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七岁的时候,我的字就写得很好了。那一年,父亲下落不明,在母亲和兄长的抚育下,我有一个优渥的生活环境,有难得的少年时光。我曾经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论书法的册子,拿出来偷看。父亲问我:“你为什么要偷看我的东西?”母亲代我说:“他是想了解写字的笔法。”父亲说:“等你长大了,我会教你的。”我说:“等到那个时候,就来不及了。”父亲为此把小册子送给我了。
十三岁那一年,长嫂的伯父周顗宴客,我随叔父赴宴,敬陪末座。筵席上上了一味洛京名菜“牛心炙”,按照惯例,主人要把这道菜请最重要的宾客先尝。周顗没有理会满堂的贵客,反? 把菜先送到我的案上请我品尝。这样的礼遇让人一辈子记得自己生命中的贵人。
二十岁的时候,写字成了我的生活方式。有一天,我在郊外看见了一座古碑,上面居然是蔡邕的字。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人称他“蔡中郎”。他的字曾经让无数学子痴迷,如今在荒郊之外,经历岁月的风霜,更让我流连不已。
因为读字,我耽误了时间。后来突然想到这一天是郗府人来家相亲的日子,我匆匆赶回家里,出了不少汗,就脱掉外衣,躺在东床上。我的心思还在古碑上,郗府的人过来跟我照了一面,我们都若有所思。
很快,郗府人选中了我,“东床快婿”成了汉语中的一句典故。我确实幸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命运垂青于我。我后来的成绩,多半来缘于这段美好的婚姻。妻子给我生了七个儿子: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后人说我的七个儿子,“宛如北斗七星,让东晋的夜空有了声色。”
22岁的时候,在叔父王彬、岳父郗鉴荐举下,我做了朝廷的秘书郎。这是一个闲散的差事,秘书省内收藏了先朝及本朝的钟繇、胡昭、张芝、索靖、韦诞、皇象等人手迹,我有机会玩赏和临摹这些珍品。
27岁的时候,我做了临川太守。临川偏僻,跟动荡的长江两岸相比,生活要平静得多。在清静自然的地方做事,有所不为,有所为的才最为见效。去除弊政,奖掖人才,为民请命,有此几项就让地方更加平安。我也因此享誉一方。
到我30岁的时候,就是永和元年。历史似乎加快了速度。
永和二年,桓温伐蜀,第二年攻克成都,自此,我们的东晋统一了南方,与后赵隔着秦岭淮河对峙。
永和四年,西域著名僧人佛图澄辞世,春秋一百一十有七。
永和五年,我的侄子王珣和未来的儿媳谢道媪出生。这一年,桓温想北伐统一中国,朝廷依赖殷浩抗衡。桓、殷二人都算我的朋友吧。
永和六年,西方世界完整的《新约福音》抄本出现了。
永和七年,桓温再次上表请求北伐,而且拜表即行,率众数万顺流东下,驻军武昌,一时之间,朝野震动;后来朝廷晓以利害,桓温最终回军还镇。这一年,会稽内史王述丧母,朝廷任命我做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人因此称我“王右军”。
永和八年,前秦丞相苻健称皇帝,后赵的石氏宗族被灭绝,段勤称帝,冉魏亡国,邺城被围困而有人相食的情形,燕王称皇帝……
兰亭书法博物馆展示
永和九年,癸丑年,三月,我和谢安等人在会稽兰亭雅集。春暖花开,谢安、孙绰、谢万、庾蕴、孙统、郗昙、许询、支遁、李充、袁峤之等四十多人,享受着春光、美食和美酒。大家喝着小酒,不免多有感慨,有人开始赋诗并吟诵起来,于是座中人纷纷交卷。
饮酒不能无诗,登临不能无诗,登高能赋是我们的当行本色,每个人的感受有同有异,语言一旦描述就似乎把一时的风景人物都请入了永恒,瞬间得到了定格。一时之间,大家写了三十七首之多。谢安的五言诗是:相与欣嘉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物景,微风扇轻航。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孙绰的五言诗是: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婴羽吟修竹,游鳞戏澜涛。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徐丰之的四言诗是: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嘉客,希风永叹。
作为主人的我当仁不让地率先示范,我先写了四言诗:代谢鳞次,忽然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迺携齐契,散怀一丘。随后又写了五言诗: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赋诗,41人中,有11人每人成了两篇,四言诗和五言诗各一篇;有15人各成了一篇;还有16人,没写出或成不了篇,各罚酒三杯。
有人提议说,不如将大家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就是《兰亭集》。大家推我写一篇序,我的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写来,一气呵成。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谁能想到我写下这段话时的心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理想的生活也无过于是,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大家穿上新装春服去春游。到河里涤旧迎新,到春风里走走跳跳,最后欢唱着回家。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春日静好,万类竟相生发,我们在山水间休闲,祈福,除旧布新,这才是升平世界吧。千年以后,也有人这样说过:“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兰亭集序》王羲之 书
这样“好的故事”“ 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是,我知道逝者如斯夫,我知道好的故事会结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正如“好的故事”其实如梦如幻,“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我知道古今同愁,好在我们完成了这一瞬间,定格了浮生的休闲日子。我最后写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我似乎书写了绝世的乐声,这音乐将会一直流传下去的。我们起兴于诗,饮酒致礼,最后在我的序文里终平且和,不无悲欣交集地成于音乐。是的,心之忧矣,我歌且游,我歌且吟。
事后的我清醒过来,看着自己的书写,似乎神奇不可思议,我一再临写过自己的《兰亭集序》,但我再也写不出它的神韵。至于文章本身,我知道,它也堪为神品。
永和十年,桓温废殷浩为庶人,他的北伐先胜后败,粮尽而退。
永和十一年,即《兰亭集序》之后两年,我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大事,我在父母的坟前立誓,永远不再出仕:“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茍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复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皎日。”我跟职场彻底做了一个切割。
永和十一年三月,我称病弃官,辞去会稽内史。在琅邪王氏家族中,这样的事没有先例,我的辞官在朝廷也引起不小震动。不少朋友纷纷劝慰,但我心志已决。即使有人希望我为家国天下受累,好在“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徴之”。我就这样跟一个绞肉机式的名利场远离,回到了自然世界。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那么,我就这样活着吧,活在兰亭集序里。我知道,“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