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寺碾馔香||刘豫东专栏(67)

河南文苑

2024-05-14 09:48

碾馔,估计许多人没听说过,更别说品尝了。

据了解,碾馔又叫碾转,即是将刚灌浆尚未完全成熟的小麦煮熟后,用石磨碾压成粉条状的绿色食品。当然,这需经多道程序。

前两天,听说修武五里源乡葛寺村要举办碾馔美食节。趁着周末没事,想前去看看稀罕。

骑电车出县城向东北,经京里村,穿朱营再继续前行,往东不远就到了葛寺村。一路绿杨成荫,道路两旁的麦田整齐划一,丰收在望,令人心情舒畅。

记得七年前曾寻访该村的大悲寺,对该村还算熟悉。在该村村口看到一新建的凉亭,亭子下安放有不大的石磨,磨石上喷有“葛寺碾馔”红色字样,可能是为明天的碾馔节做准备的吧。与常见石磨不同的是,其外立面钻有几个不规则的圆洞,不知道有何用途。

在村里来回转了一圈,没有心想中的热闹,村里静悄悄的,一派安详,于是,决定先去大悲寺看看。不一会,我很快就找到了大悲寺。随后,将电车安放在院里,径直进入寺内正殿。与其说是正殿,其实跟农家住户的房屋差不多,不像正规的庙宇那样威严肃穆。屋门敞开着,佛像前的香案摆放有五供。环顾四周,与上次来的无异。以为没人,后来发现靠近门窗下的沙发上躺着一个中年妇女。见有人进来,她忙起身。“今天你值班?”我问她。她一脸平静地说,“在家闲着没事,过来打理一下,收拾收拾卫生。你从哪里过来的?”“城里的,听说你们这要举办碾馔美食节,过来看看。”“哦,做碾馔的都在村委会呢。”俩人边说话边来到院里,我指着门前的楝树说,“这棵树有多少年了?几年不见,都长这么粗了。”“少说几十年了吧,稆生的。”我抬头看了看楝树,楝花还未落尽,闻到了淡淡的幽香。闲聊了几句,跟她告辞后,我便骑车前往南边的村委会寻找碾馔。

路南的村委会院内,有人在忙碌,男男女女的。西北角两个中年妇女在仔细淘洗麦籽,几只大铁盆、大竹筛,两人不停地用手搓洗麦子。东边紧挨着是一口大铁锅,锅灶里烧着火,两个汉子在锅前用铁锨翻麦籽,一问才知,他们正烧锅烘干已淘洗过的麦籽。通过询问得知,碾馔的制作流程有好几道工序。先是从地里将未成熟的麦子薅回来,用脱粒机将麦籽分离,然后淘洗,接下来烘干熥熟,晾晒,最后用石磨磨麦,新鲜的碾馔就出磨了。新做的碾馔淡绿色,粉条般粗细,根根一拃来长,又像细细的萝卜丝,可凉调吃,浇上蒜汁即可;也可以炒着吃,磕上两个鸡蛋更美味。根据个人口味,用五花肉炒更香。

据村里老人讲,葛寺碾馔制作可追溯到晚清时期。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修武遭受水涝灾害,民不聊生,该村一老方丈为救苍生,在麦子青黄不接之时,便收割麦穗,以磨盘碾之,发明出“碾馔”这一食品。自此以后,碾馔工艺便在葛寺村代代相传。后来,由于生活条件好了,村里多年没有人大量制作碾馔了。

记忆中,在老家商丘也有卖碾馔的,只是没有亲眼见到。今天在葛寺村,算是开了眼界,涨了见识。原以为在忙碌的都是本村人,后来得知,该村特意从温县请来了师傅现场指导。早些年,就听说温县举办过好几届碾馔美食节。这次专门来做技术指导的是姓张的师傅,人不高,瘦瘦的,话虽然不是很利索,但人比较干练。据说,他是温县祥云镇的,从事碾馔加工二十余年,称得上是碾馔专家了。张师傅告诉我,依他制作碾馔的多年经验,麦子不能太老了,眼下的地里的麦子正好。还有熥干炒熟了的麦籽也不能晒太干了,除去表面水分就行,上磨前要注意保湿。

在张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参与碾馔制作的村民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淘麦的,烘干的,晾晒的,井然有序,忙而不乱。以前的老村支书问讯后来到现场坐镇观看,发挥余热。近年来,葛寺村积极在特色农产品上做文章,探索将历史悠久的碾馔作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挖掘碾馔文化、发展碾馔产业、举办节庆活动,吸引群众重温碾馔这个舌尖上的乡愁美食,从而助推壮大村集体经济。看到眼前青绿色的麦籽,我禁不住抓了一把,搓了搓,吹去麦芒,放进嘴里咀嚼,真香呢!这一刻,让我找到了小时候在老家吃燎麦的感觉,于是,扭脸问旁边忙碌的一张姓村民,你们的碾馔怎么卖啊?他边忙活边回答道,论斤卖,一斤十块钱。真可以,葛寺村制作碾馔,也是生财有道了。

村委会院里不时有人进进出出,都在为明天的碾馔美食节而忙碌,甚至不知是谁家的小狗,也跑来凑热闹。闻着满院诱人的麦香,我真有点想留下来等着尝尝美味的碾馔了。不过,看时间不早了,也不想影响他们工作,遂骑车原路返回。

布谷声声,小麦渐黄,碾馔正香。虽然今天没有吃到期盼已久的碾馔,可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因为自己不仅见识了碾馔的制作过程,更感受了葛寺村人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善谋实干,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想吃碾馔吗?那就来五里源乡葛寺村吧。在这里,你可以亲身感受碾馔文化,品尝传统美食,重温舌尖上的乡愁。

2024-05-12

作者简介:

刘豫东,男,河南商丘人,笔名:流汗的公牛。文学作品曾在《中国医药报》《河南日报》《焦作日报》《焦作晚报》《文化商丘》等报刊发表。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