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头||李涛专辑(二)
晨之风
丁大头,本名丁卫国,出身于丁家屯的普通农家。丁卫国这个名字,背后承载着父母的深厚期望和时代印记。他出生的时候,正值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血时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每一个家庭都深受时代氛围感染,他的父母也不例外。为了表达对国家政策的坚定拥护,也为了祈求儿子将来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便给儿子取了这个意义非凡的名字——丁卫国。
小时候的丁卫国,头部发育得比同龄人要大许多,因此被邻居们戏称为“丁大头”。这个绰号在村里传开了,渐渐地大家都这么叫他,反而忘记了他的本名。其实,他的头部偏大并非什么大问题,只是发育上的一些小差异而已。但丁卫国的父亲却从不这么认为,他反而觉得这是儿子福相的体现,预示着将来有出息,能吃上稳定的“皇粮”。
在那个年代,“皇粮”是对于国家公务员的一种形象比喻,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待遇。对于农村人来说,能够吃上“皇粮”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和期望。因此,每当听到别人喊自己儿子“丁大头”时,丁卫国的父亲总是满脸骄傲,仿佛已经看到了儿子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美好未来。就这样,在父母的期望和邻居的戏称中,丁卫国渐渐长大。他并没有因为“丁大头”这个绰号而感到自卑或不满,反而觉得这个称呼充满了亲切和温暖。
丁大头是个老实憨厚的人,小时候家里穷,没上几天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这也是他年轻时在军队里当兵时的遗憾。因为文化低,还经常健忘一些事,加上姓丁,战友爱拿他开涮,说他目不识“丁”。不过,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奇妙,即使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一次,丁大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竟然积攒了整整70斤的粮票。他习惯性地把那70斤粮票藏在了自己的一双军用袜子里,打算找个合适的机会用掉。在那个年代,粮票可是个宝贝,能换来一家人好长时间的温饱。
从部队转业回来后,因为文化低,丁大头虽然也被安排了体制内的工作,但只是在一家国营厂子看大门,其他战友有文化的都去了政府部门。这份工作虽然平凡,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地方。
那时候,政治运动一场接着一场,丁家屯来了个驻队干部名叫梁满仓,就住在丁大头家里。梁满仓绝对的贫下中农,他爹给他起这个名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梁满仓尽管是国家干部,但是家境贫寒,家里几个孩子,穿的都是连连补补。梁满仓手头紧张得很,发了工资几乎全部寄回老家,上面赡养爹娘,下面抚养几个孩子,本人连双袜子都穿不起。看着老田那双磨破了脚的鞋子,丁大头心生怜悯,经常力所能及地帮助梁满仓,二人的关系亲密无间。
梁满仓长丁大头好几岁,丁大头就喊梁满仓“老梁”,眼看着老梁驻村期限快到了。丁大头感觉这一分手不定哪一年才能相见,就把家里的旧衣服,其实都是他在军队利用过的衣物。军用品的特点是特别结实,即便是褪色了衣服还不破。丁大头收拾了一包袱旧衣物在老梁离开的时候送他,还说老梁不要嫌弃,可以给孩子们穿,顾顾急。那个年代,丁大头的这些看似旧的衣物,在老梁眼里绝对是贵重礼物。老梁感激涕零,收下包袱后便到原单位复职去了。
直到有一天,丁大头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70斤粮票的事情。然而,时间一长,他确实忘记了粮票的下落。这些粮票对他来说意义非凡,可是怎么也想不起来它们究竟放到哪里去了。他皱眉沉思,试图从记忆的碎片中拼凑出来真相。但是,时间已经过去太久,他的脑海中确实没有印象放在哪里了。他疑惑不解,这些粮票对于他们家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明明有印象,不可能是小偷偷了去,怎么可能就这样无缘无故地消失了呢?
