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塑名城|四川南充开展主城区城市主干道复合命名工作
城市在生长、路名在变化。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时代形成的“路短名多”问题,给车行时代找路、辨路、记路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四川省南充市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四川省地名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开展复合命名。对主城三区内同一方向贯通距离长、交通流量大、连接城市重要节点的6条城市主干道,在原有路名的基础上分别整体冠名“某大道”,并对之前已经复合命名的3条大道延伸起止点,进一步理清了城市道路脉络,强化了地名的标志性、导向性功能,增强了城市方位的代入感、辨识度,方便了群众出行,提升了城市品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命名。今年3月,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实地调研中提出了解决路名碎片化、实施复合命名的思路,要求民政部门按照方便群众记路找路、提高人流物流便捷度、促进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原则,结合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梳理城市干道脉络;按照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位、凸显功能定位的原则对干道进行复合命名;安排相关部门和市辖区政府在复合命名后进行道路功能提升、标美化打造。市政府主要领导还在充分实地调研基础上亲自梳理了5条拟复合命名的大道。市民政局遵循“尊重历史、照顾习惯,注重内涵、含义健康,好找好记、方便使用”的总体原则,编制了《南充市优化主城区道路名称 开展主干道复合命名的实施方案》。
多次实地调研,会商研判命名。在复合命名方案形成过程中,市政府主要领导3次听取专题工作汇报,分管领导2次率队现场踏勘,市民政局牵头组织交通、城管、住建、公安、自规等部门先后7次跑线看点、5次协商讨论。顺庆、高坪、嘉陵三区政府对复合命名大道的确立、走向、起止点位高度关注,积极提出意见建议。9条大道共串起110个路名,涉及总路程182.37公里。其中最长的江东大道,全长32.42公里,共串起16个路名;每条大道至少地跨两个区,果州大道、高新大道还延伸到西充县,形成新的经济带,地名工作发挥了拉伸城市框架、引领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相关部门在讨论方案过程中,一并明确了涉及地名的项目、楼盘、学校、交通指示牌等业务的报备手续,促进了地名名称的规范统一,使地名管理工作局际联席制度更加顺畅高效,切实增强了地名管理合力。
广泛凝聚共识,宣传引导命名。市民政局同步制作了《城区主干道复合命名疑问解答》,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平台讲清了道路复合命名的概念、复合命名的原则、复合命名的意义、复合命名后道路功能提升、复合命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复合命名道路涉及群众和企业的房屋产权、身份证、户口簿、相关证照是否需要更换等市民关注的问题,让群众明白了主干道复合命名不是改地名,而是在原来标准地名前新加一顶“帽子”,既不影响原地名正常使用,更不会干扰正常生产生活。通过正向引导,消除了群众疑虑,避免了舆情炒作,凝聚了思想共识,确保了工作推进风平浪静。
注重群策群力,依法依规命名。为了命好名,市民政局坚持“信、雅、达”,摒弃“大、洋、怪”,尊重历史和现实,坚持高雅大方、排除不好的谐音,尽量好懂易记、避免脱离群众。将“果州、丝绸、三国、红色、嘉陵江”等具有特定地域和历史文化的元素植入复合命名。先后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领导、文史名人、社会组织、网络大咖等有关人士意见,依法召开专家论证会,广泛征求市级相关部门意见,公开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开展合法性审查,最后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确定。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批对地名工作有真知灼见的社会人士,收集了一批优美的地名提议,进一步充实了地名命名采词库和地名专家库。
坚持民生为本,跟踪服务命名。经过法定程序完成主干道复合命名后,市民政局賡即组织开展路名牌标志更换和信息上图工作。自规部门牵头组织住建、文旅、城管、交警等和市辖三区政府,根据大道的内涵和功能定位,对9条大道道路断面形式、行道树、路灯、交通指示牌等城市家具进行统一规划设置,一道一策、一段一景,逐步实施提档升级工程,不断完善道路功能,大力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复合命名中涉及到个别路段需要更名的,市民政局联合市监、房管、公安等部门,免费及时为相关商家和群众办理和更换身份证、户口簿、不动产权证、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最大限度地减小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作者:四川省南充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宇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