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汉源因果劝世文探秘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广泛的当属《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为代表的蒙学作品和以《增广贤文》、《菜根谭》等为主的为人处事、应变顺理读物。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经典中华传统文化,从礼仪、诚信、史记、励学、修身、审美、情趣等方面让大众芸生从中汲取智慧、获得灵悟,从而形成国人朴素的处事哲学和世界观,以及部份驾驭人生世事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教化的导向,归总于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孔孟儒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成为社会大众的主流认知和正人君子的道德标签,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世界,也维护着一个个王朝的政治藩篱。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雅安,接受着同样的文化浸润,但由于地处藏、羌、彝、汉各族杂居共生,民众勤劳节俭、民风朴素。据史志考,“雅处蜀之偏陬,东接邛嘉,西拊番藏,南襟六诏,北控诸羌,盖岩疆也。“——乾隆版《雅州府志》。”又考:“虞夏时,(雅)为粱州之域,秦汉设立郡县,至隋始置雅州......夫自堪舆乍分,函夏之林,林林总总,冯生蠕息,初无区域之殊。”“宋时,汉彝番和平共处,经济文化渐趋繁荣。元代由于黎州通判何充抗拒蒙古军,南人任遭杀戮。黎雅二州全部划入吐蕃宣慰司,列为番夷之区。明代仅恢复雅州四县,黎州及天全仍为土司辖地,直到乾隆四年仍是‘蔡蒙半山多羌妇’”。明末清初前后百年又发生了湖广填四川人口大迁徙、大移民事件,两广两湖等南方10余省军民如浪潮般涌进川内。由此可见,汉源作为汉民族与藏、彝、羌民族文化交融区,同时又是南丝绸之路和川藏茶马古道重要枢纽地,使其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包容多元——“艺文,雅属以南,极地之边,羌蛮难处,土司环列。山高水险,夷情土俗,大远风华。故古来文人学士,如唐之子美、敬舆、青莲,宋之涪翁、放翁辈,皆裹足不前,罕有至者。是以文章不甚脍炙人口,仅就其宦游绅士,或因事纪言,或触景题咏,寥寥数篇.....”(乾隆版《雅州府志》)。因此,在孔孟之道、朱程理学倍受顶敬的的盛大洪流之下,黄老之说亦如山泉溪流其间,此外还有一种思潮也在普通大众中影响着民众日常行为。这种思想便是以个人因果轮回修为为期翼的佛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传统思想相融合,不断变化、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影响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医药以及风俗习惯,主张的十纲“与人为善、敬爱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敬重尊长、爱惜物命”,与儒、道均有诸多叠合之处。而这些主张,也正是统治阶级所需求的平静和谐、修为不争,正如六祖慧能所言:“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最能体现这种儒释共存、三教圆融精神的,就是一篇被汉源中老年人口口相颂的《因果劝世文》了。撇开其固有封建迷信意识,作为一篇能数百年为那些绳枢瓮牖、筚门圭窦的劳苦大众接受并传教于后的文章,理深文俗、浅显押韵。这种多元文化现象也反映了属于一个时代特性的文化碎片和文化印记,应当被后世铭记而非遗弃。收录整理属于这个民族民俗文化的过往和信号,亦是传承绚丽如海的中国文脉一桠奇葩浪花。
作者:罗万庆
摄影:廖仕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