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宇:人生不必太用力——读余世存《老子传》有感

余世存

2023-11-19 08:30

作者:王征宇

数月前,北大才子余世存老师在柯桥作过一次讲座,有幸与其共进晚餐,饭局中聊起他擅长的《道德经》研究,听得比较神往。过后我在网上买了他的《老子传》来读。

翻开书,以老子出关开首,倒敘老子的一生,以老子的所遇所见、所思所悟,将5000多字的《道德经》分章分段地诠释出来,形象而生动地再现老子写作《道德经》的心路历程。

细想起来,其实2500年前的老子和《道德经》离我们今天非常遥远,但是经过余世存的诠释,似乎又离我们很近,近到老子似乎就是昨天出的关,出关前留下了千古名作。《道德经》每字每句都和老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如此读完《老子传》就很好理解老子为什么要写作《道德经》。

《道德经》写的是老子对天地万物、人世社会的感悟,不愧是人类先知先圣,在物质并不丰盛、思想处于混沌状态的那个年代居然有如此瑰丽奇异的思维,上至九天云霄下至江河湖海,在每一处人类无法抵达的地方,老子以他的短暂人生似乎都游历了一遍,如梦似幻,直抵人心,难怪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中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意思就是足不出户便能推知天的事理,不望窗外,能够了解自然的法则;越向外奔逐,对道的认识也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感知,不察看却能明晓,无为而能成功。

老子的话,放在今天就看读者如何理解,如今的信息时代,一个人哪怕是一个专心做学问的人,如果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只限于饱读书籍,那他的学习经验和社会阅历并不支持他的全部知识结构。老子上面的那句话,在我看来,是告诫人要重视个人的直观自省,这就好比得道者的修行,一颗浮躁动的心灵,自然是无法明澈地透视外界事物,所以老子的话我们今天应该一分为二地来阅读和理解。

对于读书,特别是读经典原著,有一个观点以为不必看二手的解读。我以为原著要读,解读也可以读,两者并不矛盾。现代人的解读,就好比上等传统食材加上现代厨艺,最美味的莫过于既符合经典口味又激发现代人的味蕾。

读余世存的《老子传》得有点历史和古文功底,了解老子所处的时代,方能理解老子的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自幼聪慧,大凡先哲圣人从小都表现得有些不太合群又有点孤僻,但此种性格的人往往静思好学,特别善于观察自然,并用山川河流的道理来打量人世。老子十岁的时候就得到了乡贤的尊重,并拜一个叫常枞的人为师,这位常老师有些特殊,他并没有教弟子们“六艺”,而是给他们讲形而上的东西,并希望弟子们不要只满足做一个世俗之人,要通过观察天文地理去接近天地大道。这给老子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从此立志为世人寻找安身立命的大道。

书名:《老子传》

作者:余世存

出品方:磨铁文化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青年时期的老子也曾爱过痛过。他长大成人后找到了一个叫玉姬的爱人,虽然潦草到没行明媒正娶之礼,但让老子过上了世俗社会男欢女爱的幸福生活,玉姬给他生了儿子李宗,却不幸遭遇意外去世,老子痛心疾首,发誓不再续娶,并把儿子托付给村里人收养。从此,老子对俗世了无牵挂,专心做起学问来。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政治动荡、社会动乱和思想多元的时期。当时,周王朝统治中国已经超过500年,但是正在衰落和失去对各个诸候国的权威,各诸候国互相争夺权力和领土,百姓遭受着战争的苦难。

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中,诸多思想家出现了,提出了他们对如何应对人类和社会生存问题的看法,老子主张一种基于简单、自然和无为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他作为大贤被推荐给周王姬贵,周王让他担任了典藏室的史官,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以前无法了解的各种历史纪录,他思考总结,渐渐提炼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周王让老子讲道,老子也没推辞,下面坐着的是周天子和满朝大臣,老子开讲道:自古至今,圣人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圣人,因为他不自大,也不去折腾所谓的大事,所以反而能成就了传世大业。老子又说:作为天下的治理者,不能在乎一时的得失,要学会舍得,只有舍得,才能真正获得,这才是君王的美德。

