深陷痛苦感到无望之时,经过在南通工作的堂兄介绍,来找到陆颂华。陆大夫检查发现,其肛瘘有三个外口,还伴有严重的内痔,当即采用挂线疗法,打一针消痔灵,既不开刀,又不住院,就治好复杂顽疾,当时总共花去700多元。前后对比,小周感激不尽,赠送了一面“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锦旗。

技无止境,勇攀高峰

陆大夫从医近50年,先后治愈肛肠疾病等都在万人以上,可谓硕果累累,有口皆碑。1998年10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首届疑难病学会学术研讨会上,他的交流论文《挂线疗法在肛肠科的应用》荣获二等奖,同时被聘为该会理事。但他没有陶醉已有的成绩,而是清醒地看到医术发展无止境,为民服务无尽头,如治疗新生儿肛瘘目前犹未解决。

新生儿肛瘘主要为先天免疫缺陷性疾病,通常指一个月内新生儿所发生的肛瘘,初期部位较深,患儿偶然哭闹,大便时不安。随着脓肿发展,并穿透肛周皮肤,家长换尿布时才会发现,遇上小儿腹泻更是雪上加霜,其自愈可能性很小,会反复发作,从瘘口处流出分泌物,给婴儿和家长带来诸多不便。临床医生都清楚,新生儿肛瘘治疗一直是肛肠科治疗的高压线,因其病因和特点不同于成年人,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一般都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采取治标不治本的延缓之术,就是控制感染,而后局部切开引流,手术推迟到儿童十岁以后进行。这不仅治疗周期长,而且效果也不理想,犹如割韭菜,割了还会长。对患者怀有高度责任感和仁爱之心的陆大夫,心里深感不安。新生儿虽然不会说话,但肛瘘带给他们的痛苦,比大人有过之而不及。他决心闯一闯这禁区,开始新的攀登。

打铁先得自身硬,陆大夫在总结治疗成人肛瘘经验基础上,深入研究解剖理论及相关医学知识。在一次全国肛肠学术研讨会上,他虚心向湖北省一位知名肛肠专家请教,终于悟出和掌握了一不打针,二不挂水,三不住院,只需动一个五至十分钟的小手术,加少量口服药,就能根治新生儿肛瘘的新绝招。

如皋常青乡一个尚未起名的新生儿,出生27天肛旁出现一个小疖子,在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切开排脓两次,住院十天,病情反而加重并形成肛瘘,转市区一家知名医院住院一周,仍未缓解。后经人介绍找陆大夫治疗,只花了短短十分钟,问题就得到彻底解决。

患儿徐某家住市区板桥新村,出生不久就出现肛旁长了小瘤子,诊断为肛周脓肿,打针吃药住院,切开引流排脓,各种方法都使用了,仍然反复发作且形成两个瘘口。怀着一线希望,父母抱着孩子来找陆颂华。详细询问病史以后,陆大夫与麻醉师相互配合,采用挂线治疗,七天脱线,一个月痊愈。其余就不一一列举。

至今他已医治新生儿肛瘘近百例,无一例失败。他撰写的论文《及早治疗小儿肛瘘之我见》发表在《中国肛肠杂志》。

殚精竭虑,退而不休

平时陆大夫一直忙着接待患者,沉浸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退休。忙了一辈子的陆颂华虽然也想歇一歇,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为人民群众解忧除痛,是他奋斗终生的愿望和坚定不移的目标,于是应邀来到了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坐诊手术。由于他早就名声在外,对医院附近求医患者来说,真是正中下怀,求之不得。省市内外多地,近如张家港、昆山、南京和上海,远如杭州和广州,各地患者通过亲友介绍和媒体传播,纷纷前来求医治疗。这样一来,陆颂华的工作量反而大大超过了退休以前。不少人为了不影响本职工作,常常趁节假前日赶来,这样陆颂华的节假日就难以保证了。但他觉得这是广大患者对他的信任和尊重,自己必须全力以赴工作好。有一位患者是从广州前来求医的,陆大夫十分感动,给她治病更为精心,尽量避免她多住一天、多跑一趟。还有一位盐城的患者,是腊月二十八赶来求医的,陆大夫放弃了自家过年的准备抓紧时间为患者治疗,腊月二十九下午就让他出院回家团聚。之后才赶忙准备自家准备过年的事物,一直忙到除夕早晨。在陆颂华医师的带领下,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建成南通市基层特色科室,同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成立了“李华山名医工作室”,李华山教授每月第一个周六定期来院坐诊。陆颂华本人现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会员。

陆颂华说:“曾经当过兵,那是一种特殊的经历,一种无法表达的情感,是一生难忘的体验,是生命深处的眷恋。在哪里,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军人。”从医40余年,从戎装战士到白衣卫士,退役只是战场转移,在哪里都要“战斗”,“医路”初心。曾经的军旅生活,好比熔炉,经过多年锤炼、洗礼,即便脱下军装,那锻造的信仰、纪律、品德和意志,依然值得信赖。

来源:崇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