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纯洁与坚韧(评马晓康的《拉小提琴的砌砖工》)||张晓琴专栏(一)

河南文苑

2024-05-18 20:11

张晓琴

原载:《青年文学》2024年第5期

百余年前的一个春天,李大钊先生写下一篇激情与理性并重之文,名曰《青春》,刊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他在首段中写道:“赠子之韶华,俾以青年纯洁之躬,饫尝青春之甘美,浃浴青春之恩泽……”这里所说的青春是一种精神,这精神照着无数的青年前行,他们以此面对人生、世界与命运。

不同时代的青年有不同的境遇。有些时候,一个青年很难预料迎接自己的会是什么。马晓康的短篇小说《拉小提琴的砌砖工》中,几位中国青年被置于海外的艰难窘境之中,他们原本是去海外留学,却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去学习砌砖。一位叫吉龙的青年总在砌砖的同时“拉小提琴”。所谓“拉”是在空气中做出拉弓的动作,并不见琴。但他拉琴前的仪式感很强,反复洗手,整理发型,好像要举行隆重的表演。这被工地上的人嘲弄成“犯病”,而他依然故我。

吉龙这个人物是比较罕见的,他总在抗争命运,小时候因为不愿学琴哭着反抗父母,长大后却以拉琴的方式反抗现实生活。他在工地上不停擦身上的泥点,以此反抗肮脏的环境,这个细节在小说中比较重要,是一种保持“纯洁”的隐喻。

“我”是另一个吉龙。“我”在梦中欣赏吉龙拉琴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吉龙融为一体。“小提琴”成了美好幸福生活的象征,有了它,“我”与吉龙就不再囿限于充满污泥的工地。所以,当得知小提琴被吉龙当了之后,“我”下决心要把它赎回来。小说结尾处,吉龙在雷鸣与暴雨中拉起了琴,以激昂的“琴声”反抗命运的洪流。

我读过马晓康的十几篇小说,它们流畅、绵密、激越,充斥着青年人特有的激情,仿佛吉龙的“琴声”。

马晓康海外留学时曾经砌过砖,“我”的身上多少有作者的影子。小说中的宋润理也确有其人,是马晓康的一位朋友。在真实与虚构的交织中,马晓康塑造出了纯洁而坚韧的青年形象。

在这个春天,静下心来,或许我们可以听到拉小提琴的砌砖工的琴声。

张晓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发表学术论文、小说、散文百余篇。著有《一灯如豆》《大荒以西》《直抵存在之困》等作品。获唐弢文学奖、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等奖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