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津门奇人漫忆之十九—— 年逾九十眼不花
一
清晨,一轮朝阳冉冉上升,天津市红桥区梁家嘴一带的南运河沿岸一片树林,在淡淡的雾霭里,染上一层金色。这时候,一位眉须银白的老人,笑容可掬地从附近的家中来到这里,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从容地走来走去……他,就是退休老教师、书画界老寿星季芸圃。
1986年7月的一天,当时他已达91岁高龄,我匆匆赶到这里对他进行了采访……
采访之前,我就听说他是“年逾九十眼不花”的老人,这让我感到惊奇,才引起前来采访的浓厚兴趣。
果然,季芸圃爽快地告诉我,有些人听说他“已九十多岁仍不花眼”,往往都不敢相信,可是一旦与他有了较多的、直接的交往,就再也不去怀疑了。
他每天坚持伏案写字、绘画,在写字时不用戴花镜,就能写出一张张密密麻麻的、清秀的小楷字;他在绘画时也不用戴花镜,就能绘出一幅幅清新、淡雅和秀美的花鸟画。
他每天还要坐在椅子上读当天报纸,有时也读一些书籍,但读报也罢、读书也罢,依然也不用戴花镜,就能津津有味地一直读下去……
二
让我了解更多的是,他能“年逾九十眼不花”,是因为有着一个健康的身体。
他尽管这么大岁数了,却很少患病——别说是大病,甚至包括小病。他的记忆力也相当强,每每看完一篇文章,都不会忘却,能够清晰地、准确地复述出来。他在生活上还能够完全自理:每天徒步到拥挤的早点铺吃早餐,从来不让亲人陪伴,豆浆、豆脑,馄饨、烧饼,果子等,吃得津津有味;衬衣、裤子、袜子等脏了,自己动手去洗;被褥破了,自己一针一线地去缝补;屋子显得凌乱了,自己主动去打扫、去收拾……
这样的老人实属罕见啊!
季芸圃能让身体保持健康,得益于常年锲而不舍地坚持散步。
从20多岁起,他就养成散步的习惯。每天,他都在凌晨五、六点钟起床,然后沿着附近的大街小巷,或是南运河沿岸,不停地走来走去,直到气喘呼呼才肯罢休。不论寒风怒号的三九天,还是热浪扑人的三伏天,只要不是遇上特殊的情况,他从来也不中断。
岁月悠悠,近70年过去了,他已经91岁了。 尽管他散步的“强度”有所减弱,但还始终保留着“散步不止”的这一习惯。
三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时时都保持乐观的情绪。
“寿向乐中取”——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他的切身体会,是他的人生经验,更是他行为的真实写照……
同任何人一样,他也不时地碰上各种不顺心的事情,这是无法避免的。然而,他的可贵之处,不仅是在顺心的情况下能保持乐观的情绪,而且在不顺心的情况下也能“自我化解”,从而尽快让情绪变得乐观起来。
解放前,他以教书为生,父亲以裱画为生,收入都不多。可是,他家却有一笔可观的财产——4套房子,共50多间。解放以后,他把大部分房子都捐给学校,或者上交国家有关部门。当年,他却与独生女儿、女婿和外孙女,住在一个大杂院的3间简陋房子里。他没有后悔,更没有懊丧,因而也就没有情绪上的种种不快。他是这样表露的:“有再多的房子,即便有1000多间,我也只能住1间。现在我们一家人不是生活得挺好?这就行啦!”
在他80多岁时,老伴儿不幸故去,让他一度处于悲痛之中,以至不能自拔。平日,他经常暗暗拿出老伴儿的照片,不停地看来看去,仍不能摆脱精神上的痛苦,饱经风霜的脸上禁不住淌下泪水。但时间一长,他就想开了,就主动排解了,并直爽地对家人说:“人总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我和她不可能一块死,不会马上就跟她‘走’,她也不愿意让我也跟她‘走’,希望我还能很好地活下去。所以,我要快快活活地过完余生!”
于是,他就逐渐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变得像往日一样开朗了。
人越是老了,往往就越爱思念往事。进入90岁高龄以后,他也常常思念往昔的日子。少年时代,他的母亲去世了,早早就失去了母爱;壮年时代,他的父亲去世了,又不幸失去了父爱。每当想起这些,他就为自己没有得到更多的父母之爱而痛楚,也为自己在后来未尽孝心——“未报父母恩”而悲伤。但转而一想,女儿已年过6旬,女婿已年过古稀,自己还能和他们团聚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这不也是人世间一件非常难得的幸事吗?
他就这样把低落的情绪,一下子摒弃了。
还要说的是,他是天津书画界老寿星,有着很好的人缘,因而常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前来索求作品。对此,他表现得非常慷慨,其作品不是送去义展,就是赠予他人……他从不索取分文。
总之,季芸圃对生活总是心满意足,这是诚如他在日记中所写:“长方小院,北房三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笔耕墨耨在砚田,书也消遣,画也消遣,作成书画归义展。大米白面,一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衣服样样身上穿,冬天有皮,夏天有单,人间邪念我不沾。”
这是一种多么值得赞赏的境界!
作者:贾长华
来源:老贾笔谭
统筹:李丽君
编辑: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