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虽千古永留芳 --寻访鹿邑清代名人、宋朝皇赐“银牌张氏”十四世祖公张梯|| 李现理 皇娜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北与石嘴山市之间,有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城平罗县。在这座小城内,有一个于1844年设置、至今180年的石碑,上面记载着数千里之外老子故里鹿邑县清代名人、宋朝皇赐“银牌张氏”第十四世祖公张梯任职三年知县的勤政为民事迹。
5月11日下午,笔者慕名前往鹿邑县太清宫镇四羊寨村和王皮溜镇李堆行政村张楼村,寻访探访了宋朝皇赐“银牌张氏”家族宗祠、姓氏文化传承和鹿邑清代名人、甘肃省平罗县原知县张梯的勤政为民事迹。
发现宋朝皇赐“银牌张氏”
豫东鹿邑县是一座文化氛围厚重的千年古城。公元前571年,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五千言《道德经》作者老子李耳,就诞生在这片神圣的大地上。唐代以来,鹿邑成为天下李姓寻根问祖地。而今,该县“银牌张氏”家族在姓氏文化传承方面也成了响亮的名片。
驱车前往采访路上,陪同采访的四羊寨村36岁张斌说是宋朝皇赐“银牌张氏”家族第二十一世孙,老家有一院宗祠,至今有650余年历史。目前,分布在许多地方生活居住的该家族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已发展为近80余万人的豫东大姓氏。县城南王皮溜镇李堆村张楼村(又称“南张楼村”)的张氏家族,现有十世祖公至十六世祖公的祖坟。
来到四羊寨村一个坐西朝东的院落,只见门上方和大门两侧各有“进士及第”“锦衣重臣”“大夫门第”字样的黑色匾额,南墙上悬挂有红色的“同根一脉枝无数,追踪溯源一家亲”条幅。
出门迎接的张亮自我介绍说,今年60岁,是张氏家族第二十一世孙,先祖在宋朝官居平章事(正三品,相当于宰相)时,张氏家族被皇赐为“银牌张氏”’,堂号“诵芬堂”,厅号“树德厅”,字辈排序为“平章延士泽,守令振家声。海岱基开宋,真源宅相明。”
来到院内,映入眼帘的是上方悬挂着红绣球的长方形“银牌张氏功名册”石碑,上面刻着有成就的一世祖公至十八世公部分简介生平,下方书有“祖德宗功”四字长方形小石碑。后面是三间古朴的宗祠建筑房屋,门上方是悬挂书有“张氏宗祠”黄色大字的石匾。走进屋内,正堂中间摆放着一世祖公至四世祖公牌位。
张亮说,据家族史料记载,“银牌张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张高祖在元朝时任济宁(隶属山东省)知州,始祖在宋朝为平章事,一世祖公张好德在明朝洪武年间任丰润县(隶属于河北省唐山市,现为丰润区)主薄(县令师爷,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二世祖公张镃在明朝洪武年间任锦衣卫千户(正五品官);宗祠由一世祖公好德公携二世祖公张镃耗资600两白银所建。当时占地48亩,祖坟占地24亩,家庙占地48亩,有寨墙、主堂、东厅、西厅。门楼设计独特,结构精湛,艺术精巧,历尽沧桑,宏伟壮观,是典型的明清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张亮还介绍,宗祠因年久失修,在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被严重破坏,由曾主政过秦安县(隶属甘肃省天水市)、平罗县(位于宁夏平原北部)知县的十四世祖公张梯,于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恩科举人后出资重修。
据了解,发源于今天四羊寨村的宋朝皇赐“银牌张氏”家族,在多个历史朝代中人才辈出。据鹿邑县志和族谱记载统计,共考取贡士、举人、贡生、太学生、监生、武痒生、邑痒生、后補巡检、后補知县等功名者,有58人。
“我‘银牌张氏’家族历经650余年生生不息,家丁兴旺,如今北至商丘市,西至宁陵县、太康县、柘城县,南至郸城县,东至亳州市、阜阳市,南至周口市郸城县,已发展为近80余万人(其中家谱记载男丁30万有余)的豫东大姓氏。仅一世祖好德公后裔人口有10万人左右,宗祠2022年6月20日被定为‘河南省周口市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皮溜镇李堆行政村南张楼村70岁的张利泽是“银牌张氏”家族第二十世孙,他向笔者提供了许多文史资料。
