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与汉室宗亲的千年纠葛三、博弈,疾风骤雨
三、博弈——疾风骤雨
1.司马家族东山再起
东汉后期,经过“黄巾起义”的巨大冲击,政局动荡,接连出现军阀割据、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乱象,导致皇室衰微。而司马家族历经数代人的养精蓄锐、习文修武,在乱世中再度崛起。
据唐代杜佑所著《通典》记载,汉安帝时,司马苞(司马家族迁居山东东缗县的一支)官居太尉,司马钧(司马家族河内郡温县分支)官拜征西大将军,同朝为官,声名显赫。司马钧,秦末群雄之一的殷王司马卬八世孙也,在与反叛汉朝的羌族先零部落作战中有勇有谋,但因部将配合不力而遭失败,铩羽而归受审,在狱中自杀。这次战事失利并非司马钧一人之过,汉安帝也无深究之意,因此并未影响其后世的生存与发展。接下来,司马钧一脉在朝中的地位不温不火,在东汉后期的士族圈子里平稳蓄势——儿子司马量任豫章太守,孙子司马雋(jùn)任颍川太守,曾孙司马防初任洛阳令,后拜京兆尹。
司马防(149年——219年,字建公)性格耿直,处事公正,颇有威仪,即使在休闲场合也如此。他平时爱读《汉书》中的名臣列传,并以此严于律己,教子有方。时值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司马防任职京畿重地,负责维护京都洛阳的安定。司马防颇能识人,当他见到年方二十的曹操后,认定此人必成大器,便以“举孝廉”的方式安排曹操做官。受到赏识的曹操不久升为洛阳北部尉,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优秀的人总是互相成就,这也为后来司马家族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司马防生八子,分别是——东汉末期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魏太尉司马懿(字仲达)、魏太宰司马孚(字叔达)、魏东武城侯司马馗(kuí,字季达)、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魏中郎司马进(字惠达)、魏安城亭侯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平侯司马敏(字幼达),时人谓之“司马八达”,以次子司马懿成就最大。
2.司马懿送驾
司马懿(179年——251年)河内郡温县人(今河南省温县)。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为司马卬十三世孙(而据《通典》考证为司马卬十二世孙),文韬武略,足智多谋。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自领“汉大丞相”之职,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断做大,有匡扶天下之志。后来更是拜封“魏王”,加九锡,稳操汉末权柄。其实曹操能够发迹,乃得益于早年官居京兆尹的司马防举荐他担任洛阳北部尉,这也奠定了两家后来的密切关系。在曹操帐下,司马懿多有良策奇谋,为曹操成就霸业出了不少力,其仕途也一路拾阶而上,从“文学掾”到“黄门侍郎”,再到“丞相主簿”、“太子中庶子”,由一名下层文秘人员逐步攀升到朝廷核心大员。当然,能力超群的司马懿,后来也引起了曹操的猜忌。亏得司马懿深谙韬光蛰伏之道,没有被杀掉,否则就没有后边的精彩故事了。
魏王曹操死后,儿子曹丕急不可待地撤掉伪装想当皇帝,逼着汉献帝刘协三写禅位书。刘协身为东汉末代皇帝,从189年即位开始就备受胁迫,一直屈辱到220年登上禅让台,三十一年以泪洗面,三十一年世态炎凉,到了此时此刻,也算是一种解脱吧。就这样,东汉正式终结,中国历史步入三国时期。曹丕称帝,改国号“魏”,把汉献帝刘协降为“山阳公”。为了敦促刘协早日前往封地山阳(河南省焦作一带)以免夜长梦多,曹丕派近臣司马懿前往送驾。此时的司马懿,没有了曹操的猜忌,且新封“河津亭侯”,位高权重,在送刘协登程时难掩春风得意之色。据说,已经超凡脱俗、大彻大悟的刘协在上船北渡时平和地对司马懿念了一首诗:“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短短四句话,成了大汉皇族刘氏、曹魏家族及司马家族二百年中(从220年到420年)无限纠葛的谶(chèn)语。这首诗并无史料记载,而且据本人考证,汉代七言诗很少应用,不太可信为汉献帝所作,后来在北宋范仲淹的诗作里倒是看到一首《书扇示门人》,仅第一句不同,估计是后人为增强此事的戏剧性而为之。
曹魏与刘备、孙权的三足鼎立形势
真是“无巧不成书”,“山阳公”刘协的封地,却偏巧是在司马懿的老家一带,这是不争的史实,不知道真是历史巧合,还是司马懿有意这样安排的。刘协在其封地内躬耕陇亩,悬壶济世,成为远近闻名的郎中。能够融身山水田园,远离深宫重楼,远比做傀儡皇帝眉头舒展,倒也自在。234年,刘协寿终正寝。
3.从刘备入川到司马懿伐蜀
