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楚水
不是袁世凯下野之后在老家项城,弄一顶孤舟蓑笠翁的帽子,戴在头上,不去独钓寒江雪,而在独钓江山社稷。渔父者,无论孔老夫子之所遇,抑或三闾屈大夫之所遇,实乃大隐者也。难怪李后主《渔父词》: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位非谓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皇帝,都羡慕这种万顷波中得自由的生活状态,更何况凡夫俗子之如我辈呢?
“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认真想来这种适者生存的道家思想,并没有什么问题。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然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也没有什么问题。关键还是自己的问题。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真的能成为圣人吗?恐怕也未必。写下《阴符经》鬼谷子隐世于遁,难道就没有立言吗?有时候很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才让人难以释怀,唯有咏而叹之。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渔父笑傲江湖的大隐形象,一直为迁客骚人,文人墨客所追逐与向往,更是历代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裁,大画家荆浩、赵孟頫、管道升、黄公望、王蒙均有渔父图传世。特别是高自标青,隐士不居,元四家的梅花道人吴镇更是对渔父情有独钟。画与题诗相应成趣:
"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洞庭渔隐图》
"山突兀,月婵娟,一曲渔歌山月边"----《渔父图》
"渔童鼓觯忘西东,放歌荡漾芦花风"----《渔父图》
"孤舟小,去无涯,哪个汀洲不是家"、"酒瓶倒,岸花悬,抛却渔竿和月眠"
----写出渔父旷世达观的逍遥境界,让人羡慕。这就不难理解袁项城退隐的时候,想当渔父,未必不真实。而钓得大清的冮山后呢?出世需要事功业,就不能放浪江湖,逍遥于世界。这就道之与儒,潜在的矛盾。道法自然,与大德曰生,又没有非此即彼的必然选择,比如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就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