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的生前身后事 五、大唐盛世

寒江独钓

2023-09-06 17:33

五、大唐盛世

是的,没错!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充满戏剧性。

常言道“渡人者渡己,助人者自助”,李虎多年的舍命打拼,看似只在为他人做嫁衣,实则为陇西成纪李氏走向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李虎去世后的几十年里,取代西魏的北周进一步壮大,灭掉了取东魏而代之的北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北周外戚杨坚又成了北周的掘墓人,并于589年灭掉南朝陈,实现了“五胡乱华”以来又一次华夏大一统。

1.李渊兵变

李虎去世后,承袭“唐国公”这一爵位的是儿子李昺(bǐng),官至北周安州总管。李昺,唐高祖李渊生父也。

命运多舛的“飞将军”李广,在其愤懑自刎的那一刻,万万不会想到,在陇西成纪李氏“好学”、“善骑射”家风的影响下,经过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不懈奋斗,竟然开创了一个令千秋万世为之仰止的大唐盛世!

李渊(庙号唐高祖),公元566年生于长安,因父亲早亡,七岁时袭封唐国公。据《旧唐书》记载:“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待李渊成年后,大隋王朝已经一统天下。隋文帝杨坚,皇后独孤氏,鲜卑名门,与李渊生母独孤氏为亲姐妹关系。因此,杨坚乃李渊姨丈也。贵为皇亲国戚的李渊,因军功受封谯、陇、岐三州刺史,后迁卫尉少卿。李氏一门善骑射,在大隋旗帜下金戈铁马征战四方。李渊带领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东征高丽,北御突厥,功勋卓著,后来官至太原留守,掌握太原及河东诸州的军政大权,实际上就成了雄霸一方的诸侯。

隋文帝死后,承袭大统的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横征暴敛,昏庸无道,引发各地民变,穷苦百姓揭竿造反。其中,瓦岗寨起义军声势最大,如狂涛巨浪般撼动了隋王朝的根基。借天下大乱,李渊父子招兵买马,广纳英才,笼络四方豪杰。在奉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其主要策略不是砍光杀尽邀功请赏,而是攻心为上化敌为友为我所用,由此深得民心。617年七月,眼看隋王朝大厦将倾,李渊发表檄文,痛斥杨广罪行,顺天应民,起兵晋阳,一路南下,攻取长安。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大唐”。

大唐初立,群敌环伺 

2.大唐盛世

李唐王朝用了十年时间,上马打天下,伏案理天下,治国安民,九州一统。此后,历经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等几个时期的发展,轻徭薄赋,鼓励农桑,重视科举,选贤任能,国力不断增强,东北地区的高丽、北方的突厥及东南亚各国无不拜服称臣,西域各地更是直接纳入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行政管辖。还有一部分远在万里之外的城邦上表请求“内附”,唐太宗李世民以路途太远恐关照不及为由而婉言谢绝,这件事《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有记载:贞观四年,“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遂不受。”这和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掠夺相比,或者和当今世界的霸权主义国家的做法相比,真可谓天壤之别。

大唐全盛时期疆域图

大唐国都长安,是当时的世界性大都会,商贾云集,人口百万。韩愈在《论今年权停选举状》中称:“今京师之人,不啻(chì)百万。”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三·州郡二》中记载的数据更详细:“唐京兆府户口数为三十三万四千六百七十户,九十二万人。”前来大唐学习、游览的朝鲜人、日本人、中亚各国的阿拉伯人以及不远万里而来的欧洲人云集于都城长安,对大唐的繁荣昌盛景象艳羡不已、流连忘返。很多阿拉伯人更是选择定居下来与汉人通婚,经过几百年的融合演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公元七世纪、八世纪,大唐帝国无可争议地成为四海升平、九州纳贡、万邦来朝的世界第一强国。

大唐王朝文化繁荣,诗歌、书法、绘画、舞蹈及民间艺术等均得到了高度发展,达到了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巅峰。周边很多国家纷纷派出“遣唐使”来大唐学习交流或留学,有的一待数年成了大唐通,更有人(波斯王子卑路思、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因迷恋中国文化终老于长安。大唐“开元盛世”时期,日本还没有文字,“遣唐使”吉备真备运用汉字楷书、草书的偏旁部首创制了日本文字。陇西成纪李氏在文化领域也较先辈们更有新作为,盛唐诗人李白、晚唐诗人李商隐等都为中国诗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说到李白的身世,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李白不是西域碎叶人吗?而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祖上因祸发配至西域碎叶镇(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得遇天下大赦,七岁的李白在家人带领下返回中原,定居于四川绵阳青莲。后来李白出仕于玄宗时期,任翰林院待诏,但因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不被重用。而说道李商隐,他多次自称是陇西成纪李氏之后,只可惜史料佐证欠缺。