讲完课,周王姬贵很是满意,希望老子把这些他所讲的德义治道写成文字,他要铸造钟鼎,让天下人都知道大周的王道。就这样,老子先是写下了《德经》,后又写了《道经》。最后财力匮乏的周王室花了三年时间,才铸成了“无射钟”,把《德经》和《道经》刻了上去,但是时过境迁,王室和贵族们决定不再传播老子的思想,铸成的“无射钟”无声无息地收藏进了王室的仓库。而当时洛阳的上层,人人谈起了礼乐的话题。

礼乐,因孔子而兴,在老子知天命的时候,年轻的孔子开始了他的事业,从当时周王朝日渐式微的状态下,老子也感受到了他将被孔子取而代之的必然。

孔子从鲁国千里迢迢地赶到洛阳,拜见老子。两人在黄河边论道,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知道孔子是懂他的,但是孔子并没有完全理解老子提出的遵循内心的自然之道,相反,风华正茂的孔子正想用他的仁义礼乐去说服各国的君主。比较起来,孔子推行的学说和思想体系,更像具有王者风范的行动家。老子不再说什么,他有些怅然若失。

时间来到了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在战争中没有守住周王室的典藏,被免职回乡。老子拒绝了各路诸候的邀请,也看厌了这个世界的暴力和争斗,他决定退隐社会。他骑着一头青牛,漫无目的地来到了西部边境函谷关,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名叫尹喜的关令。尹喜是个好学之士,曾在周王的典藏室里请教过老子,尹喜请老子给军士们讲课,并希望他在离开之前写下他的教导,老子同意并写下了《道德经》,一本简短的书籍,共81章,概括了他对道教哲学的各种看法。

著作完成后,老子把《道德经》送给了尹喜,骑上他心爱的青牛出关了,从此世上再也不见老子踪影,2500年后人们依然在想像一个白发飘飘的仙人骑着青牛消失在西行的路上……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应该感谢尹喜,他把老子的《道德经》留传了下来。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让万物自然发展,不干预不强制,以达到和谐的状态。老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治国的根本。他尤其认为君主应该以道为准则,以德为本,以身作则,以信为重。老子倡导自然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他认为战争是违背道的行为,会造成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动荡,他主张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善待人,以和为贵。

后来发展起来的诸子百家之一道家把《道德经》奉为经典著作,老子被推为道家鼻祖。实际上后代的各种“解读”并非出自老子本意,到了后来道家主张的清净无为又与养生修道等结合起来,《道德经》被理解为推行无为政治来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而老子也被“解读”为当他发现治国理想无法实现时,便选择退隐,主张守柔不争以“洁身自好”。

实际上,读者通过余世存老师的《老子传》可以清晰地读出不一样的老子思想,正像余世存在结语中说的那样:“千百年来,老子一直挑战着那些一流的头脑,提供直击心灵的终极价值。他那为而不争的人生哲学,绝不是反动保守或小国寡民,老子只是想告诉我们,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不迷惑,不忧虑,不畏惧,不勉强,既进退自如,又积极进取,做一个大写的人。”是很多人都误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

最近读到过一位日本90岁高龄仍未退休的心理医生中村恒子写的书《人间值得》,书中说:“我一生绝大部分时光都奉献给了工作,可若有人问我是否喜欢工作,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果有人问我工作中有没有多大的目标要实现,那完全没有;对于如何让事情顺利进行我其实没有更多的办法,做到哪里就算哪里。”对普通人来说,琐碎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哪来多大乐趣,每天只是在平庸的工作中不断重复着生命,但是相比较刻意追求成功的人来说,她没有过多的执念,只是一生勤勤恳恳,坚守岗位,孜孜不倦开导每一个前来治病的患者,给这群人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到了晚年,中村恒子功成名就,受人敬仰,健康长寿。这似乎就是水到渠成、无为而为的最高境界。她的体会就是:“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接受平庸与痛苦。”

回头再说《老子传》,一部《道德经》内涵太过丰富而深奥,它可以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它也可以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用现代话说即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心若浮沉,浅笑安然。”

一个对人工智能有关注的朋友说,虽然机器人会剥夺一些人的工作,但未来的社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无限的机会。算法的力量已经在证实,人们不再关注知名度、咖位,人们关注的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有没有创新的东西。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