在村东南“银牌张氏”祖坟旧址附近,有三组书写“大清道光己酉年”字样的碑文石刻,碑框四周为翔龙卷云浮雕。张利泽说三组石刻除一碑头丢失外,其它三组碑身和两组碑头保存基本完整。一块厚而长的碑身上刻着“大清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己酉仲秋 银牌张氏先茔神道碑”字样(公元1849年)。两组碑头内容分别为刻有“龙章宠锡”、“介以繁祉”小篆字体。“龙章宠锡”就是圣旨恩赐,是皇帝对有功大臣的最高奖赏;“介以繁祉”意即是安宁又快乐,能让子孙昌盛;另一组字为“锡光笃庆”的御赐石雕碑匾由张利泽保存,“意即告诉人们要诚实、守信、善良、正直地做人,这样才会紫气绵绵,门楣生辉。”
在村南祖坟地,是张氏家族第二十世孙至第二十三世孙于2022年春季筹资重修。墓碑上刻着十世祖公至十六世祖公的生平事迹介绍:十世祖公讳星,字纯九,武痒生(武将官名),公之张楼村唯始祖,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由四羊寨村中院迁居于张楼村,原配张氏生子士傑,副室生子世傑;十一世祖公讳世傑,字季哲,太学生(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德配吴氏生儿二子潘、玙。孙为三益、振纲、六益,曾孙为桓;十一世祖公讳士傑,字淑良,德配郭氏生五子佩、鏸、储、钧、铨。孙为发祥、正祥、履祥、兆祥、集祥、景儒、应麟;曾孙为果、杲、继、路、振、敬、辰、骏、梯;十二世祖公讳铨,字衡齐,以孙子张梯为贵,勅赠文林郎(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公学识渊博,教书传道,尽瘁鞠躬,桃李满园,学子称颂,祖妣闫氏生子应麟。孙梯于清道光年间任甘肃省秦安县知县、平罗县知县;十三世祖公讳应麟、字鲁一,号竹溪,邑痒生(清朝时期秀才),勅封文林郎,公天资过人,学术纯正,曾任教于鸣鹿书院,名扬邑里,待人宽厚仁慈,识者皆重其德,卒于嘉庆戊辰年(公元1808年),享年81岁;十四世祖公张梯(公元1778年一1853年),字云阶,号颐园……
在采访时,家住附近南三公里处郸城县张完乡郭竹园村65岁的张文世,说是“银牌张氏”家族第十九世孙,以前从南张楼村迁居到他们那里的9个村庄,现有“银牌张氏”家族后代人口6000余人。
史料家谱上的张梯及其丰功伟绩
“至今银牌张氏”十四世祖公张梯已去世171年了。但在南张楼村祖坟墓碑上,家族后代们称其为“太祖”。
据张利泽提供的家族族谱、甘肃省《秦安历代县令录》和秦安县人民政府网站公布的文史资料,详细记载了十四世祖公张梯的相关情况。
张梯出身贫寒之家,7岁丧母。父亲应麟是位秀才,在邻乡汲水集(今郸城县汲水乡)设馆教学,勉强维持全家生活,52岁时才生子张梯。
张梯自幼聪惠,读书勤奋刻苦,20岁时成为廪生。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中举人(河南全省几千人应试,最后仅录取举人名额71人),后八次入京会试均落榜。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终大挑一等(即一举考得一等,被授知县),以知县分发甘肃。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十月署理秦安县知县,时已年届60岁。
此前任知县严长宦调任山丹县,所修县志末曾刻印,张梯上任后着即组织刊刻并作序言。此志是秦安县历史上继明代胡缵宗《秦安志》之后第二部县志,全志分四卷,为秦安县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张梯在秦安听断明敏,舆论悦服,厘正文体,士风为之一变。
张梯任职秦安县知县三年后的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授补宁夏平罗知县。到任后,发现书院墙垣倾颓,房舍破漏,遂决定筹措经费进行修缮,后因阴雨连绵和损坏严重改定重建。他带头捐献俸银200两,发动地方捐款并负责监工督造,工程于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三月动工,七月竣工,书院的重建使平罗县教育有了新起色。
张梯还注重文物的建设和保护,规划督建了万寿宫、文昌行宫、神龙行宫、火神祠,移建改建了文昌阁、社稷坛、先宏坛、风云雷坛、昭忠祠、节孝祠等。同时还修建书院、义学和养济院,改善教育环境与设施,扶持贫困,弘扬道义,得到了乡民的赞举。
张梯还很重视史志的延续和修定。道光二十四年春(公元1844年),在他即将离仼前夕,在徐保宇修订的《平罗纪略》基础上进行了续编,志书为五卷,名为《续曾平罗纪略》,将书中“历任官职,选举科目,节烈人等,俱一一搜入。艺文及休征事,亦略为记载”,两志互为补益,相得益彰。后任知县郭鸿熙为《续增平罗纪略》序文中赞曰:“今读张颐园先生《纪略》,并取阮邻(徐保宇)修志参阅之,而叹其相互发明也”。这两部史书为后人研究平罗县历史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张梯在任期间还依据平罗地域特点,对地貌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进行走访了解和研究,将《平罗纪略》中的贺兰夏雪、官桥烟柳等八景进行确定,并在《增续平罗纪略》中收录他本人所赋的八景诗八首。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张梯以老乞求归里,平罗士民哭泣挽留,并为张梯修建生祠。张梯回到家乡豫东老子故里鹿邑县后,在县城鸣鹿书院以教书为乐,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75岁时去世。
