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逃离中国史册的“胡虏”第五章突厥4.大唐国威

寒江独钓

2023-08-08 18:11

4.大唐国威

       在灭隋建唐的过程中,二皇子李世民的功勋远在其他皇子和将领之上,开国皇帝李渊都觉得其功之伟无以加封,特设“天策上将”以勉之。其麾下更是战将千员,威不可当。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惶恐和嫉恨,数次联合弟弟齐王李元吉排挤甚至设计陷害之。626年六月初四的血色清晨,大唐国都长安,一场“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先发制人杀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武力摄位监国。两个月后,李渊禅位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中国历史上迎来了一位雄韬武略兼备、又以怀柔之心德佩天下的千古名君。对待突厥顽敌,李世民不卑不亢,既打又拉。他一方面与民休息壮大国力,另一方面以政治谋略不断分化突厥,这是中原王朝的强项。首先,李世民另辟蹊径,在流落西域的原西突厥旧部中扶持一个反对派——统叶护可汗,重建西突厥,在突厥人的“窝里斗”中消耗其实力。其次,大唐通过亲善薛延陀(敕勒分支)、回纥(hé,维吾尔族前身)、靺鞨(女真族前身)等东突厥外围部落,孤立东突厥。通过这些策略,大唐逐渐在与颉利可汗的交锋中占据了有利态势。

李世民继位后,重建西突厥,不断分化孤立东突厥

       突厥人很有意思,你越是怕他躲避他,他越是追着你打,一旦你奋力还击,打疼了他,他便下马求饶甚至割地请降,不以为耻。有一次,颉利可汗亲率十万骑兵来犯,其势之猛,直逼长安。李世民对待突厥是有长远策略的,在大唐休养生息时期,尽量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来稳定两国紧张局势。关键时刻,他派出名将尉(yù)迟敬德(后来成为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门神”之一)、李靖(后来成为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托塔李天王”)分头迎击,各斩杀敌寇一千多人,擒获大将多名。已经挺进到渭水北岸的颉利可汗惊出一身冷汗,但还是对大唐的军事实力心存狐疑,于是派谋臣执失思力前往长安窥探虚实。李世民对突厥人的贼寇行径据理痛斥,直骂得原本趾高气扬的执失思力伏地请罪,遂当场扣押之。然后,英姿勃发的李世民一身戎装,提剑上马,率众将领、大臣出城到达渭水河畔,与颉利可汗隔岸对话,以犀利的语言指责其不义。且不说沿河岸一字摆开的大唐帝国军队的威武整肃,光是李世民身后那枪明甲亮、旌旗招展的銮驾(皇帝卫队),就已经晃得突厥兵眼都睁不开了,这就是天朝国威。这种气势上的震慑力,使突厥众将腿肚子发抖,扑通扑通接连下马跪拜。颉利可汗看到这阵势,不禁慨叹,遂俯首请和。随后,大气的李世民主动与颉利可汗在渭水便桥上携手,相约为兄弟,结下渭水之盟,争取到了最好的结局——和平友好。

       大唐帝国在一天天壮大,而东突厥却日益面临薛延陀、回纥等外围部落的反叛,两国的强弱对比悄然发生逆转。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627年,“颉利益衰,国人离散。会大雪,平地数尺,羊马多死,民大饥……群臣多劝上乘间击突厥,上曰:‘新与人盟而背之,不信;利人之灾,不仁;乘人之危以取胜,不武。纵使其种落尽叛,六畜无馀,朕终不击,必待有罪,然后讨之。’”这么好的机会可以一举消灭突厥,而李世民却力排众议,大谈仁义道德,这是为何?因为他的格局更大,考虑的不仅仅是东突厥的问题,而是整个天下。换句话说,李世民是要以仁德赢取四海宾服。

在多方打压下,东突厥势衰

       东突厥汗国形势雪上加霜,便靠严苛的重税维持收入,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逼得周边部落接连反叛,而穷困至极的颉利可汗愈发变得昏聩暴虐、滥杀无辜、刚愎自用。义成公主怂恿颉利可汗像往常那样继续南下劫掠,而萧氏则劝阻不要再和大唐为敌。原本的姑嫂关系,如今同夫相处,却政见相左,更搅得颉利可汗头昏脑涨。629年,大唐代州都督张公瑾再度劝谏皇上灭东突厥。李世民看到颉利可汗已经到了众叛亲离、天下人皆欲得而诛之的地步,觉得时机已经成熟,遂命兵部尚书李靖统兵十余万,分道出击东突厥,大破之。第二年,李靖大军横扫漠南漠北。在李靖旗下,有一位骁勇善战的青年将领苏定方,他率两百骑兵夜袭阴山,攻破东突厥牙帐,斩杀了挑拨是非的义成公主,俘获了颉利可汗和萧氏,押送长安,东突厥灭亡。

大唐帝国灭掉东突厥

       李世民不仅不杀颉利可汗,还封王赐地,让其与萧氏安享余生。大唐帝国的宽宏, 换来了天下归心——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东北、西北、西南等大唐周边地区的部落政权纷纷来投,都以能够成为大唐帝国子民而自豪。唐朝的疆域一扩再扩,甚至有的地区因为离帝都长安万里之遥而被婉言谢绝“内附”(比如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的康国,贞观五年求内附,天子不纳)。李世民威名远播,被四海万邦尊奉为“天可汗”。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