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灶台”到“讲台” 这儿的村民用锣鼓擂响幸福生活

郑州日报

2024-03-05 19:57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军方 杨丽萍 文/图


“抡圆胳膊,扎稳马步,要利落、要带劲儿,咱们展示的是咱新庄人的精气神。”3月5日一早,惠济区大河路街道新庄村村民弓巧红手执鼓槌、抡起胳膊,站在队伍前为该村的锣鼓队做最后一次彩排动员——正月还没过完,新庄村锣鼓队的演出一场又接一场地赶起了趟儿。

“我们这支队伍是由咱这十里八村里热爱文艺的妇女群众组成的,她们平时不是围着灶台忙活,就是务农带娃,但是无论再忙再累,也没有落下一场排练,一场演出。”用手背抹了把额头的薄汗,队长弓巧红和队员们手里的鼓槌又“舞”了起来。

新庄村锣鼓队成立于2019年,最初只是一支只有几人的村民文艺小队,缺队员、缺器材、缺老师……什么都缺。新庄村老书记徐慧敏带领大家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自学,逐渐摸索出了一种适合新庄人演绎的锣鼓技法。

5年多来,这支村民文艺小队从籍籍无名逐步成长为常驻队员20余人的村级品牌队伍,从灶台走上舞台,成为大河路街道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在2024年惠济区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中,她们凭借饱含精气神儿的娴熟动作和极富感染力的如花笑颜,赢得了无数赞誉。

从“一窍不通”到“无师自通”、自学成才,新庄村锣鼓队的队员又从舞台走上“讲台”,结合实践言传身教,依托大河路街道的“大河先锋课堂”平台,将“本土资源”转化为“本土教材”,沉浸式的课堂体验让周边的村民群众眼馋手痒,争着报名。

“锣鼓是新庄村的民俗传统项目,也是提升精气神、凝聚人心的文化活动,去年街道的‘大河先锋课堂’开设了鼓法教学,邀请我们走上讲台,现在不仅周边的村民群众爱学乐学,很多年轻人也加了进来。”弓巧红说。

如今,锣鼓之于新庄村来说,不仅是一项文娱活动,更是一个让村民老有所乐、少有所学的文化符号。在大河路街道“大河先锋课堂”的加持下,一个又一个的新庄村村民从“灶台”走向舞台,又从舞台走上“讲台”,以锣鼓为媒,在大河擂响幸福之歌。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