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龙年迎新忆沙老
谨以转载鄞州名记吴海霞的专题记事报道,既为甲辰“龙”年主题之贺岁迎新,亦为纪念沙孟海先师书法创新功业。
愿前一辈大师巨匠锐意创新,开拓风气、面向未来的大作为,永远不因时事变迁而被遗忘。
——吴昌硕有“雄甲辰”名印;
——沙孟海有“龙”字榜书巨幛并《耕字记》;
这是我辈后继者的幸运。
甲辰大吉!
“龙”字为何成为沙孟海的榜书第一
“榜书海内第一”之誉,是鄞籍书坛巨匠沙孟海头顶的桂冠之一。
说到榜书,近年来在不少沙孟海作品展中亮相的“龙”字可谓他的代表作,也为沙孟海故乡鄞州人所熟知。
图为沙孟海写的“龙”字。
在《耕字记》中,他自述书写榜书的历程,记录尤为详细的就是灵隐寺“大雄宝殿”和“龙”字的书写过程。
沙孟海是怎样写出 “龙”字的?为什么“龙”字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
一
人与书俱老,对于艺术家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榜书难度系数高,身法、腰法、步法、臂法、腕法齐备,对书家的体力、技巧、胸襟和气魄等要求更高。
图为沙孟海旧照。
书写这2米见方的龙字时,沙老已是87岁高龄。这样的创作,对于他既是功底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文献电影《书法家沙孟海》导演吴龙友见证了书写经过。
那是1986年,地点在西子湖畔的国宾馆。
沙孟海习惯每天早起,在儿子陪同下,在庭院散步,他说:“早上吸点新鲜空气,等一会儿拍电影精神好些。”
写榜书,沙孟海使用的是邵芝岩笔庄定制的特大号毛笔,用马毫、羊毫、麻丝夹在一起制作的笔头,笔头圆径10厘米,毫长21厘米,通木杆总长82厘米,重达5公斤。
拍摄在一间会议室进行,打好灯光,将一张2米见方的宣纸铺于地面。沙孟海脱去鞋子,手握巨笔,笔随意转,一个4平方米大小的“龙”字很快出现。
尤其“龙”的最后一点,他撇得特别有力,撇出去时,人跟笔走,险些摔倒。
第二天清晨,沙孟海没去散步,跟吴龙友一见面就说:“昨天没写好,夜里也睡不好,我今天要重写。”语气十分固执、自信。
于是,那天他在镜头前又重新写了一遍“龙”字。这次他更加成竹在胸,脱了鞋子,站在宣纸上,沉思片刻,就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个气势磅礴、跌宕多姿的“龙”字展现在人们眼前。
那两次拍摄中,沙孟海书写了多个巨大的“龙”字,疾笔挥洒,全神贯注,如运气功。
吴龙友回忆,后来在放映厅播放他写龙字的样片,沙孟海和家人一起看。那段片子既无旁白,也没有配音乐,但沙孟海看得很仔细,一个镜头都不放过。
3分钟后,片子放完,他对一旁的弟媳陈修良说:“我写了一辈子字,还从来没看过自己是怎么写字的,今天总算看见了。”
二
独特的书写过程,让沙孟海对“龙”字的情有独钟,溢于言表。
为何选择了“龙”字,吴龙友给出的答案是:“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字笔画多,很好看。”
沙孟海自己并没有留下专门的解释。但他所写的榜书“龙”字,特色如此鲜明,令人过目不忘,同样折射出他对此次创作的重视。
图为百年树人横幅。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认为,沙老的书法艺术划时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恢宏大气的碑派书风、“榜书海内第一”以及四体精通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立场。
这个“龙”字,正是凝聚了沙孟海书法诸多的艺术价值。
整个字,单从审美上看,俊美中见苍茫,如一条盘旋而上的巨龙,神采奕奕,又在云雾之间显出几分高远。
从书写力度看,不仅恢宏大气,且干脆利落,一种力量感跃然纸上。
有人赞誉沙孟海榜书“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备具万物,横绝太空”。而在书写这“龙”字过程中,沙孟海更是以大师的视野、巨匠的功底,以“四体精通”的笔法和手法,表达出龙的神秘和气度。
龙,不仅是图腾,更是一种精气神。“龙的传人”成为国人共同的精神归属。
因此,“龙”字,不仅寓意之深刻,更倾注了沙孟海作为书家的毕生功力与满腔激情。
三
大笔写大字,执笔之人,不仅有大力气,也需要大胸襟大情怀大热爱。
沙孟海的书法不仅出现在书斋和案头,他还把作品书写在山河大地上。
他给西泠印社、灵隐寺大雄宝殿、黄山等文化地标、名胜古迹题写招牌字,字字力透纸背。
但写过那么多榜书招牌,沙孟海给人印象最深的榜书作品还是“龙”字。
距离最近的一次大展是2020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碧血丹心”沙孟海诞辰120周年书法篆刻艺术大展暨学术文献展。
图为“碧血丹心”沙孟海诞辰120周年书法篆刻艺术大展暨学术文献展。
在这场集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于一炉的盛大展览中,打造了一个充满震撼力的序厅:一整面红色打底的墙上,正中就是那件恢宏巨制《龙》。弧形的两翼,草书的《曹操诗卷》和《辛弃疾词卷》,各自占满半边墙。
“龙”字如此亮相,占足C位,其他作品无出其右。
图为“碧血丹心”沙孟海诞辰120周年书法篆刻艺术大展暨学术文献展。
沙孟海的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雄强”的沙体书风。
正是因为“雄强”沙体,才让他的榜书如此出众,也让这个大大的“龙”字神韵毕具。
沙孟海的“龙”,之所以地位超群,或许还能有更多旁的解读。
也是在那次大展上,写在展厅里的两句来自沙孟海的话,也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句是为家乡人民熟悉的经典手书:“我爱祖国各地各乡,更爱所生长的故乡。”
另一句是他作为一代书坛巨匠的追索:“真正具有时代风貌,能代表一代书风者,则必须是在形式上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又能经受社会检验、历史鉴定的。”
爱国情怀、民族性、时代精神,以及沙孟海一生在书法上“转益多师”“穷源竟流”之别具风骨,也都深深融于这个“龙”字。
榜书“龙”代表了沙孟海的书法风貌,更蕴含了他的情怀与理想,是他一生书法探索的缩影与印证。
统筹:李丽君
编辑:苗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