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 为什么有人说忽必烈建立元朝实际上是分裂了蒙古帝国?
忽必烈的继位,极具历史的偶然性。大蒙古帝国的统治权从窝阔台家族转移到拖雷家族以后,拖雷的长子蒙哥成为了大蒙古帝国的大汗。蒙哥是一位勇敢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完全恢复了祖父成吉思汗建立起来的强权。
公元1252年,蒙哥派五弟旭烈兀发动了对今伊朗、巴格达和叙利亚的西征;派四弟忽必烈发动了对南诏都城大理和安南都城河内的南征后,又接着前去征讨长江中游的鄂州(今湖北武昌),而蒙哥自己则率主力大军从陕西一路南下,直逼四川。
不过,让蒙哥想不到的是,蒙哥率领的蒙古大军在四川钓鱼城(今重庆合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钓鱼城一面临山,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蒙哥连续强攻钓鱼城半年之久,也没能撕开一道口子,反而在他气急败坏之时,被从钓鱼城抛石机抛出的巨石击中而死(《神雕侠侣》演绎为被杨过暗杀)。
蒙哥的突然阵亡,进军四川的蒙古大军被迫结束了对南宋的征服,整顿大军,护送蒙哥的灵柩北还草原。正在指挥东路军征服鄂州的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就与南宋贾似道签订了停战协议,顺利从南方战线撤军北海。
大蒙古帝国自成吉思汗建立后,以千户制度重新整编了所属牧民,并根据黄金家族“家天下”的思想,结合北方游牧民族古老的左右翼制度和财产分配原则,对自己的子弟进行了分封,最终形成了大蒙古帝国的左右翼各兀鲁思。蒙古人以右为上,所以,他就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即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及其后裔分封到西部,最终形成了蒙古四大汗国的一部分;将自己的四个弟弟,即哈撤尔、哈赤温、别里古台、斡赤斤分封到东部,最终形成了蒙古东部诸王。而根据蒙古民族“幼子守灶”的原则,成吉思汗令其幼子拖雷留守中央兀鲁思,护卫中央汗廷的稳定。所以,大蒙古帝国前期的四位大汗: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及蒙哥他们都死在了战场或者征战途中,而不是死于蒙古中央汗廷。
蒙哥南征四川的时候,阿里布哥由于是拖雷的幼子,有“守灶”职责,被留守在哈拉和林,掌管着国库和蒙古帝国的中央政府,还有帝国的命脉。由于蒙哥死的突然,他生前也没有留下遗嘱,而他自己的儿子年龄还小。所以,蒙哥遗孀及留守哈拉和林的蒙古贵族以及西部诸王都支持阿里布哥成为下一任大蒙古帝国的汗王。
而忽必烈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自然没有那么容易就范,他于公元1260年率军抵达了内蒙古滦水之北的开平,在那里召开了一个大忽邻台(部落联盟大会),也被推举为了蒙古大汗。上文我们谈到,蒙古民族以右为上,东部诸王均为成吉思汗诸弟组成,不管是地位还是分封的土地远远不如西部诸王,可以这么说,东部诸王的全部领地加到一起也不如一个钦察汗国的领地。所以,西部诸王从来也没有正眼看过东部诸王。忽必烈在与阿里布哥争夺汗位的时候,合法性远远不如阿里布哥,更得不到西部诸王的支持。忽必烈就向东部诸王投出了橄榄枝。东部诸王也急速通过战功提升各自其家族的政治地位,于是,哈撤儿之子移相哥、合赤温之孙合丹,包括术赤之孙哈剌察儿就成为了忽必烈军团的先锋军。
正如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所说,忽必烈的胜利,其实就是“蒙古左翼(东道诸王)军团之叛乱”。也正因如此,忽必烈继位之后,就以优遇和大量的赏赐来回报东道诸王,也为东道诸王在东北地区的扩展提供了空间。
忽必烈虽然成为了大蒙古帝国的大汗,但他只是名义上各蒙古汗国的君主,他的权力范围也仅限于今天中原地区及内蒙古地区,曾经支持阿里布哥的钦察汗国、哈拉和林的贵族对忽必烈并不服气。前文中提到的,奉蒙哥之命征服伊朗地区的旭烈兀尽管承认忽必烈的大汗之位,由于距离汗廷太远,基本保持了自治。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放弃了旧城哈拉和林,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在燕京积水潭东岸花费10年时间修建了一座方圆60里的新都(即元大都)。
同时,忽必烈害怕后来者模仿自己,召开大忽邻台随意废立大汗之位。他就变更了成吉思汗的祖训,废除了大忽邻台制度。这样其实是间接地剥夺了蒙古贵族参政议政的权力。忽必烈完全模仿中原王朝皇帝集权的治国策略,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元。
忽必烈的称帝虽然标志了大蒙古帝国的彻底分裂,但是,也正是忽必烈的大元王朝的建立才结束了数百年来辽、宋、夏、金、吐蕃、大理长期并存的混乱局面,一个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超级大国诞生了。如果说,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帝国使中华民族声威远播,而忽必烈的大元帝国才使帝国的版图巩固下来。
忽必烈没有辜负历史赋予他的责任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