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的生前身后事 四、东山再起

寒江独钓

2023-09-05 18:50

四、东山再起

       自李陵败降和“巫蛊之祸”后,大汉国势日渐衰微,李广后裔也从此湮没在了无情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从西汉到新朝,还是从东汉到三国,亦或是从西晋的短期统一再到东晋的半壁江山,五百年沧桑里,从正史经传的目录上再也找不到“李家将”的踪影。难道陇西成纪李氏就这样凄惨地淡出中国历史了吗?

1.重出江湖

       正当笔者感伤、疑惑之时,《晋书》中有关十六国的史料突然让我眼前一亮——《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的《凉武昭王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武昭王讳暠(皓),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为免有误,我又查了其他史书,《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也都对西凉武昭王李暠是李广后裔给出了有力佐证。其中《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记载更为详细:“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狄道人也,汉前将军广之后。曾祖柔,晋相国、从事中郎、北地太守。祖太,张祚先武卫将军。父昶,早卒,暠,遗腹子也。”这里有个疑问:“狄道”和“成纪”并非一地,又当如何解释呢?据《北史》记载:“仲翔(李信次子)临阵殒命,葬狄道川,因家焉。”仲翔之子伯考在狄道父亲墓穴旁安家,等儿子李尚出任成纪县令后,迁居成纪,再到李广,就是成纪人了。为了能够充分验证李暠的身世,我又在《陇西世家》中查找,果然发现了要找的材料:“李禹六世孙李本有二子,长子李次公,巴郡太守、西夷校尉……李次公有二子:李轨,魏临淮太守、司农卿……李轨之孙李雍,济北、东莞二郡太守,有二子,次子李柔,北地太守。”原来李禹在遇难前是有子嗣的,只因家道中衰,其后世子孙不再声名显赫、身居高位而已。

       成纪李氏在陇西是大姓,不仅人丁兴旺,更重要的是有“好学”、“善骑射”的良好家风传承,就像被大西北黄沙掩埋的金子,越是风大,金子才越有可能出露于尘沙之上。从李暠的身世和他在大西北的发展态势来看,“飞将军”李广的后裔经过了五百年的韬光养晦,不仅重登史册,而且还大有东山再起、称王称霸之势。

2.西凉立国

       要说西凉,必须先弄清楚西北地区的若干个“凉”政权。

       西晋后期,西北豪族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五胡乱华”烽烟四起,316年,西晋灭亡,山河破碎,司马皇族衣冠南渡。318年,张轨自立门户,以姑臧为国都建立了凉,史称“前凉”。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国大地烽火连天再无宁日,但凡手上有几千兵马就敢称王。以“凉”为国号的多个西北地方政权也就赶趟儿似的跃然史册。前秦帝国颓然崩塌后,其氐族部将吕光在河西走廊地区重整旗鼓,386年率军攻克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自领“凉州牧”,史称“后凉”。吕光执政后期,一直忙于扫平叛乱,不曾想后院起火。397年,备受重用的大将段业在匈奴人沮渠氏的撺掇下分庭抗礼,以骆驼城(今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为都自封“凉州牧”,史称“北凉”。就在同一年,眼看吕光四顾不暇,早有二心的河西鲜卑部拓跋乌孤在乐都(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自称“大单于”、“西平王”,扯旗建政,史称“南凉”。

       都说乱世出英雄,话虽如此,但关键还得看个人修为,要知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晋书·凉武昭王传》中说:李暠“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美气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武兵法。”李暠年少好学,文韬武略,为人谦和,气度优雅。受段业赏识,李暠初为北凉效谷县令,后被推举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李暠的快速升迁遭到同僚索嗣嫉恨,欲图攻杀之,结果反被李暠击败。段业一怒之下杀掉索嗣,并追加李暠的封地,升李暠为镇西将军。此时段业的根基尚不牢固,不断受到匈奴人沮渠兄弟的挤兑,北凉政权失衡。眼见如此情形,公元400年,晋昌太守唐繇(yáo)兵变,并向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祁连六郡传发檄文,共同推举名望甚高的李暠为冠军大将军、凉公,另立旗号,史称“西凉”。唐繇还将女儿许配给李暠之子李翻为妻,永结秦晋之好。第二年,段业被沮渠氏攻杀,段业余部投靠李暠。这一时期,西凉除了拥有以上六郡之外,还在李暠的带领下“击玉门以西诸城,皆下之”(语出《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向西域开拓了大片疆土。征战之余,李暠发展农业,兴办教育,一时间,成为十六国中一个卓有建树的政权。405年,李暠迁都酒泉。

