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心得笔记||于琦专辑(32)

河南文苑

2024-05-18 11:30

永城市实验中学于琦

与学生们共读《朝花夕拾》,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我也尝试写下阅读时的一些想法,与学生分享——

人最痛苦时最清醒。鲁迅在“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的岁月里,捡拾着记忆的片段,从温馨的记忆和理性的批判中,融入着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彰显着思想的智慧。

(一)

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他爱的人很多,有藤野先生、寿镜吾老先生、阿长、无常鬼等;他憎恨的人也很多,有嚎叫的猫、好搬弄是非、唆人学坏的衍太太、误人性命的庸医、虚伪残忍的二十四孝图等。中年时期,遇到“未敢翻身已碰头”的处境时,能静下心来,梳理一下生命的脉络,畅谈人生的感悟,沉淀着思想,快意着恩仇,勾连一下当时斗争的痕迹,给读者打开一扇了解其童年喜乐的窗口,也是一种人生乐事。

(二)

《二十四孝图》旨在宣扬封建孝道,但是,鲁迅先生从中看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特别是《老莱娱亲》《卧冰求鲤》《郭巨埋儿》。其中,《郭巨埋儿》把儿时作者吓出了心理阴影:“我从此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怕有一天家庭缺吃的时候,被父母挖坑埋掉。《卧冰求鲤》更是玩命;《老莱娱亲》把肉麻当乐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但是,我们对此也要理性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如同神话寓言一样,有时候有些经典用一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来实现某种教化目的。其中一些故事,浓缩了真实生活的影子。

据报道:在广西桂林街头,有位穿女装吹笛卖唱的朱孟勋。女装卖艺这条路,他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原来,朱孟勋少年丧父,他与哥哥协助母亲拉扯年幼的妹妹。后来,哥哥去外地做上门女婿,期间经历了妻子难产而死、妹妹患病去世等一系列打击,母亲精神恍惚。一次无意间,他看了一出戏《戏彩娱亲》。

戏外的朱孟勋,感同身受,萌生了男扮女装,博母一笑的想法。他翻出妹妹生前的衣服,穿上走到母亲跟前。朱母看到身穿青花瓷旗袍的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一定要演好这场戏,让母亲有个幸福的晚年。

周围邻居知道后,纷纷送来自家的旧衣服,有旗袍、连衣裙、大衣…...后来,朱母左腿踩空骨裂,瘫痪在床。为了给母亲看病,朱孟勋带母亲来到桂林市,母子俩租住在一个城中村里。受街头卖艺人赚钱手段的启发,学会了吹笛,朱孟勋开始带着母亲街头卖艺。

网友说朱孟勋的事迹就像是当代的二十四孝,是“老莱娱亲”的翻版。在他看来,母亲生养了他,如今母亲需要陪伴和照顾,他当然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等母亲百后,我会再穿回男装,做回一个真正的男人。”

央视对他的评价恰如其分:“为了一个「孝」字,他搭上了自己的半辈子。他穿上了女装,却没脱下身为儿女的责任。这是一个「纯爷们」。”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有位加拿大汉学家一直关注中国春晚20余年,说道,只有中国人敢于把老人这个包袱背在背上,是底气,也是中国人心灵最健全之处。

《弟子规》对孝顺的阐述:“首孝悌,次谨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三字经》对孝顺的阐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怡吾色,柔吾声。”

孝顺就是理解、尊重、做好自己不出事就是孝。孝心就是用心,比如,当你外出游玩时、有好吃的东西时、能否能想起父母?父母生病时,你能否勇于担当而不是借口有兄弟姐妹就推诿扯皮?是否为老人考虑,把饭做得可口地端给父母?回家聚餐时能自己下厨,尽量减少父母的麻烦?有的孩子送给年迈父母羊肚家鸡,但是,羊肚没有破膛清洗好、鸡是整个的。这样,就给父母增添了负担。古往今来,有关孝顺的故事典故汗牛充栋。孝文化成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然而,目前,孩子逆反严重,孝道观念混乱模糊,吵、打、杀害父母师长的极端例子偶有发生。重温《二十四孝图》孝道经典,从民族传统的根上扶正和传承孝道文化,从传统中找寻出人性光芒,烛照眼下人,是当务之急。

(三)

正邪存于方寸之间。方寸正时,鬼即为人;方寸不正时,人即为鬼。在《无常》一文里,那个“鬼儿人,理儿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去办差勾魂时,看到母亲,面对死去的儿子哭得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领导打了四十大棒。人们喜欢无常,深层原因是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求神拜佛、寄托于鬼神的力量。我们从中管窥出人世的无奈。人世间,完善法治,让百姓“有说理的地方”就是和谐和进步。

(四)

身为老师或家长,懂些儿童心理很关键。比如,当孩子醉心于游戏制作、醉心于绘画或阅读时,大人一般不要轻易干涉和打扰,以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兴趣性。《五猖会》中,孩子早晨睁开眼,兴奋得像一条在雪地雀跃的小狗,因为早餐后,他就可以随着家人伙伴去看戏了,而父亲却强迫他背诵《鉴略》。父命难为,虽然梦似的背诵完了,心情和天性、兴趣和期待却一扫而光:“开船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义。”

