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都要拜黄帝?|豫记

豫记

2024-04-11 17:40

三月三,拜轩辕。一年一度的拜祖大典又将如期而至。

为什么我们要恭拜黄帝?为什么年年我们都要举行如此盛大隆重的仪式来恭拜黄帝?有媒体说是为了打造城市名片,有媒体说是为了发展文旅,有媒体说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恭拜黄帝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才有的“专利”,而是我们民族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竹书纪年》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对黄帝的恭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明确无误的文字记载。秦汉以后,几乎所有的王朝,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都把祭祀黄帝列为了国家行为,进行恭拜。

尤其值得我们铭记的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曾三度携手,共同恭拜黄帝,表明“兄弟阋于墙,而共御外侮”的民族大义。毛泽东主席为此曾亲自写下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比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气壮山河!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岂忘记祖先,有辱祖先!

陈国振|撰文

01/

为什么我们要恭拜黄帝?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我们的历史是书从黄帝开始的。《史记》如此,《竹书纪年》也如此。

有了黄帝,我们才真正从蒙昧混沌的自然状态中走出来,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有了黄帝,我们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有了思想,有了智慧,有了对明天美好的向往……

他教会了我们按时耕作、制作衣裳、建造宫室,他教会了我们制作车子和舟船……他一统天下,制定法度,选贤任能,让天下变得安宁,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文明社会的温暖,不再孤苦无依。黄帝开创的那个世界,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我们要恭拜黄帝?

回望一下世界历史的长河,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民族是唯一一个文明史从未间断的民族。至今《易经》《论语》《老子》等先祖的智慧还在滋养着我们的青年。

我们的民族曾是世界的“领航者”。从秦汉,到唐宋,到元明清,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还是文化,还是科技,我们曾长期遥遥领先,让人难忘项背。

我们的民族也是一个特别有纠错能力的民族。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的民族也曾遭到帝国列强的入侵和侮辱。但在我们觉醒以后,我们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奇迹。

怀祖追远,饮水思源,继往开来。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时刻。来自国家、省市的领导,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领袖,来自全国各界的优秀儿女,齐聚新郑,缅怀我们祖先的功业,唤醒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开创出我们更美好的明天。这才是我们恭拜黄帝的意义所在。

02/

我们为什么要推崇黄帝“文化”?

那个自由主义者庄子,在战国时期就说了一句话:“世之所高,莫若黄帝。”为什么黄帝会受到我们的推崇,他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薪火相传的文化?

首先是:黄老思想,“君子以厚德载物”!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写过一篇《论六家旨要》,说: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墨家“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法家“严而少恩”……但他唯独对道家,写了一大段赞美的文字:“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兴舍。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大意是说,道家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不做(无成势,无常形;无法,无度),但却通晓宇宙规律,是世间万物的“主人”,达到“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境界。

有点抽象,有点难懂。现在高中教材中有一篇柳宗元写的寓言故事——《种树郭橐驼传》,可以当作一个例证。

郭橐驼——一个身体残缺的人,他种植的果树“长安第一”,他的成功经验却是,种树的时候,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小心,但一旦种下,便“置之若弃”!看起来很懒,却让树长成了他该有的样子。

汉代学者刘向的语言更容易懂些:“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刘向说,道家讲的是国君(君人南面)的学问,作为国君,一定要放低自己的“姿态”。这其实也是对黄老思想的高度总结。

黄帝之所以被称为黄帝,是因为他“以土德为胜”,按照现代汉语的说法就是,他有着像黄土一样的性格——黄土不言,却养育了世间万物。《道德经》中还有一句名言经常被我们引用:“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唯其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历史是一面镜子。

现在有一种共识是:我们历史上出现的盛世,基本都是黄老思想的产物,如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如唐朝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熙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

我们国家在去年曾进行过一次工业大摸底,发现一家造渔竿的民营企业,竟研制出了制造飞机的高端材料;一种为躲避电子眼而搞出来的涂料,竟被国家拿去搞隐形飞机了……

其次是:法家思想,“君子以自强不息”。“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我们都渴望生活在陶渊明的“桃花源”里。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天下太平。就像黄帝要教人民种植五谷,要教人民制作衣裳,就必须平定蚩尤之乱一样。

《庄子》里记载了一个故事:黄帝要去具茨山拜见大隗,正好遇到一个放马的小孩儿,就向他问路:“你知道具茨山吗?”小孩儿说:“知道。”“你知道大隗在哪里吗?”小孩儿:“知道。”黄帝很惊讶:“这小孩儿不简单啊!不仅知道具茨山,还知大隗在哪里。请允许我向你问一下治理天下的方法吧。”那小孩儿不吭声,黄帝就再问。那小孩儿只好说:“治理天下,和放马有什么区别!把害群之马赶走就行了!”黄帝就向这个小孩儿拜了两拜,称他为“天师”。这应该就是法家的来源。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黄帝四经》,其中《道法》开头就是这样一句话:“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这句话是说:法家,是从道家分离出来的,或者说法家,也和黄帝思想息息相关。

为了避免争议,可以提供两个论据:在《君正》里更提出“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战国时期法家先贤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相继在各国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可以使平民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军功等渠道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让国人平民有了做官的机会,瓦解了周朝的等级制度。从根本上动摇了靠血缘纽带维系的贵族政体。

平民的政治代言人是法家,法家的政治口号是“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铸刑鼎”的子产曾经说过:“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古称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乱世用重典,曹操用的是法家之术,诸葛亮也是。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韩非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在韩为相19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被毒死在秦狱中。韩非虽然在生前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把法家思想、学说进一步发展,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变法史,实际上是一部与权贵的斗争史。我们所熟知的刘禹锡,柳宗元这些青年才俊,所革除的正是腐朽“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是致使国贫兵弱,乃至亡国的根源。在韩非看来,其他学派的理论都是互相矛盾的,只能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是非不分,统治者如果兼听他们的意见,就必然引起乱子。商鞅提出“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还有两个论据,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写过两篇文章,《解老》《释老》,一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韩非子和老子、庄子放在了一起。浩如烟海,管窥蠡测。

还有:横渠四句,是指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

1934年9月,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曾经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样,自己过的日子怎么样,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应该是胸怀天下的。

《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孔子的这个思想,后来在《大学》中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了做一个君子,首先应该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然后推己及人,去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儒家把自己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完全寄托在君子的人格上,只有培养出这种全面发展的君子人格,儒家才有可能推行德政,实现明明德于天下的理想。

内圣外王,白居易,苏东坡,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文天祥,天地有正气,黄帝给我们民族注入了“灵魂”!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