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送我一本书||古娟华作品集(16)

河南文苑

2024-05-15 09:53

母亲这一生,只送我一本书,名字叫《圣经》。

母亲给我书时,我已婚,正忙于自己的孩子。我本不想接的,但是看到母亲眼里的光芒,怕伤了母亲的心。

书带回家,很少读。一是读不懂,二是因为忙生活。

翻开这本书的时间很少,偶尔翻开,发现有些句子很有意味。比如: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还有一些故事也很难忘记:比如十个童女的故事。

对《圣经》渐渐起了兴趣,是因为我喜欢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作品里经常会引用《圣经》故事,不懂《圣经》,常常一头雾水。

耐着性子读《圣经》,非常艰难。查了一些资料,对照简易的《圣经故事》,总算知道个大概。但要想真正明白,那可不是容易的事。《圣经》里多用比喻。

《圣经》上说: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

不过读了《圣经》,再读外国文学,基本上就明白了一点儿原委。

这样看待《圣经》,其实很肤浅。

《圣经》其实是一本真正的经典,迄今为止是世界上印刷版本最多、销量最大的一部大书。

明白了这一点时,我常常去其中淘宝。因为它不仅具有思想性文学性,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关于爱的大书。

我喜欢读其中的《箴言》。

关于生存,《圣经》上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关于爱情,《圣经》上说: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关于人与人相处,《圣经》上说:设宴满屋,大家相争,不如有块饼干,大家相安。

关于说话,《圣经》上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我喜欢读《福音书》:

关于生活,《圣经》上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关于前途,《圣经》上说:天国是努力的人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

关于矛盾,《圣经》上说: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你弟兄眼中的刺。

对于这本书,越读越觉得伟大。

它不光是一本有道理的书,还是一本特别有安慰的书。

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平安。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爱人。

每天早上,我最愿意做的事,就是静坐桌前,抄写圣经的金句。越抄写越觉得上帝伟大。他创造美妙的人间,让我们生活,他用万古永存的大爱来安抚人心。他对人别无所求,相信就行。

对于国人在西方列强问题上的愤慨,读《圣经》的过程中,我也进行了查证,《圣经》上没有一个字让外国人来侵略中国。我倒是发现,对于每一个人,不管贫富,上帝都充满了接纳和怜悯。

我们中国人都很崇尚自己的国学,我也很欣赏这些古典文化。但同时我还看到,《圣经》超越了人的局限,具有更宽阔的格局和空间。很多著名作家从西方求学归来都深受影响,比如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正是《圣经》的精华所在。

中国人都以为《圣经》来自西方,具体一点好像是来自美国。其实,美国只是尊重《圣经》。《圣经》真正的起源,来自希伯来民族,也就是中东的以色列。

大家都知道以色列人是最聪明的民族,具有上帝的智慧。他们的小孩,一出生就会在书上滴一滴蜜,让孩子知道读书的幸福。其实那本书就是《圣经》。

因为《圣经》上说: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

只是我们没有深入探究,喜欢人云亦云。看起来好像很爱国,其实说白了是一种不懂和盲从。

《圣经》这本书,我越读越觉得其中充满了奥秘。它不光是关于人的,而且是关于更高层次更广大空间的,甚至说回答了哲学中第三个命题: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如果用《圣经》的原则来生活,我发现,人会少许多苦恼,会有一种在地如在天的幸福。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常常想念母亲,想念母亲的时候,我就去读读《圣经》。我在《圣经》中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用心母亲的爱,我觉得母亲的爱一直存在。

作者古娟华,教师,河南焦作武陟人,曾在《河南文学》《时代青年》《教育时报》《现代家庭报》《黄河黄土黄种人》《青年导报》《怀川》等报刊杂志及《作家》《人民作家》《作家美文》《当代文艺》《海外文学》《河南文苑》等媒体平台发表文章。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