政治方面,除了大唐历代皇帝和李氏藩王,在整个唐朝时期,共有十七名宰相出自陇西成纪李氏一门。被编入神话人物序列的“托塔李天王”李靖亦然。说这些并不代表大唐统治者任人唯亲,相反,大唐在政治方面相当开放——数千外国人来到大唐参加科考,进士及第后被任命到各地做官,成为封疆大吏的大有人在,甚至有做到宰相的。

大唐的繁盛局面一直持续到唐玄宗后期。此时,作为九五之尊的李隆基百般宠爱贵妃杨玉环,从刚开始的“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到后来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再到最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摘自白居易《长恨歌》)皇帝荒理朝政,任用奸相杨国忠(杨贵妃胞兄),导致国力日下、危机四伏。公元755年开始的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王朝拖到了风雨飘摇的危险境地。后虽转危为安,却已繁华不再、盛世难续。公元875年开始的黄巢起义,更是让大唐帝国的衰微局面雪上加霜。由此造成的藩镇割据形势愈演愈烈,俨然是战国时期再现。公元907年,权臣朱温废掉大唐皇帝李祝(庙号唐哀宗),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维持国祚长达二百八十九年的李唐王朝就此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3.绕“唐”余音

大唐虽亡,陇西成纪李氏奋斗的脚步却并未停歇,大有余音绕“唐”之意。

五代十国前期,杨吴政权建立

割据淮南的藩镇首领杨行密实力雄厚。唐亡之后,军政大权父子相传,以扬州为都,成为“杨吴”政权(也就是“十国”之一的吴国)。然而老子是英雄,儿子却非好汉,后主杨渥治国无能,致使大将徐温逐渐做大,独霸朝纲。其养子徐知诰也军权在握,先任太尉、中书令,后任宁国节度使,镇守金陵(今南京)。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接掌全国兵马,并兼大丞相,加冕“齐王”。欲图长远,必须笼络人心,徐知诰怀揣着一盘大棋。又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连杨氏宗亲都成了铁杆儿粉丝,吴国江山改姓易主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资治通鉴·后晋纪一》记载了这一瓜熟蒂落时刻:“吴主曰:‘吴祚其终乎!’左右曰:‘此乃天意,非人事也。’”就这样,公元937年,吴帝杨渥在深宫中感慨了一句,便脱泡让位,没有惊起一丝波澜。徐知诰在金陵称帝,国号“大齐”。而这易了主的江山其实也不姓“徐”——939年,徐知诰恢复其被收养前的“李”姓,更名李昪(biàn),改国号为“唐”,踌躇满志欲图再造盛世,史称“南唐”。

这徐知诰怎么就姓“李”了呢?关于徐知诰的身世,据陆游《南唐书·卷一·烈祖本纪第一》记载:“昪,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姓李氏,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孙。六岁而孤。”被徐温“养以为子”。这份史料表明,南唐的建立,是“飞将军”李广后裔继西凉政权和大唐帝国之后在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裂土封疆。

南唐历经三世,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皆多才多艺之主也。先主李昪文韬武略,带领将士东征西讨扩充地盘,使南唐逐步成为十国之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政局稳定之后,李昪实施“息兵安民”国策,与邻国休兵罢战,着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把江淮地区逐步打造成了殷实、富庶的“鱼米之乡”。李昪还非常注重商业,以茶叶、丝绸主打对外贸易。为了能够保持长久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李昪设立“太学”,开办科举,在各地广设书院、画院,一派重回大唐的文艺复兴景象,这在战乱不休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个特例。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之所以在这一时期由北向南有了实质性转移,南唐的发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十国之中,南唐最大、最富庶

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自李昪之后,为君者“好学”有余而“善骑射”不足,在乱世之中终难久立。975年,南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摘自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终为北宋王朝夺取。一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只落得“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摘自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在五代十国之中,国号为“唐”的还有五代之一的后唐,但后唐政权乃沙陀人所建,其国主之所以姓“李”,是因为沙陀人在绞杀黄巢起义时有功,被皇帝赐以国姓,并非陇西成纪李氏子孙。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