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嵩岳,天地之中
黄河与洛水交汇,孕育出了河洛之地,自夏商起,便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看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之中”。山河拱戴,位于郑州的中岳嵩山,自三千年前周天子将其确立为大地的中心之后,先后引来无数帝王登临并顶礼膜拜,并留下了璀璨的历史文化遗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岳文化、中原文明。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深静本源。
嵩山为中岳。“嵩住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少林寺有楹联书写的是:“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其东便门书写有:“天中福地”。中岳庙进门“天中阁”。会善寺内立有石碑,上书“天中山”。2008年,国际大遗址理事会专家拉姆齐女士来考察验收“天地之中”八项十一处历史建筑群申遗时,她说:“嵩山到处可见“中”,这说明一个民族在人文方面,对“天地之中”的认可。
“居中为尊”。嵩山脚下的告成村,有一座3000多年前的周公庙,照壁上嵌有“千古中传”四个大字,这说明“中”起源于河南。
北大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1986年赴美国讲学《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他以哲学家的思辨和诗人的眼光洞悉了中国史前文明的结构美,提出了“中华文明是重辫花朵结构,中原文化是花心”。2017年4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学术亦有浪漫》为题,发表了赵富海撰写的严文明先生的“重辫花朵”理论。
西伯(周文王)姬姓,名昌,是姬发(周武王)的父亲,商末,西伯是周族首领。西伯施行裕民政策,势力日盛,为商纣所忌恨,他用计将西伯召来,投入监狱(现河南安阳汤阴的羑里)。西伯被囚7年,他做《周易》,其中有天文观“天垂象,见凶吉”。纣王残忍地杀了西伯的儿子,煮成肉汤让西伯吃下。有豫剧《文王吃子》,揭露了商纣王的凶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担当起“小邦周灭了大国商”,建都镐(陕西西安北),但他心中郁闷,为什么?《史记·周本纪》载:武王曰“我南望三涂(三涂山,位于鸣皋山西南,盖为大禹凿伊水而为“崖口”,与陆浑、伊阙并称三涂)。北望岳鄙(太行、恒山边之都邑)。武王找来四弟周公姬旦说:“我未定天保,何以寐?”大周还没有完全得到上天的保护,我能睡得香吗?武王要到中原拜嵩山而得到上苍的保护,以有效地统治殷商遗民,解决如何在戎狄蛮夷环境下生存。而且,“王者必居土中”的思想深深植入周武王的灵魂,于是,武王果断地给三个弟兄担起使命:封三弟叔鲜到河南郑州建管国(今河南郑州管城回族区);命四弟周公到嵩山“求地中,以建王而埠安万民”;指使五弟召公到河南营建洛邑(洛阳)。周公嵩山测地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周礼》载:“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周武王认为:中岳嵩山方圆千里之内,都必须在“天地之中”的范围。“天地之中”的理念深入周王室,为居中便于号令四方的周成王建都洛阳,提供了“科学依据”,于是“八方之广,周洛为中”的中心四边的思想便在古人心中扎根,直到现在。“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的歌谣还在嵩山一带广为流传。
史有周武王封邦建国,今河南省文物局局长、历史学博士任伟的《西周封国考疑》说:周王朝分封分三类: 第一类是褒封,就是对古代圣王后裔进行的册封,第二类是周王同宗的姬姓贵族和异性姻亲勋贵受封的诸侯国,第三类是随周人伐灭商朝的盟友的同盟友邦王室重臣。
周成王五年四月,一位叫何的周王室重臣,在刚建成的洛邑受到王的训诰和赏赐,“何”用得到的赐铸件铜尊,记载这一重大殊荣。铜尊上刻有铭文122个字,其中有一句“余其宅兹中国”,意思是“我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在青铜器物上。这件青铜器是1963年在陕西宝鸡发现的,取名“何尊”。现为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中国”二字,开始是地理概念,后来有了政治概念——“中国”。
3000多年前的“何尊“有“中国”二字,震动世界,多国要求花重金展示,国家文物局上报周总理,总理在上报的64件国宝级文物单子上,批示:“永不出国。”何尊是第一件。
摘自我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纪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