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正讲|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正讲】
bèi máng miàn luò fú wèi jù jīng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字形的演变及基本字义
“背”,本义是:人体后部脖子与骨盆之间的部分,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脊也。“背”是多音字,读bèi的时候,指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如背影;也指物体的反面,如背景;还指违反,如违背;有时也指听觉不灵,如耳背。读bēi的时候,是动词,意思是用背驮东西,如背负。在此处读bèi,指背部对着或后部靠着。
“邙”,是指邙山,在今洛阳市区正北,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长度100多公里,海拔300米左右。邙山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邙”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邙山也。
“面”,本义是:脸庞。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颜前也。“面”的甲骨文字形(见上图),里面是“目”,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这个字是魏晋时期才出现的,而且只指脸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把“脸”与“面”混用。“面”在该文中作动词用,是朝向、面对、面向之意。
“洛”,指洛河,也叫洛水,源于陕西省洛南县,东流经河南洛阳,与伊河交汇后,流人黄河。“洛”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洛水也。关于洛水,有不少传说。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据说,古时候,黄河出现了背上有图案的龙马,就是河图,洛水出现了背上有图案的神龟,就是洛书。圣人依据河图、洛书画出八卦,又依据阳阳变化原理得出四象,作出问卜的爻,并各附有文辞,以告知未来,判定吉凶,决断疑难。“洛”也指洛阳,自1983年,洛阳每年都举办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真是国色天香,美不胜收!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邙山的牡丹很有特色,所以邙山也叫杜丹山,有“洛阳牡丹出邙山,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
“背邙面洛”,在我国古汉语中,“背”在方位上指北方,“面”在方位上指南方。“背邙面洛”是指洛阳北边靠着北邙山,南临洛水。为什么“背”是指北方?为什么“面”指南方?这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在北半球,太阳在南边,所谓“背”就是背着光照的地方;就人体来说脊背就是后面。“背”字上面是北字,可知其含义。而“面”就是前面正对阳光,面向南方。我们崇尚面阳背阴,这是我们的文化,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洛阳城“背邙面洛”,是我们传统风水上的风水宝地。风水古称堪舆,“堪”有地突之意,指地形;“舆”即“承堪”,重在研究地貌。《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后世把看风水的称为“堪舆家”。所以风水一开始就与天文历法、地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堪舆”,“堪”为天道,“舆”为地理。其实天道地理就是风水的两大特征,始终没有脱离《周易》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这一核心理念。
堪舆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狩猎时期,远古先民就已知选择避风、向阳的洞穴作为住所,有利于保温、防潮、防兽、防火。到了原始农业社会,人类开始定居,逐渐对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讲究坐北向南,背山面水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其基本流派有形势派与理气派。春秋战国时期,五行流行,就把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这四象与风水结合起来,最为大众熟知的就是左青龙、右白虎、面朱雀、背玄武。对于洛阳城最初勘测时就是因为背靠邙山,面临洛水,山水之间这一开阔地就是风水宝地,就是建洛阳城的好地方。洛阳城就是背玄武、面朱雀。接下来的四个字说的就是西安城左青龙、右白虎,皆为都城宝地。有关风水在这里不多说,以后有机会再细讲。
“浮”,小篆(见上图),就像一个人漂在水面上。本义就是:人漂在水上,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氾也。这个“氾”读作fàn,同泛。
“渭”,指渭河,也叫渭水,源出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陕西省与泾河、北洛河汇合,至潼关县入黄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长810公里。流域为关中平原。“渭”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渭水也。
“据”,本义是:手靠着;靠着,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杖持也。“据”比“握”还要把持得紧。在文中是“依靠、凭借”之意。
“泾”,是指泾河,也叫泾水。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注入陕西省渭水。是渭水支流。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所以泾水的水是浊的,渭河水是清澈的,“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就是渭水与泾水清浊分明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浮渭据泾”,是指长安城(今西安城)左边跨越渭水,右边紧依泾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俗话所说左青龙,右白虎,古西安都城就在渭泾两河之间。所谓八百里秦川就是指关中平原,是渭河冲积平原,又称关中盆地,北部是黄土高原,向南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也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前面讲的“东西二京”之所以能够成为华夏的都邑,是因为这是风水宝地。“背邙面洛,浮渭据泾。”这8个字简明扼要地描写了洛阳、西安两座都城的极佳环境,既是大自然的造化,又是天人合一择势而居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具体演绎。
《千字文正讲》
《千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读物,也是成人进德修业的必读之书。本书原文采用由南北朝时期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的有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精思巧构,音韵谐美,通篇以儒学伦理为纲,字里行间无不蕴含天地之道与为人处事之理。本书作者精通中国古典,讲解生动形象,文字简洁,很有可读性,无疑将推动国学的传播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