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SG报告上,青啤离百威亚太还有多远?

阿尔法工场

2024-01-18 16:49

来源:阿尔法工场ESG 作者:詹姆斯导语:报告内容少且空泛,多项环境议题数据缺失,青啤的ESG报告专业度和百威亚太的差距颇大。

同为啤酒巨头,当百威在亚洲范围内凭借AA级的ESG评级拿奖拿到手软时,青啤去年却因“小便门”事件尴尬地上了热搜。

在市场份额上,百威占据了国内24.88%的市场份额,青啤为18.10%,双方差距不大,看起来势均力敌,然而市值上却相去甚远,前者总市值1581亿,后者只有951亿。

市值差距的部分原因,或许更容易体现在展现双方企业软实力的ESG报告上——青啤报告的专业度、内容丰富度、多项议题数据等多层面都远远落后百威亚太。

从MSCI评级可窥一斑,百威亚太从2019年开始披露ESG报告,3年内就实现了从B级到AA级评级的跃升,青啤首度披露其ESG报告时间在2016年,但其MSCI评级却长期徘徊在BB级。

青啤22年的ESG报告只有68页内容,而同年的百威亚太ESG报告多达134页,是青啤的两倍,如果再去掉青啤报告当中的一些“品宣内容”,差距还会拉大……

01 议题识别过程不规范,缺乏第三方鉴证

啤酒作为快消品,在MSCI的评价体系当中,“包装材料、废弃物、产品碳足迹、水资源压力”等环境类议题才是影响评级的关键。

不管是百威还是青啤,都将这些议题作为重点来对待,但区别在于:百威在ESG报告中,详细列出了评估这些实质性议题的四个步骤:分析、收集、确定利益相关者和评估,并列出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访谈的量化数据。

比如百威报告中提到,共有145名利益相关者参与深度调查,与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了21次深入访谈。对于员工、消费者、股东、供应商、消费者、社区、大众等利益相关方,报告中用图表详细列出了“什么对他们重要。”

也就是说,百威报告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议题评估、沟通过程的展现,看完后让人理解为什么“食品安全、人权、碳排放”等议题被列为高优先级别。

青啤的报告虽然也列出了一堆议题,但议题来源却让人疑惑,因为这些来源分别是:公司管理层建议、内外部专家分析建议、多媒体分析建议、同行对标研究、ESG相关标准、指南。

全是各种建议分析,像自说自话,缺乏与员工、消费者这些利益相关者深入的沟通,和百威相比,这些议题的公信力就先要大打折扣。

另外,ESG报告中披露实质性议题的部分目的,是为了设置各种减碳绩效和节水目标,达到碳中和。

如何判断每年定下的这些目标是否实现呢?一般是需要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审核评估,在报告的末尾一般会附上机构的名称。

笔者注意到,在百威报告的结尾,特别标注了报告中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源消耗、用水量”等数据是由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鉴证机构执行核查的。

反观青啤报告的结尾,是一段来自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的评价,内容脱实向虚,场面话太多。

因此,光比较两份报告的开头和结尾,谁尴尬自不必说。

02 落后的“产品碳足迹”和不降反升的包装物数量

根据MSCI官网显示,拖累青啤ESG评级的议题,主要是产品碳足迹,被划分为“落后”。

这里的碳足迹,主要是指啤酒运输过程、原料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据Decarbon的数据,啤酒10%以上的碳足迹实际上与运输有关。由于啤酒由高达90%的水组成,除了水之外,啤酒瓶也增加了运输的重量,当数十亿升的啤酒被送到全球消费者手中,碳排放也随之产生。

在青啤的ESG报告中,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只用简短的内容介绍其在加大清洁能源车辆的使用,改善运输方式等。

实际上,这一块是值得单独拿出来说的,并且给出相应的减碳数据。

比如百威就在报告中提到:为降低物流环节的碳排放开启了绿色物流计划,即在中国采用了310辆液化天然气卡车、55辆电动重型卡车和四辆氢动力卡车,与以前相比,节省了20%的尾气排放。

除了碳足迹之外,青啤在循环包装物上的消耗情况也做的不好,多项指标不降反升,比如纸箱、易拉罐数量,分别从20年的215(千吨)、70(千吨)涨到了22年的254(千吨)、83(千吨)。

不管是啤酒新瓶、还是旧瓶、纸箱或易拉罐,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都不容小觑,青啤虽然列出了自己一些节能减排的措施,但如果消耗的包装物总量一直在增长的话,那么打出节省XX百分比碳减排的意义并不大。

百威的做法则是,公司与供应商积极合作研究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还设定“100%的产品可回收包装、增加使用可回收包装的产品”等目标,定期披露自己的进度,要在2025年基本完成。

对于让人头疼的易拉罐,百威则引入 can-to-can循环体系来确保铝罐能回收给供应商。

03 灯塔工厂与赋能供应链减碳

尽管青啤在其22年ESG报告中提到,“检查工厂54次,抽样301次产品,食品安全和质量合格率均达到100%,未发现食品安全事故与不合格项目”,以及2022年未发生产品召回事件。

但在“小便门”事件出现之后,去黑猫投诉平台上一搜,仍然能发现不少网友针对青岛啤酒的投诉,包括酒内发现异物、销售过期啤酒、红包活动虚假、预设文字陷阱、恶意诱导消费,维权艰难的情况。

其实“灯塔工厂”一直是青啤近些年来对外打出的招牌,灯塔二字也代表着国际化的的管理水平和品控管理。

此次事件涉及的青岛啤酒三厂,恰恰号称是“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生产效率最高的世界级智慧化工厂”。

形成对比的是,百威在黑猫投诉上搜不到一条投诉,并且百威的工厂早早实现了智慧化生产和“碳中和”。

比如百威(01876.HK)在中国武汉的酿酒厂,就是中国啤酒行业的首家“碳中和”工厂,百威还在资阳、武汉、昆明、锦州四家工厂已实现100%可再生电力酿造。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对啤酒业而言,环境议题是永恒的核心,不管是谁,除了科学管理自身的碳排放计划,都需要关注供应链上下游的碳排放,牵头打造绿色价值链。

青啤直到22年才在报告中公布了“范围三”的碳排放量,百威早已开始带动供应商减碳。

要带动,不能只下命令,百威也知道光对供应商下达可持续发展和减碳目标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先从赋能供应商,从碳基准线的设定、碳管理系统的建立以及减排路径图的设计慢慢入手。

百威的ESG报告显示,与2017年基准年相比,公司运营碳排放强度减少49.6%,绝对排放量减少45.9%,整个价值链每百升(啤酒)排放强度减少19.7%。

在青啤的报告中,也有关于供应商的部分,作为巨头,青啤对供应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支持国产原料发展、资金支持啤酒瓶供应商,保障生产,以及与供应商合作研究新材料来做到绿色循环。

显而易见,青啤 (600600.SH)的步子又落后于百威很多。

不过,至少百威给青啤打了一个样:要想做好ESG,企业的组织架构变革必不可少,协同供应商、上下游价值链伙伴,用整个行业的力量, 来推动环保意识的提升,才能加速“碳中和”的到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