张梯后代有三子九孙,除第九孙陞平年幼时随其在平罗县早逝外,大多优秀有成就。据张利泽介绍和四羊寨村宗祠“银牌张氏功名册”碑文记载:十五世公讳磻玉(长子),字孟璜,号耕吾,邑痒生,跟父上任甘肃秦安县,精通医术建造,并著有《本草集要》《万方集成》;十五世公讳丰玉(次子),字康仲,号醒菴(an),廪生,任两淮监大使;十五世公讳书玉(三子),字宛叔,邑痒生;十六世公讳阶平,字锡纯,号松崖,监生,登仕郎从九品;十六世公讳懋平(丰玉长子),字庸熙,号亦蓉,廪生;十六世公讳履平(公元1830年-1899年,丰玉三子,张梯第五孙),字衢亨,号跛仙,咸丰八年戊午恩科举人,后连两试秋闱不第,遂弃功名仕途,以开馆授徒为业,著述、行医自娱……
“道光二十四年,66岁的十四世祖公张梯爷以老乞求归里,平罗士民哭泣挽留的场面是感人的。为了纪念张梯爷,平罗民众为他修建生祠,而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世所罕见,称得上一种高度评价、无声赞美、定级褒奖。”张斌感慨地赞叹说。
“清代平罗县俞寿祺,能中进士也是十四世祖张梯爷指导教育的。”张斌还向笔者提供了《俞寿祺进士的科举历程》文史资料,并介绍了相关情况。
俞寿祺,字季眉,号考叔,道光6年(公元1826年)11月初3日出生于平罗县东乡正闸堡一个书香气极浓的家庭,两淮盐运使俞德渊的侄子,俞氏家族的第二位进士,清代平罗县第四位进士。道光23年(公元1843年),17岁的俞寿祺经考试,被录入县学成为童生(廪生)。清代学子最初入学必须通过“童试”的连续三场考试,方可注册取得学籍,成为初等学生。第一场考试称为“州县试”,由知县(或知州)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童生”。俞寿祺个人履历中记载了进入县学的重要信息,他把当时平罗知县张梯称为课师(学业与考试予以指导者)。同治13年(公元1874年),48岁的俞寿祺以进士身份进入户部作了一名主事,终于实现了科举梦想。
张梯与鸣鹿书院渊源
大清统一志(第23部分,作者清˙和珅)记载:“本朝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建鹿邑县鸣鹿书院”;
据《鹿邑县志》记载,鸣鹿书院在老子升仙台前(今鹿邑县明道宫景区),原名真源学舍,后改名鸣鹿书院。
据《鹿邑县志》记载和“银牌张氏”族谱记载:鸣鹿书院于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由时任知县茅崧林和十四祖张梯重建,重建前由十三世祖公张应麟主持鸣鹿书院工作。十四世祖公张梯在宁夏府平罗县为官三年后,于道光24年(公元1844年)3月14日返乡鹿邑县,晚年在鸣鹿书院以教书育人为乐,诸生肄业者弦歌不辍,人文蔚起,称盛一时。
采访结束时,正是夕阳无限好的时刻,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麦香,预示着今年夏粮即将迎来丰产丰收的希望。笔者闭目遐想,在数千里之外的甘肃省平罗县城乡街头,张梯老人正勤政为民地履职尽责着,他带着行囊即将离开奉献服务了三年的民众们返回家乡鹿邑养老时,平罗县街头涌相挥泪话别的场景令人动容;在久别后的鹿邑家乡,张梯老人正在鸣鹿书院里教书育人,师生们谈笑风生、吟诗赋对的声音时时飘向远方……
作者李现理:本科文化(新闻采访专业),中共党员,老子故里鹿邑县城管局办公室工作人员。1992年3月至今从事新闻宣传和文学创作,鹿邑县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会员。32年来有多篇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大河报》《党的生活》《北京文学》《河南文学》《周口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
作者简介
皇娜 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酷爱文学,喜欢用美丽的文字编织对对生活的感悟,经常有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网络平台,一颗淡然的心在尘世里漂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