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解《道德经》序三:关尹子、寒泉子和鬼谷子||听雨先生专栏(九)
上一节课我们讲到老子、倪子和孙子,戏说为老子儿子孙子,其实还蛮有意思的。范蠡拜倪子为师,尊道贵德,辅助越王强国灭吴,称霸诸侯;孙子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名言,世人皆知,细细揣摩,都是“道”啊。而且他们都深深领悟“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奥妙与不可违逆,世间唯有得道高人,才能这般彻底的撤离,激流勇退,不贪功,不慕名,不恋权,厌财货。
老子离开东都洛阳,骑着青牛,到了函谷关,守关的将军叫尹喜,是他的老朋友,他们在洛阳的时候,就经常在一起参悟天地,谈经论道,拜会太子晋,和师旷鼓琴。
啊呀,说真的,我是很羡慕他们这些人啊,古人高远,不是我们能比的啊。静下心来读一读春秋战国的历史和人物,他们有一种“思想自由”的自由啊,这是后来两千多年人类再难企及的高度。读书人也不是后世所说的那种“弱不禁风”,儒家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射箭”和“御车”都是很强的体力劳动和训练。孔子、孟子不仅都长得高大魁梧,按现在计算都是一米八到一米九的身高,而且射箭、驾车技术都非常好,孟子更是能够百步穿杨。“文弱书生”这个词,用在那个时候完全不合适。陈寅恪先生在国学大师王国维投水两周年后写的纪念文章中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该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再难有了哟。
在洛阳的时候,尹喜就拜老子为师,这些年颇有些心得。一天正在巡视关防,秋高气爽,十分惬意,抬头突然看到一片紫色祥云自东而来,知道有高人来此。早早的守在关外,一直等到傍晚时分,见一老者一袭青衫,须发皆白,十分飘逸,清幽高古,骑着青牛踽踽而来,到近前一看,见是老聃,故人相见分外亲切。
当晚摆下酒席,两人畅饮,欢叙说道。当尹喜得知老子已经辞官,准备西去隐居的时候,感到十分可惜,多次拜请老子能够留下他的思想学问,传之后世。
老子被他的真诚感动,便安心的住下,拿来刀笔竹板。观天观地观大道,静思静悟静刻文。半个月后,交给尹喜几筒竹简,就骑着他的青牛往西走了。
尹喜拿到竹简,如获至宝,反复诵读,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其思想却通天彻地,深邃奥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把天地大道和人类历史、人类社会说得十分透彻,越读越有味道,也没有书名,尹喜说,就叫《老子》吧。
读了几天以后,尹喜突然脑门大开,好像天上有人和他对话,彻底通透明白了。他这个关令守将也不做了,把关防文书和印信交给副将,骑上快马追老子去了。
公元前345年,公孙鞅巡察新军训练后,带上司马错,几个卫兵,换上便装,到终南山造访寒泉子。
公孙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姬姓,周王室后裔,因家道中落,祖上移居卫国,在卫国都城制作竹简买卖,生活还过得去。到了他爷爷辈,以国为氏,所以又叫卫鞅。秦孝公即位后,励精图治,奋发作为,向天下发布“招贤令”,卫鞅到秦国大展身手,先后于公元前356年和350年两次大规模“变法”,使秦这个西陲弱国迅速强大。变法取得巨大成功,孝公任卫鞅为“左遮长”“大良造”,就是相当于开府丞相。后来又把商於封给卫鞅,封号“商君”,所以他又叫商鞅。
但这个时候,新军还没有训练完成,战力仍然较弱。当时天下大势是这样的,魏国最强,实力最雄厚,占领了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和函谷关八百里土地。魏侯召集天下诸侯相王,就是假意尊崇周天子,实则想号令天下,而秦孝公就是不给他面子,没有去。魏罃(ying)就以目无天子为由,联合山东五国准备进攻秦国。美其名曰“六国分秦,定安天下”。秦孝公和商鞅都知道打不过六国联军,没有什么招数。商鞅这才带着司马错来求教寒泉子,司马错当时负责新军招募和训练,刚刚从不更爵位晋升为五大夫。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级,不更是第四级,五大夫是第九级,不是连升三级,而是连升五级了哈。
终南山南面有一处山泉,终年冰冷,饮之能却百病,延年益寿,沐浴全身通畅,洗脸则醒脑明目,透彻天机。商鞅叫司马错守在山下,一个人去求见寒泉子。
只见一位白发老者站在溪边,商鞅问道:“请问老丈,此处可有寒泉?”老者指指前面,说:“前面就是了”,商鞅抬头只见一道瀑布自山顶冲激而下,“请问为什么叫寒泉呢?”老者说:“此泉夏季也寒冷似冰,所以叫寒泉。”商鞅高兴的说道:“这么说,您就是寒泉子先生了?辈在上,晚生这厢有礼了。”说着,就是一个深深鞠躬,施以大礼。
寒泉子吟吟笑道:“先生身份尊贵,老朽可不敢当。”商鞅一怔,“先生何以知道?“呵呵,你的心思都写在脸上呢。只是眉宇间有黑气,似有不解之难事。进草堂说话。”
寒泉子接着说:“先师关尹子快马加鞭追赶老子,终究没有赶上。关尹子也知道不是他赶不上,而是老子不愿再见他了。于是,他就寻到终南山,选了这处寒泉,结庐修身悟道。先师云游仙逝后,师兄王许也去云游,到了云梦山的鬼谷修炼,便以鬼谷为号,人称鬼谷子。”
商鞅坐下,用寒泉洗了把脸,说完天下大势,六国联军围攻,无以应对。寒泉子静静听完,隔了好一会,说:“将欲歙之,必固……”
商鞅不自觉的接着念:“张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字还没出口,商鞅突然大悟,高兴起来:“我知道了,示弱。不要硬碰硬。等等时机再说。”
回到秦国后,商鞅奏请孝公,出使魏国,送上大礼,称魏为“上国”,极力促成好大喜功的魏罃南面称王,这就是魏惠王,后因迁都大梁,又叫梁惠王,《孟子·梁惠王章句》就是记载孟子和他的对话。魏国称王,引得天下纷纷谴责。商鞅不仅解了六国之围,而且秦国默默无闻,沉下心来迅速发展自己,国力大增,军队战力强大,数年后即收回被魏国侵占六十多年的河西和函谷关。强魏从此走向衰落,弱秦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当一个人能力不足的时候,必须收敛收藏,要懂得“柔弱胜刚强”之大道,要明白“鱼不可脱于渊”。有时候处于下风不是坏事,有时候受些欺侮又有何妨。
鬼谷子的高徒庞涓、孙膑以兵学入道,苏秦、张仪以纵横学入道。他们都是悟得“道”之真谛,而成就事业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到这里,主要把老子和《道德经》的来龙去脉梳理一下,看看是个什么样的历史过程。
作者简介
太原王氏后裔,字虚白,
江西广丰人,退役上校。
用一盏茶的温度,温暖有些寒凉的世界。
写些文字,告诉您生活是如此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