西凉初立时的周边形势

       常言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西凉的发展也未能逃脱历史的兴亡周期律。开国之君李暠去世后,太子李歆(xīn)继位。李歆一反先王勤勉爱民、安邦治国的德政,大修宫室,严刑峻法,好大喜功,刚愎自用。面对北凉“胡虏”的屡屡挑衅,李歆不听谏言,多次轻率出战,败多胜少,最终在420年命丧疆场,国都酒泉沦丧。

       同年九月,李歆的弟弟李恂据守敦煌继位,接续西凉。敦煌乃西域门户,一旦不保,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将被切断。然而李恂在这里苦撑一年也未能挽回覆灭的厄运。最后,北凉军水灌敦煌城,李恂自杀。

       在无休止的征战和走马灯似的政权更替中,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3.守望西域

       就在敦煌陷落前,李翻之子、青年小将李宝携叔叔李预及舅舅唐契、唐和(二人均为晋昌太守唐繇之子)等亲眷逃离,召集西凉旧部一道,向北退守到最后的根据地——西域伊吾(今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据《魏书·卷三十九》记载:李宝“沉雅有度量,骁勇,善抚接。”这倒是一位适于守江山的继承人,只是和如日中天的柔然以及蒸蒸日上的北魏相比,伊吾这巴掌大的地盘实在是太弱小了。为了不吃眼前亏,李宝向身边大哥柔然称臣。在李宝和舅舅唐契共同治理下(柔然也许是有意挑拨舅甥关系,竟册封唐契为“伊吾王”,好在挑拨未能奏效),西凉流民和当地人民团结和睦,发展经济,安居乐业。这一时期被史学界称为“后西凉”。

李宝率西凉残部退守西域伊吾,史称“后西凉”

       439年,不断壮大的北魏帝国攻占北凉都城姑臧,继而在三年内又接连夺取酒泉、敦煌,北凉灭亡。沮渠氏王室余脉向西逃窜至西域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和鄯善(今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国仇家恨得报,李宝甥舅感恩北魏,暗与通好、称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欣然接纳,准其复归敦煌,并大加封赏(在后续的史料陈述中我们会发现,其实西凉王室和北魏皇族都是“飞将军”李广的后裔,很有可能在当时接洽过程中就已经知晓,而由于某种原因史册未记载)。随后,李宝率文臣、家眷回归敦煌故地,扼守西域门户,两位舅舅则统领兵马驰骋于高昌一带,攻城略地,痛击北凉沮渠氏胡虏余孽。

北魏灭掉北凉等政权,统一北方

       柔然获悉李宝等人暗通北魏后,大举进兵高昌。双拳难敌四手,唐契英勇战死,唐和率残部迂回周旋于西域各地,直到五年后北魏帝国的西征大军前来会师。

4.北朝柱国

       生逢乱世,以“善骑射”闻名的陇西成纪李氏迎来了绝佳的建功立业机会。

       书接前文,话说投入北魏怀抱的李宝率文臣、家眷回归敦煌,这家眷之中,便有西凉后主李歆第三子李重耳。曾奢享荣华富贵,也曾历经亲丧国灭,而今,正值北魏开疆拓土用人之际,这位曾经的西凉王子,也能以“善骑射”的功底开辟新生活——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记载,李重耳以战功荣任北魏弘农太守。不仅李重耳本人如此,儿子李煕、孙子李天赐、曾孙李虎,代代都是抗击贼寇保家卫国的名将。尤其是到李虎这一代,更是以赫赫战功成为统领全国兵马的太尉、“柱国大将军”。

西魏、东魏形势图

       根据史料记载,李虎少有大志,重义轻财,乐善好施,并以军功逐步成长为北朝西魏时期的名将,后来更是擢升为辅政的八大柱国将军之一。关于青年时代的李虎,在《北史·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的《赫连达传》中有一句简略记载:535年西魏初立,“李虎破曹泥(时任灵州刺史,叛乱),后复弘农,战沙苑,皆有功。”李虎时任西魏骁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人如其名,成为西魏开国虎将。之后的十多年,李虎驰骋沙场,为西魏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获摄政权臣宇文泰荐举,“封陇西公,进拜太尉,迁右军大都督、柱国大将军、少师。”(摘自北宋王钦若等人编纂的《册府元龟·卷一》)551年,李虎去世。六年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帝自立,西魏为北周所取代。北周朝廷盘点数年来佐命功勋卓著者,李虎虽然已经去世数年,居然仍名列魁首,被北周朝廷追封为“唐国公”,世袭罔替。

       “唐”?难道……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