拐回头来再说刘备和他开创的蜀汉基业。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川,名义上是要帮助同宗兄弟刘璋抵御盘踞在汉中的张鲁,实则有代为川主之心。果然,几年之后,外敌张鲁尚在,蜀地已换了主人。然而攻城略地易,收服人心难,从灭掉刘璋到稳定四川是需要几年复杂的过程的。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大军征讨张鲁,张鲁投降。随军而行的司马懿力劝曹操一鼓作气南下四川,再剪除立足未稳的刘备。曹操却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语出《后汉书·岑彭传》)从而失去了一次除掉刘备的大好机会。当然,曹操并非大发善心要放刘备一马,而是对江东孙权有后顾之忧罢了。
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位给魏王曹丕后,坊间盛传刘协已被鸩酒毒死。第二年,刘备得闻此讯,遂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接续汉朝大统,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后因结义兄弟关羽被东吴所杀,兴兵伐吴,惨败而归,一病不起,于223年在白帝城病逝。
刘备称帝,接续汉祚
蜀汉后主刘禅即位后,蜀、魏数次交兵。230年,魏明帝曹睿升司马懿为大将军,兴师伐蜀。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江而上,兵分三路会攻被蜀军占据的汉中。大军水陆并进,攻克新丰县,后因连续数日大雨班师回朝。231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围困祁山魏军营寨。魏明帝派司马懿坐镇长安御敌。司马懿觉得诸葛亮非他人能敌,留两名部将守城,亲率大军主力挺进祁山。此次战役的结果,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大胜蜀军;但在《汉晋春秋》中,则成了诸葛亮力挫魏军。真相究竟如何,至今未有定论。而双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交兵是在234年,蜀汉十万大军出斜谷伐魏,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扎营。经过数次斗智斗勇,旷日持久,蜀军疲惫。而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五丈原,蜀军退兵。司马懿欲乘胜进击攻灭蜀国,魏明帝不准,作罢。
本章《缘起》部分有《从司马错伐蜀到刘邦入川》,司马错伐蜀冥冥之中成就了汉王刘邦的基业。而到《博弈》部分再看《从刘备入川到司马懿伐蜀》,刘备入川为司马懿伐蜀搭建了挥洒军事才能的平台。这样的历史大轮回,这样的塔影式关系倒置,真是耐人寻味。
4.乐不思蜀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国势日下。而在魏国,司马懿因军功不断做大。通过249年的一场宫廷政变,司马氏架空了曹氏政权,废立皇帝,翻云覆雨。司马懿去世后,其次子司马昭接掌权柄。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对蜀国进行最后一击。姜维率部以智甩开诸葛绪,与廖化合兵,扼守剑阁天险,阻击钟会。却未料邓艾以少量兵力通过阴平小道神兵天降般抵达江油,再克绵竹,斩杀守将诸葛瞻(诸葛亮之子),迫近蜀国心脏。得报邓艾军队兵临成都,蜀汉后主刘禅顿感大势已去,遂奉玺而降。而此时,成都尚有十万兵。
因灭蜀功高,司马昭受封“晋公”,第二年再度升格,为“晋王”。从此,曹魏军国大事几与曹氏无关,全在司马家族股掌之间。
失国之后的刘禅,和群臣一起,被押解到洛阳。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蜀汉旧臣也各有封赏。一开始,司马昭觉得刘禅心智愚钝,就算天天和蜀地旧臣在一起,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但身边劝杀者众多,司马昭心中也就多了一层疑虑,因为刘禅毕竟曾是一国之君啊。于是司马昭就想对刘禅再行试探,以作定夺。《汉晋春秋》对此事有详文记载——
司马文王(司马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表演蜀国歌舞等技艺),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司马昭近臣,后为西晋丞相,女儿贾南风,嫁给司马昭孙子司马衷为妻)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xì)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再)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表示悲痛状)。”会(适逢)王复问,对如前(郤正交待的那些话),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遵命(还真如你所说啊)。”左右皆笑。
