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 余世存杂记053

余世存

2024-04-25 08:59

01

世界读书日这一天读了一本书,是瑞典人斯图马克写的《点燃理性的火焰》。很佩服这个同龄的学者从世相中梳理那些疯狂又平庸的言行,他最后简化处理,归结于世俗、理性与宗教保守主义、非理性之间的差异,呼唤文明的新启蒙。尽管他的材料是从他接触的世界中选取的,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身边似曾相识的人物和言行。从中知道,我们今天的人文环境,是从前二三十年点点滴滴汇聚来的。(新冠作为分水岭看来只是一个明显的界标而已)当然,按照作者提供的材料,今天的人类仍有理由乐观,因为跟上世纪末相比,今天年轻一代的非宗教信仰者数量大大超过了同龄宗教信仰者的数量。

02

甲辰春末浙江之行见旧雨新知感赋三章。

其一,绍兴:
再见先生救子渊,
心斋十九自长衫,
庄子书法兰亭序,
悲夫欣遇可往还。

(余有鲁迅做孔乙己考论文,在绍兴见金兰平、王征宇、严国庆、彭卡明等新老朋友。)

其二,温岭:
温岭月华流照君,
修和存在是知行,
世间无限春风意,
谷雨文章见众生。

(在温岭见张华君、金峰、藏马、郭永军、张明辉等朋友。)

其三,台州:
台州葭沚夜映光,
镇海望潮多苍茫,
万里河山无穷住,
智能闻否书酒香。

(在台州见卢斌华、王宏耀、王忠、上官柏林、朱寒杰、黄保才、小雅、赵宗彪、林大岳、牟同飞等朋友。)

浙江活动现场

03

我曾经佩服那些在外面风风火火的人,但自己连续做几场分享活动,就有些吃不消。有一次,面对听众声音差点儿哑了。想起释迦牟尼和一些杰出的演讲者、戏剧艺术家们,在成百上千的人群中讲话能够让每一个人听清,听者甚至以为他在跟你说话的能力。我听过马丁-路德-金的声音,隔着几十年的岁月,那种低沉的如洪钟般的声音,真的穿透了时空。

04

以前有人说我写书多不以为意,最近才想到这对于作者是一个问题。一本书主义流行已久,以至于读者都习惯了作者似乎少写。曾见网友嘲笑某作家,你写那么多有什么意义?老子才写了五千字,就已经传世而不朽;孔子没写,弟子把他的话编成论语就与日同辉。旅行途中带上朋友老桥的新书《湖山》,看张岱的人生多有感慨。张岱是富家子,前半生玩嗨了,后半生成为大作者,他自己说,“天宇尽辽阔,谁能容吾身?余生有几日,著书敢不勤?”

《湖山 :张岱与他的美学世界 》

作者:老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05

看到一个书院给参会者每人发了一本《巨流河》,我当时很触动。在讲话时马上引用了齐邦媛在书中的话:“即使是最绝望的诗中也似有强韧的生命力……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之下,弦歌不辍是我活着的最大依靠。”齐先生能写这样的感言,是因为她年轻时从朱光潜先生的英诗课中深受教益。有一次朱先生讲华兹华斯的诗,当朱光潜读到,“the fowls of heaven have wings…Chains tie us down by land and sea”(天上的鸟儿有翅膀……链紧我们的是大地和海洋)时,说中国古诗中也有相似的诗句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禁不住语带哽咽,读到最后两行:“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h,they pity me,and not my grief”(若有人为我叹息,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朱先生取下了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

06

鲁迅曾感慨,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从个人的悲欢出发,获得生存的智慧有很多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反思。人只有反思,才能让自己的大脑变得丰富,丰富到足以在深层次上反映其他大脑的情境,大多数成年人就是如此,我们甚至说这就是成年人的责任之一。侯世达为此认为,同情是最重要的,最令人钦佩的人性品质。他说,以一种深刻的方式“做”别人,并不仅仅是在理智上像他人一样去看待世界,也不仅仅根植于塑造他人成长的地方和时代去感受,它要走得更远。“做”别人意味着接受他们的价值观,承载他们的欲望,和他们的希望共在,去感受他们的渴求,分享他们的梦想……我国人喜欢说“入乡随俗”,这个随字大有道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