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逃离中国史册的“胡虏”第五章突厥6.死灰复燃
6.死灰复燃
从626年李世民当政开始,一直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帝国经历了一百三十年的辉煌,其繁华盛景,令全世界的人为之向往。当然,强大难免会带给统治者霸权欲望。这期间,朝廷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征服了北方的薛延陀、西北的高昌、东北的高句(gōu)丽和百济。每一寸土地的攫取,都伴随着壮士的鲜血或生命的付出。突厥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人人习武,能征善战。自630年东突厥并入大唐版图之后,青壮年牧民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派往战场,这其中又有多少人“马革裹尸还”,繁复的兵役使突厥人叫苦不迭。
679年,两名突厥酋长揭竿反唐,各部牧民群起响应,聚者十万之众。第二年三月,朝廷选派文武双全的儒将、苏定方将军的弟子裴行俭前往平叛。裴行俭德罩塞外,颇受各族人民爱戴,为首的反叛者顷刻之间被荡平。但余部又迎立颉利可汗的族侄阿史那伏念为可汗,继续与大唐对抗,在宁夏、甘肃一带不断做大。681年秋,裴行俭恩威并施,一方面展开强大攻势,使伏念难以招架,一方面施以怀柔之策,劝说伏念投降,并向朝廷请旨,请求对伏念既往不咎,以示大唐德佩天下的胸襟。一场叛乱就这样被平息了。没想到的是,因为裴行俭平叛功大,遭到同族在朝为宰相的裴炎妒忌。这位裴宰相竟然在皇上李治面前搬弄是非,不仅抹去了裴行俭的大功,还借皇上口谕诛杀了伏念。裴将军无比痛惜地慨叹:“朝廷如此食言,以后平叛难矣!”第二年郁郁而终。
果然,突厥人心寒之余,推举颉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笃禄为可汗,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反抗。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记载:“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召集亡散,据黑沙城反,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杀岚州刺史王德茂。”突厥余部重新积聚力量,占据黑沙城,反叛朝廷,杀死官吏,一时间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史称“后突厥”。
突厥余部死灰复燃对抗大唐,史称“后突厥”
在当时突厥人眼里,大唐有几位名将是颇受敬畏的,除了已故的裴行俭之外,还有薛仁贵、程务挺。682年,后突厥兵犯云州,薛仁贵奉命征讨。突厥人听说薛仁贵早就死了,不信。薛仁贵于是摘掉头盔前往敌营。突厥军校一见是真的,吓得魂不附体,跪倒一片,大军仓促后撤。薛仁贵就势掩杀,斩敌万余,俘三万,取得云州大捷(第二年薛仁贵病逝,享年七十岁)。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天后”武则天把持朝政,两个儿子李显(唐中宗)、李旦(唐睿宗)的废立全在她股掌之间,朝中大臣派系争斗暗流涌动。骨咄禄看到大唐朝政失衡,第二年七月,兵犯朔州。谁知武则天早有防备,派大将程务挺征讨,把骨咄禄揍得找不着北。此后,但闻程务挺在,骨咄禄不敢复来寇边。但随着朝廷内部纷争愈演愈烈,685年,程务挺被诬告参与谋划中宗复位,武则天将其残忍杀害并诛灭全家。骨咄禄庆祝之余,也很敬重程务挺将军,为其立祠祭拜。
没有了名将镇守边塞,突厥人肆无忌惮南下劫掠。686年十月,武则天派大军征讨,结果中了骨咄禄的诱敌深入之计,全军覆没。武则天震怒,此时方悔不该杀程务挺。之后的几年里,骨咄禄频繁出击,向四周拓展疆域,铁勒(敕勒)、鞑靼(蒙古族前身)、契丹等部族均归入后突厥旗下,后突厥几乎恢复了颉利可汗在世时的强盛版图,再次雄霸草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