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官渡镇|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的蝶变

郑开同城

2023-10-26 18:49

正观新闻记者 卢文军 


      “黄瓜下去了,马上该种芹菜了!”昨日,指着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中牟县大段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延松自豪地说,“俺村种蔬菜有30余年历史,经历了露地菜、土墙棚、智能化温室大棚的变迁,全村360户,320户在家的,家家都有大棚,也都在大棚上实现了增收致富,存款连续十年在镇农商行排名第一,平均每户存款超过50万元。”

       “俺家俩棚,种黄瓜27年了,我这算是懒家,三四个棚的多的是!大下来时候,凌晨四点起来开始摘了……”54岁的村民王六星接上话茬,“黄瓜一季五万不成问题,咋种咋管理咱老百姓都可有一套,还经常被请出去给人家指导哩!”

       据了解,近年来,官渡镇紧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蔬菜特色生产为核心,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设施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实施了1000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提升、酱菜腌制加工、农产品冷藏库建设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5个产业强镇项目,以大蒜、黄瓜、番茄为主的蔬菜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三产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培育出了“乡谣农场”“老田家”香椿、“东波”蔬菜等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绿色食品品牌,农产品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数据显示,官渡镇耕地面积10万亩以上,其中大蒜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优质大白蒜6.5万吨;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3.5万亩,发展日光温室1万座左右,年产鲜蔬7.3万吨;累计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1个,大段庄、邱庄等蔬菜专业村9个。2018年5月,官渡镇成功获批郑州市市长责任制“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成为郑州市标准化“菜篮子”生产基地,总面积9200亩。

       “我们规划设计全镇44个村形成了‘一村一品’大循环串联,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如以香椿为特色的田庄种植专业村,以黄瓜、西红柿为特色的大段庄、邱庄等种植专业村,先后注册“老田家”香椿、“东波”蔬菜等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绿色食品品牌。”官渡镇农办主任李辉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官渡镇“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5个,认证总面积超过2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3.5万亩。创新探索农废无害化处理制肥技术,推行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建成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3处,通过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发酵、分解、除臭、净化、浓缩、生物扩繁等过程的处理,实现从废弃物到微生物有机肥的转变,辐射村庄30余个,生产的有机肥全部用于特色农产品生态种植。同时,紧扣“加工”环节,积极发展蔬菜、大蒜精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拓宽了增收链。全镇现有中牟县和味豆酱五坊、张家老铺酱菜加工、河南美德农业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蔬菜产业链从传统的鲜菜向净菜加工及包装、腌菜、酱菜、酱料、蒜片等蔬菜制品延伸,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

       值得一提的是,官渡镇还鼓励村集体利用闲置的办公用房、老校舍等资源,通过自主开发、租赁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打造仓储基地,辖区邵岗村、小李庄村、大段庄村等打造集体仓储库4个,库容量达1.1万吨,年收益35万元以上;聚焦红薯、蔬菜、大蒜等特色农产品冷链保存,支持“村集体+企业”联建冷链物流设施,建成冷链保鲜仓储物流设施30个,总容积达33.4万立方米,总库容达到8.32万吨,年均交易量24余万吨。

       为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近年来,官渡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对各村农田进行归纳整合,依托各村优势,发展特色种植、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当下,孙庄乡谣农场、党庄草莓、后董庄火龙果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已整合土地2720亩,特色农业发展规模已初步形成。

       孙庄村探索的“孙庄模式”,成为郑州市首个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改革试点村。该村采用全民参股、公司化经营管理的发展模式,打造全体村民与园区“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其注册成立了郑州惠众实业有限公司和中牟县孙庄农业专业合作社,组建董事会、理事会和理财小组,在董事会监管下生产经营,盈利按股份分红给村民,确保群众受益。

      “我们实现了农业大镇到农业强镇的蝶变。下一步,我们将为‘强镇’注入新的内容,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委政府工作重中之重,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实到方方面面,积极引导蔬菜、大蒜和西瓜等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官渡镇党委书记刘海峰表示。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