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卷三 江山粉黛:木兰怀古||刘学友专栏(51)
卷三 江山粉黛
木兰怀古
要去木兰围场怀古,就要经过承德,过承德不去避暑山庄不成,那是皇帝避暑的林园,也是怀古的好地方。
十月八日,我们乘车去了承德。金秋十月,北京的阳光虽然没有了盛夏的酷热,却仍然耀眼,窗外一片蓊翠。车过密云县开始进入山区,路两旁的山不是很高,可是逶迤绵延不尽,这里的山都是石岩山,山上树木很少。走了一段路,进了山区深处,看见山上都做成了梯田,深感山中土地的珍贵。梯田随山势而修,有的山不宜修梯田,就让它空着,梯田没有形成片。可看点在路边,一路都是鲜花夹道,有山菊花、太阳花、串红,不知是人为栽的,还是野生的?山中人烟稀少,这项工程也算是浩大的,花路一直通到承德。承德是一座古城,主要有外八庙,避暑山庄,记载了一些清朝历史。
据历史记载,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乾隆六年(公元1792年)竣工,占地564万平方米,是清王朝历代皇帝的避暑之地。
走进避暑山庄,并没有看到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一些简朴的楼宇,只是这些楼宇同一切皇家林园高大的殿堂、楼榭、亭阁都相似罢了,有古松相伴。由于长久失修,它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和荣耀,甚至有些阁楼已经破损,给人整体的感觉是皇家大苑已经凋零,就像帝皇的时代已经陈旧的一样。不过,楼榭的宏大,宫殿的精美,还遗留着昔日皇家的气派。山庄内面积很大,有帝王喜欢的山水、林木,弯曲神秘的小径,连环的庭院,显示出皇帝的高深叵测。
山庄内并不凉爽,没来之前,人们相传承德是一个好地方,盛夏温度在二十几度,皇帝就选在那里避暑,这话看来是误传了。这里的温度与北京相差无几,怎么能避暑呢?导游在讲解乾隆一幅墨笔真迹时,道出了这个谜。在山庄进门内一座大殿里,横匾上是乾隆亲手书写的“避暑山庄”四个大字,其中“避”字,他在“辛”边上多加了一笔,这是一个错别字。乾隆是皇帝,也是一位大文豪,在我国历代帝王中他算是有大学问的人,有关他的文化传说最多,历史学家都把他写成了大才子皇帝,一个简单的“避”字他不可能写错。据说乾隆到此一游时,并没有感觉到盛夏中的凉爽,知道祖先说话不实,可是这庄园是老祖宗造的,他不敢不孝,可又不愿说瞎话,遂将这个“避”字多写了一笔,也许算是乾隆说了实话吧,或是他智慧的诠释。这是传说和轶事,却也有道理,信不信由你。
出了避暑山庄,我们继续向木兰围场前进。傍晚,我们到了塞罕坝林场。这座林场树木参天,林木将一座座山岭覆盖得严严实实。据说这个林场是一个知青林场,是人工种植的林场。没有想到昔日的一群年轻人,用自己的一双勤劳的手也建成了像原始森林一样规模大的林场。
在这片林场中有一个情人谷非常有名,那时知青们谈恋爱都到这个山谷中。这里环境优美,林木叠嶂,可谓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理想乐园。所以知青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情人谷。
过了塞罕坝就到了木兰围场,下榻时已经是掌灯时分。
次日去木兰围场,木兰围场是康熙、乾隆围猎的地方,也是操练士卒,加强武备,进行大规模军事训练,提高满清八旗官兵军事素质和战斗力的地方,更是康熙与葛尔丹打仗的地方。康熙统一中原后,少数民族仍然有叛乱的事情发生,康熙平定葛尔丹后,借着在木兰围场狩猎的名义,开始在此地年年大练兵,按康熙的话说:“国家武备,不可一日懈弛。”乾隆帝继承了康熙帝的战略方针。
走进围场,看见了滦河的源头,怎么也不敢相信,流经天津的浩浩荡荡的滦河水,源头竟是一线泉水,这让我想起了黄河的源头,它的源头也是一条小溪,走了数百里,容纳了百川后,到了壶口已经形成了千军万马奔腾之势,才有了壶口的奇观壮景。滦河也一样,一定也是走了很长的路,容纳了众多的姐妹河,到了天津才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气势。
木兰围场实际是山中的一个盆地,周围的山不高,却错落有致,美丽至极,一山套着一山,一山环绕一山,真像是一座巨大的盆景。“江山如画”用在这里是真实的描写,你会感谢大自然赋予我们多么好的一幅山水画呀。
山上没有太多的树,也不见野兽走动,康熙、乾隆时代的林木茂密、群兽出没的场面已荡然无存,这里已失去了狩猎的最基本的条件。山上的草也稀少枯干了,出现了沙化的迹象。岁月真是无情,昔日的繁盛猎场将有可能成为荒山野岭。
木兰围场的盆地很大,古时正是一个练兵的好战场,几万大军都可以摆开操练,任凭铁骑铮铮、战马嘶鸣。
我们在山坡上散步,在荒草中寻觅,寻找着昔日狼烟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清王朝的八旗兵,个个英勇善战,刀枪如林。刀枪所到之处血肉横飞,利箭穿透了猛虎的咽喉。康熙大帝、乾隆皇帝微笑地坐在骏马上,仰天长望,心中自有百万雄兵。可是现在,一切都没有了,历史的尘埃早已落定,耳畔是深秋的冷风,吹得路边的枯草发出低低的呻吟声,这就是如今的木兰围场。
三日,导游说有一个月亮湖不能不看,那里很美。我们去了,月亮湖也在一个盆地里,这里的山上有很多花,各种各样的颜色,是花的海洋,让我们体会到了草原的美丽。
月亮湖的形状很像一个半圆的月亮,顾名思义,人们给它起了这个带有诗意的名字。月亮湖的水很清,这时刮起了很强的风,湖面上掀起了一波一波很大的浪头,游船已经停开。我们站在湖边,看到了湖面的辽阔,感觉到了寒气袭人。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却给了我们一种凄凉感,好像这湖边演绎着很多很多蒙古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悲壮的马头琴在这里不知回荡过多少次。
匆匆告别月亮湖,我们踏上回家的路程,坐在车里,很长时间才把悲情调整过来,我们又回到了现实中,别了木兰围场。
2004年8月15日
作者:
刘学友,籍贯:北京,民族:汉族。1986年开始在邢台晨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公安报、生活时报、消费时报、北京法制报、劳动午报、天水报、郑州日报、沈阳铁道报;《海内海外》杂志、《民生》杂志、《工会博览》杂志、《赤子》杂志、《金盾》杂志、《人民公安》杂志等报刊发表散文300余篇。出版散文集《春的性格》、《鲜花摇曳的地方》、《听雨》等。出版小说:《爱情才露尖尖角》、《玫瑰在墙外飘香》、《爱情也会变色》、《老王之死》、《李娟的一天》、《李村有一个张二》等百余万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