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不停惊艳! | 豫记
河南的形象是萦绕在每个河南人身上亘古不变的话题。
大多数人都知道河南是农业大省,2020年粮食产量1365亿斤,全国是13390亿斤,为全国贡献了十分之一。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成长着的不仅有金黄的麦田,还有辉煌灿烂的文化。
在你我还在争论河南的形象时,2021开年以来,从春晚到元宵晚会、河南博物院,再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及最新的端午奇妙游的出圈,河南在积蓄力量,悄悄改变。
蓝家夏夏| © 撰文
星芒| © 版式
01
万万没想到
在2021年神交了曹植
“我是看到天仙了吗 ?”
相信看了河南端午奇妙游开篇节目《洛神水赋》的人,都会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
身穿红黄绿三色衣衫的舞者化身“洛神”在水下独舞,随着音乐婆娑起舞,画面美到窒息。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故事要从黄初三年讲起,曹植从洛阳回封地的时候,邂逅了洛水里的神仙。
这个神仙很美丽,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使得曹植之后就一直念念不忘,心情怅然若失。
于是,写下了著名作品《洛神赋》。
没想到千年之后的今年,我们也可以一窥洛神的美丽,在这一刻,我们都懂了曹植,他不是写意,而是写实。
这种惊艳征服了很多人,相关话题上了数次微博热搜,光是在b站就投稿好几个这个视频,每个都有几百条评论,播放量累计近千万,连华春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相继发文点赞。
6月13日晚,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通过个人推特账户,发推称赞。她说:
Unbelievably beautiful!
Dancing gracefully like a swan and agilely like a #Chinese dragon.
Rhapsody on the Luo River Goddess,
an underwater dance performance on #Henan TV.
简单翻译一下:
“难以置信的美丽!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洛神水赋》,
#河南卫视 的一支水下舞蹈表演。”
其实,在唐盛世时期的端午佳节,和现在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不太一样,人们会在胳膊上用五彩线缠上合欢锁,腰间会背个小荷包,里面放上稻子和李子,取谐音道理。
老百姓们还会在渔港码头前举办祭奠仪式,向水下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河洛之神就是曹植笔下的主角,也就是宓妃,屈原也曾多次在诗句中提到洛神。
用这样的方式来追忆端午起源的传统文化,再合适不过。
除了这个节目之外,端午奇妙游每个节目都精雕细琢,耐人寻味,不然也不会霸屏假期三天。
不过,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这种高质量又现代的演出,河南并不多。
02
文化类演出座无虚席
看的是厚重的底蕴
究其原因,河南是个戏曲大省,更多的是咿咿呀呀的戏曲舞台。
有好几次从地铁口出来的时候,旁边就是某个豫剧团正在进行公益的表演。
每个公园都能看到唱戏的人,好听到会以为是专业团队,指不定下一秒就拎着菜篮子走了。
甚至直到2020年,河南的春晚还一直是戏曲春晚。
在演出方面,河南也在悄悄努力。
前段时间,朋友发了一组他们团建的照片。整体风格里有一张极具历史文化感,亮眼又扎眼。
嗨潮
是平顶山的舞台剧《尧山传奇》。
尧山大家都知道,是平顶山鲁山的一座山。
不过,这个演出不是讲尧山的,而是讲尧山地区的故事。
墨子,法家代表人物。他是楚国鲁阳人,平顶山鲁山人。毛泽东曾评价,“墨子是个劳动者,他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
如今,鲁山还有墨子故里、墨子祠庙、墨子城、墨子井等20多处历史遗存。
当这位平民圣人从舞台中间徐徐走来,他好像真的活了,兼爱、非攻,我们今天依然受用。
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先民们辛勤耕耘,与天斗、与地斗、与外族入侵者斗,尧山传奇里每个人都是传奇。
自2018年首演以来,这个现场能容纳2000人大型实景演出,常常是座无虚席。
在中原这片大地的另一边,要是去少林寺,不看一场禅宗音乐大典就是白去。
同事曾经去看过,露天的演出更沉浸,处处皆是禅意,看完只有一个感觉,悟了。
天地玄黄,东方曙光……在黄帝故里,有一场跨越千年的民族史诗《黄帝千古情》。
这个不光是新郑市人民政府、河南旅游集团以及宋城集团联手打造的,而且是宋城集团在中原地区的首个项目。
竹桂园
对,就是那个中国最大的文化旅游集团之一。
总投资高达13亿元,有可容纳3307人的千古情大剧院、1700人的全息影院。
除此之外,诗经之城鹤壁的《淇水长歌》,十三朝古都洛阳的《武则天》,杂技之乡濮阳的《水秀》,以及宋代东京开封的《大宋东京梦华》,都是极具当地特色的良心演出。
看过之后会发现,这些演出的规模宏大,是浓缩的河南文化。
03
文化
就是河南的底气
芒种那天,《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也开城迎客了。
这56个格子、21个剧场,60个亿的投资,可容纳7000人的实景演出,最懂河南,也真的只有河南。
这个项目历时四年才面世。
原因无非两个。第一,是项目真的大,耗费人力。第二是,河南的文化多,需要梳理。
一直以来,河南都在用这种“笨”方法表达传统文化。
1994年,河南台就开播了推广豫剧的《梨园春》。
2004年,当《超级女声》爆火,在其他台争相捧红年轻偶像的时候,河南卫视推出了文化综艺节目《华豫之门》和武术搏击类节目《武林风》。
到如今,《梨园春》27年了,《武林风》和《华豫之门》也16年了。
这也难怪有网友对河南台的印象是,早上七龙珠,中午武林风,晚上梨园春。
包括《洛神水赋》让人拍案叫绝的效果,没有选择用特效,纯粹靠演员的实力,导演的策划和摄像的运镜。
据说,舞蹈演员50秒才换一次气,还要保持水中的舞姿优美流畅,节目先后经历3次拍摄,在水中泡了26个小时才完成。
因为我们都知道,无需刻意,精华的文化本身就会让人感动。
不过我也发现,除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其他的都是线下的热闹,线上查无可循。
宣传真的很重要。就像这位网友说的:
余秋雨曾说,河南是我们共同的家乡。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老子、庄子、墨子等思想家,有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诗人,有无数的英雄豪杰在这片土地生活过。
但河南在一些地方被贴上不好的标签,还好河南有很多人一直都默默守护河南,守护中华文化的土壤。
总有一天,这些高品质的演出会成为人们对河南的常态认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