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选做”题的启示

让心归0

2024-05-17 16:10

在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论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针对这一论述,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后“选做”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比如在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二课“找春天”的课后“选做”题,是这样设计题目的: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仿照第4—7自然段或者第8自然段说一说。就这个题目而言,并不是单纯的模仿,比个葫芦去画瓢。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还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等。

对于这一道题的操作,让我真正意义上懂得大单元备课的重要性,因为这一单元都是围绕“春天”这个主题编排的,特别是这一课,就需要提前安排一次“找春天”的语文实践活动。春天来了,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盎然。这真是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体验观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大好时机。于是我结合学校地处农村的优势,让孩子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去“寻找”春天,“观察”春天,多用眼睛“看”,多用鼻子“闻”,也可以用小手“摸”。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就会得到两种思想。回归课堂,运用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展开讨论,不仅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交流自己“找春天”的收获。孩子们从春天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角度讲给同伴听。

结果有的孩子说,他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了路边盛开的野花;有的孩子说他在放学的路上听到了小鸟在树枝上“唱歌”;还有的孩子说他闻到了花香的气味。还有的孩子说他和妈妈利用放学的时间来到了小河边,看到了小鱼在水里快活的游来游去,还有的孩子说……当然,我也观察到了,也有个别孩子一无所获,究其原因,这些孩子没有去观察,他们只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环节中去搜集信息。

有了前面的铺垫,最后回归到这一题,我让孩子们思考这些句子讲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规律,让孩子们自己多揣摩,多领悟,最后通过朗读内化成为他们自己的语言模式。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是啊,儿童有自己的世界,尊重儿童天性是教育应该做的,也是做好的前提。让孩子们在玩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去想象,这样才可以去保护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孩子们感觉到学习语文真的很“有意思”!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