“乐不思蜀”这件事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部分史学家不以为信。但史学界普遍认为,《三国志》记事较为简略(尤其是在其《蜀书·后主传》中,通篇都是在讲诸葛亮,几无提及后主),《汉晋春秋》中的很多史料记载是对《三国志》的补充,是有较高可信度的。不管怎么说,司马昭因此彻底解除了对刘禅的猜疑,没有对之采取极端措施,而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也随之成了流传千年的笑柄。难道刘禅真是一个心智愚钝的草包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将后主刘禅描绘成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一个缺心眼儿的呆子,本人以为是有失偏颇的,不符合史实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提到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说明刘禅的智商是正常的,顶多是不具备雄才大略而已。另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遗诏中所言:“丞相叹卿(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也印证了诸葛亮不仅在外人面前评价刘禅的“智量”,在刘备面前也如此。以诸葛亮的为人,是无需在刘备跟前献阿谀不实之词的。以这些史料来分析,刘禅在位时,对丞相诸葛亮是充分放权,信由其才而为之。面对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是怜其子民免遭生灵涂炭而降。在洛阳面对司马昭的戏弄,刘禅则表现出他的委曲求全、以愚示人的保命策略。
而司马昭就不同了,在“乐不思蜀”这件事中显得狂妄自大、自以为聪明。殊不知,在他身后,孙子司马衷(庙号晋惠帝)才是史料记载中十足的痴呆皇帝,并以饥荒之年的一句“何不食肉糜”被人贻笑千年。比之刘禅的“此间乐,不思蜀”,明眼人一看便知哪一个是真痴,哪一个是审时度势故作痴状。嘲笑他人者,终被后世人嘲笑,岂非天意邪?
事后不久,司马昭中风猝死。
5.西晋开国
有时候,历史事件的重复上演简直令人发笑。司马昭死后,儿子司马炎依葫芦画瓢,学着四十五年前曹丕对待汉献帝的做法,也逼着曹魏政权的魏元帝曹奂三写禅位书。265年,司马炎(236年——290年)在洛阳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司马家族走到这一天,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司马炎受禅称帝,西晋建立
据《汉晋春秋》所述,司马炎之所以废魏建晋,是要拨曹魏之乱,为刘汉宗亲出口恶气的,是要重张刘汉正朔之精神的。成书于东晋的《汉晋春秋》在编修三国史料时,也是以刘备的蜀汉为乱世中的正朔。西晋开国之初,的确显示出了除旧革新、气吞万里山河之势。司马炎也颇具王者风范,勤政爱民,胸襟开阔,从谏如流。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太康之治”(其实“太康”是晋武帝后期的年号,本人以为,应该以晋武帝前期年号称这个时期为“泰始之治”或“咸宁之治”)。晋武帝前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社会繁荣。而此时的吴国,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西晋统一大业已成瓜熟蒂落之势。280年,晋灭吴,中国历史上,从东汉末年以来的动荡、分裂局面到此结束,华宇之内再次实现了大一统。
西晋统一中国
如果司马炎的一生就此了结,真可谓辉炳史册的一代明君。只可惜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的晋武帝却急匆匆走上了另一条路,极尽享乐、纵情声色、疏理朝政、荒淫无度,前后判若两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唯一的一个开国皇帝昏聩至此的。晋武帝还大量分封司马家族的人为诸侯王,并允许诸侯王在其郡国之内任免官吏、征收税赋、设立军队。其本意是希望司马家族的人镇守四方,同心协力拱卫司马氏的中央政权,但皇族势力得到扩充的同时,也预示着为争夺皇权而进行内讧的系数不断增大。司马炎虽标榜要重张大汉帝国之精神,却忘了当年刘邦大肆分封刘姓诸侯王而导致的“七国之乱”的沉痛教训。西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仅用了三个月就被平定,而西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却长达十六年之久,直接把西晋王朝拖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