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津门奇人漫忆之十五 —— 现实生活中的“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中国古代传说中专司人间婚姻的神,经常翻检的书是“婚姻本子”,而他只要将所专用的“赤绳”系在青年男女身上,就可使他们结为夫妻。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般神通的“月下老人”,但却真的有热忱为男女青年“搭桥”的“月下老人”。
1982年11月,我就采访了这样一个“月下老人”,他叫朱连魁。
朱连魁时年68岁,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偏瘦的中等个儿,讲起话来和颜悦色,有着一种亲和力。他主动地办起一个“义务婚姻服务小组”,设在自家仅有的一间小屋里,不收任何报酬地为青年男女物色对象,并且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当年,朱连魁的脑子里是这样想的:自己已年届古稀,但身体还算结实,在子女的供养下,也不愁吃、不愁穿,应该为社会做些好事,才让晚年活得更有意义。他听说许多青年男女由于接触面太窄,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不仅自己十分着急,更让家长十分操心,就在1982年春天办起“义务婚姻服务小组”。
没有办公地点怎么办?他就干脆设在自家——河北区新开桥六马路80号院内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每天都络绎不绝地接待着来往的青年男女。
这个“义务婚姻服务小组”成立以后,前来登记的青年男女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仅几个月就达到300多人。其中,多数是工人,也有干部、助理工程师、医生和教员等。朱连魁对他们都一一地进行热情接待,尽心尽力地去为他们服务。
一天中午,朱连魁刚刚吃过饭,就收到某半导体厂一位女青年的来信,里面写道:“我参加工作较晚,个人问题还没有解决。我没有勇气到您那里去登记,觉得面子不好看。您能帮帮我的忙吗?”朱连魁看完信,立刻就骑着自行车,急急忙忙地赶到地处南开区黄河道西头的厂里,为她办理了登记手续。
一天晚上,朱连魁收到某毛衣厂一位女青年的来信,得知她“双腿有残,拄着双拐走路,盼望能有一个比较般配的朋友”。第二天上午,朱连魁就骑着自行车,不失时机地奔往她在河东区中山门一带的家中,看了看她那有残的双腿,进行了一番安慰,然后就给她办理了登记手续。
平日,别看朱连魁是在完全尽义务地做这件事情,但做得却十分辛苦:每天清晨5多钟,他就起床了,匆匆吃过早点,就骑着自行车,在市内各区的一条条街道里巷转来转去,深入到已经登记的青年男女家里,调查有关情况。
临近中午,他回到家里吃完饭,从来没睡过午觉,紧接着就接待前来登记的青年男女。
傍晚6点多钟了,他吃完饭后,又骑着自行车,赶到事先约定的金刚公园、中山公园、北宁公园和新开桥下坡等地点,安排一对对青年男女约会。
功夫不负苦心人。当年,他已经先后为140多个青年男女“搭桥”,其中60多个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开始进行频繁的接触,有的甚至很快就要喜结连理。
当年,我曾来到朱连魁的家里,发觉那间屋子确实很小,家具也很简陋,却住着4口人——他和老伴、两个女儿。过了一会儿,他的老伴儿从外边回来了,刚一见到我,就立刻抑制不住地说起老俩口还一度出现的“摩擦”…… 原来,朱连魁在这间小屋里,每天都要接待着前来登记的男女青年,经常打扰得两个女儿不得休息,也使患心脏病的老伴儿不能午休。时间一长,老伴儿沉不住气了,要他少管闲事,别再为青年男女介绍对象了。
朱连魁并没有与老伴拌嘴,而是和颜悦色地说:“这些孩子们都年龄不小了,都要成家了,应该帮他们一把呀!你想一想,要是咱们的孩子岁数大了还没成家,你着不着急,心里是什么滋味呀?”
老伴儿一听,觉得有道理,就不再言语了。
到这里登记的青年男女,都深深地为朱连魁的奉献精神所打动,不约而同地伸出援助的双手,有的主动送来信封、信纸、邮票、圆珠笔和茶叶等,让他减轻经济负担;有的主动为他油印登记表,给他带来方便;有的利用业余时间帮他办理登记手续,使他能够轻松一点儿。
我在他的家里,刚好碰上几个前来帮忙的青年男女,把我团团围住,打开了话匣子:
“朱大爷办的婚姻服务小组,‘业务’这样兴旺,可见建立婚姻服务机构大有必要。广州市已有5个婚姻介绍所,我市仅有一个还中断了工作,为什么不能尽快恢复呢?”
“朱大爷年纪这么大了,仍在为解决青年男女的婚姻问题奔波不止、操劳不断,有关部门应当关心和支持一下他的工作,帮助他解决一些困难。”
我觉得这些话都很有道理,就向有关部门的领导进行了反映,引起一定的重视,并研究了一些具体举措。同时,对这个“月下老人”,充满深深的敬意!
来源:头条号“老贾笔谭”
作者:贾长华
编辑:李鹏
统筹:李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