课堂上,有不少孩子上课走神、神态木然,患上严重的“无兴趣病”。我们可以通过家访探寻孩子们童年时究竟遭遇了什么。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却要用一生来治愈。或许,封建式武断粗暴的家教方式,常常会干扰和破坏孩子对学习兴趣的养成。

(五)

爱在细节上。阿长粗俗无识,坏毛病成堆,她的关心竟然成了折磨。但是,无知无识的她却请假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历尽白眼和艰辛。衍太太能说会道,教唆儿童干坏事,擅长甩锅。父亲去世时,逼着“我”喊“父亲、父亲”,惊扰着亡魂不安。

从我们身旁路过的人,铺路或挖坑,都是在童年时代厚植着我们对生命理解的营养,从而懂得了爱和恨、真善美与假恶丑。

(六)

儿童的好奇心是天性,更是补充着生命的趣味性。当孩子们失去了好奇心时,生命之花容易枯萎。小鲁迅听说吃了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成仙,于是便牵连不断地拔起来,弄坏了泥墙。恐怖诡异的美女蛇故事,也让无聊的童年多了一份神秘和揪心。

好奇心有很多好处:增强人际关系,通过对身边人和周围世界的好奇,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社交机会;有助于保护大脑,保持对大脑的有效刺激,有助于防止认知能力退化,预防老年痴呆症;帮助克服焦虑,对结识有魅力陌生人的好奇和兴奋有助于赶走焦虑情绪;提升幸福感,好奇心强的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更可能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冲突危机,克服焦虑情绪;学习更多东西,好奇心一旦被激起,学习不那么有趣的事情也会变得更加简单,刺激大脑快乐中枢,提高学习效率......

听一个有关好奇心的故事吧:有一天,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来到华盛顿的大街上,微服私访。忽然,他看到在一家名为《智慧》的杂志社门前围了一大群人,不知道在干什么。他耐不住好奇,马上凑了过去。结果发现,在华丽的墙壁上竟钻了一个小洞,洞旁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不许向里看!但好奇心还是驱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向里观望。林肯也顺着小洞向里看,原来里面是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组成的《智慧》杂志的广告,就订了一份。《智慧》杂志果然很独特,不论内容、版式、装帧、封面设计,还是印刷质量都称得上一流。林肯总是抽时间阅读。但在这份杂志中间有几页没有被裁开。联想到杂志社曾在墙壁上钻小洞做广告的事,他找到这本杂志,小心翼翼地用小刀裁开了书的连页。裁开之后,发现连页中的一节内容被纸糊住了。林肯想,被糊住的地方大概是印错了。但印错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好奇心驱使林肯又用小刀一点点地撬起了糊着的纸。最后,他发现下面竟写着这样几行字:恭喜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获得了本刊1万美元的奖金,请将杂志退还本刊,我们将负责调换并给您寄去奖金——《智慧》编辑部。林肯提笔写了一封信,随附上自己的一些建议。不久,林肯便接到了新调换的杂志和编辑部的一封回信:总统先生,在我们这次故意印错的300本杂志中,只有8个人从中获得了奖金,绝大多数人则只是采取了将杂志寄回杂志社重新调换的做法,看来您的确是真正的智者。根据您来信的建议,我们决定将杂志改名。这本改名后的杂志,就是至今风靡世界的《读者文摘》。

(七)

要求背《鉴略》的父亲、三味书屋的教育生活,都没有考虑儿童的年龄及个性特点,抑制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刻板的缺乏活力的教育方式如今真正改变吗?教育的内卷与管理的无序,中国传统的成才观、价值取向,学校、教师、家长都拼命夺取孩子的时间,压抑了其天性。以安全为名限制孩子几乎所有外出活动,孩子们围着池塘转一圈,大家都很紧张。繁重的课业负担外,学生还要赶场参加各种辅导班、特长班,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虽然有体育中考100分的硬性规定,但是学校存在不敢军训、甚至不敢体育考试等现象,说明,孩子的体质在下降。教材要求孩子们要走向自然、深入生活,但是当“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成了古诗、空话时,减负变成变相增加了一节晚自习时,如何真正释放孩子的天性、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是值得深思的。深层次改革教育,真正把减负落到实处,关闭五花八门的辅导机构,我们虽初见曙光,但还任重而道远。

(八)

范爱农死后,一无所有。有几个人想集点钱作为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既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后来,集钱的人便无形消散了。至于孤儿寡母如何生活,无人过问了。当时人性的冷酷与残忍莫过于此。现实生活中,有的捐款,一些缺乏公信力的慈善机构如果管理和利用不当,很可能滋生腐败,让真正需要的人得不到。韩红女士说,干脆直接捐给受助机构。

于琦简介:

永城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教学标兵,校《家庭教育报》主编,市作协会员,市知行读书会会员,中共党员。辅导学生多次荣获市级、省级、国家级主题演讲比赛一等奖。辅导学生的文章多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坚持笔耕不辍,教育类论文、散文、杂感、新闻等经常见诸多家报刊杂志,主题类征文多篇获奖。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