由于老婆的娘家一直很穷,丁大头便开始怀疑是自己的老婆偷偷把粮票带回了娘家。这个想法一旦在脑海中扎根,便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无法抑制。于是,他带着满腔的怒火和疑惑,找到了正在厨房忙碌的老婆。他劈头盖脸地质问老婆,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激动。老婆被他突如其来的质问搞得一头雾水,她瞪大了眼睛,满脸无辜地看着丁大头,死活不承认拿了粮票。然而,丁大头确信不疑是老婆拿了粮票,他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根本不相信老婆的解释。他认定了老婆就是偷粮票的人,于是开始动手揍她。老婆被他打得哭天喊地,就是不承认,家里因此闹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然而,直到最后,那70斤粮票依然下落不明,这成为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时间一长,丁大头那老婆没办法,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老梁离开丁家屯的第八个年头,有一天,丁大头正在单位大门口悠闲地看着过往的行人,忽然,单位人事科的小李把一份来自县里的调令递到了他的手中。打开一看,他顿时惊呆了——自己竟然被调到了县里的石油公司担任会计一职。
这对于丁大头来说,简直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石油公司那时候可是个油水丰厚的地方,许多人挤破头都想进去,而他,一个原本在看大门的人,竟然有这样的好运,怎能不让人眼红呢?丁大头兴高采烈地收拾行李,告别了单位领导,单位领导都对他投来艳羡的目光,这让丁大头很是不自在。到了石油公司后,丁大头本性老实憨厚,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智,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他认定一个理念:单位里只听老一指挥,其次是其他领导,很快他就赢得了公司总经理的赏识。
虽然丁大头在公司中只是担任着一个小小的会计职务,然而他却仿佛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公司内部的光环甚至超越了那些高层领导。这或许是因为他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公司上下的广泛赞誉和信任。他甚至可以与公司的领导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商讨公司的发展大计,为公司的未来献计献策。那些领导们对丁大头总是格外器重,不仅因为他在财务方面的专业能力,更因为他的敬业精神和正直品格。员工们更是尊重他,见面离多远就说“丁会计好”。
随着丁大头在公司地位的不断提升,他的待遇自然也水涨船高。原本那份看似微薄的会计工资,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翻了几番。不仅如此,他还经常能收到公司发放的各种丰厚福利和奖金。这些福利和奖金让丁大头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丁大头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提升和待遇的改善而骄傲自满。他知道,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公司的培养和同事们的支持,因此他更加珍惜这份工作,更加努力地为公司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上了吃香的喝辣的生活后,丁大头并没有沉醉于个人的成功与享乐中,他深知自己的根在何处,始终怀揣着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厚情感。因此,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回到丁家屯,看望年迈的父母,与乡亲们围坐一堂,分享彼此的近况和喜悦。每次回乡,丁大头都会精心准备一些城里的特产和礼物,带给乡亲们尝尝鲜,让村里的人们感受到他的关心和温暖。特别是几个发小,他每次都会给他们带几瓶对他们来讲很难喝到的美酒。除了物质上的馈赠,丁大头还积极利用自己的关系和人脉,为村里的人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他帮助村民们联系医疗资源,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他还利用自己在石油公司的工作经验,为村里的农业发展提供帮助。在他的帮助下,丁家屯相当一部分村民们逐渐走出了困境。丁大头的善举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乡亲们说他的心始终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他是整个丁家屯的骄傲。
就这样,丁大头在石油公司度过了一段充实而美好的时光。以前失去的那70斤粮票,还有因为这件事和老婆闹得的种种不愉快,渐渐地,在他脑海里淡忘了。现在,他已经彻底走出了阴霾,开始了新的生活。
大概是老梁离开丁家屯的第十五个年头。时光荏苒,昔日的驻队干部,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仕途上一路攀升,最终当上了市里面的“市长大人”,地位显赫,堪称一方诸侯。不过体制内官员有规定,到了一定年龄就要为年轻人让路,美其名曰“退居二线”。如今,老梁也到了这个阶段,担任了市里面的一个表面看很显赫的闲职。
“退居二线”的老梁尽管多少有点失落,但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经历官场的风风雨雨,他心中涌起更多的是怀旧之情。他决定故地重游,回到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一天,他特地来到丁家屯,点名要见丁大头。这一消息在村里传开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纷纷猜测已是副厅级干部的老梁此行目的。
那一天,丁大头本来公司里有事,因为总经理的岳母娘过生日,他要去随份子。但是一听到老梁要来,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毕竟老梁是他的旧交情,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退辞掉应酬,匆匆赶回丁家屯。
老梁很懂得,自己退居二线了,凡事都要低调。自己的出行不能惊动地方,他只给丁家屯的大队支书联系,一再强调这是私人行为,要遵守政治纪律,不得让本地政府负责人知道,否则他会生气的。大队支书理解老梁此时的心情,但也十分重视,为了营造怀旧氛围,特地在附近的乡村大食堂定了一桌农家饭菜,以款待这位尊贵的客人。
席间,大家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好不热闹。老梁看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不由得多喝了几杯,心中感慨万千。他端起酒杯,深情地望着丁大头,说道:“大头兄弟,我今天一定要敬你一杯。如果没有你当年的那70斤粮票,我们一家就过不了难关,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丁大头听得一头雾水,但他立即明白了一切,忙支吾着回应道:“那应该,那应该,小意思,小意思。”
晨之风,本名李涛,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为淮阳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孔子学会理事;周口市文史研究员、特约评论员、自由媒体撰稿人。作品曾被《读者》《散文百家》《华夏散文》《旅游散文》《美文》《天涯》《人民日报》等刊登。出版有散文集《从小村上路》《情漫陈州》《我在旅途读风景》《回望那片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