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氐
咱们接着“五胡乱华”的话题往下聊。百年乱世中,我们应该都还记得在史册上浓妆重抹过一笔的“淝水之战”,东晋军队以谋略取胜,将氐族人苻坚统率的前秦军打得全军覆没,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但是,自从苻坚仓皇北逃留下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两个成语后,氐族也随之昙花一现般在中国史册中“蒸发”了。据考证,参与“五胡乱华”的少数民族中,除了羌族依然树立于当今少数民族之林外,匈奴、羯族及鲜卑族的大部分都已在乱世之后融入到了北方民族大家庭中(留在草原地区的鲜卑族如今称锡伯族)。前边讲过了北匈奴西迁的故事,那么氐族又是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最终又是如何从中国史册中消失的呢?
1.血泪迁徙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是《诗经·商颂》中的最后一首《殷武》,描写了氐族、羌族臣服于商朝的情况。另据《竹书记年》记载:“成汤十九年,大旱,氐羌来宾。”印证了《诗经》所言不虚。由此可知,氐、羌两族在上古时代一直是伴随中原的华夏族一起成长的。从族源关系和地缘关系分析,氐、羌两族同根,且世代比邻而居,关系密切,或游牧或农耕,分布于中原王朝以西的川陕甘一带,属于“西戎”范畴,向来为中原王朝所驱使,并非游牧北方掳掠成性的“胡虏”,只因参与了“五胡乱华”,氐、羌两族“胡”的烙印便在史册中抹之不去。
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向西南地区拓展疆域,打破了氐、羌人民的平静生活,自秦朝开始的郡县制之下氐、羌高度自治的管理方式被废止,新设的武都郡将氐、羌各部首领排斥在了管理层之外。族人不满,“分窜山谷间,或在禄福,或在水、陇左右。”(《魏略·西戎传》记载)汉武帝出兵镇压,将一部分氐族人迁往酒泉郡,分而治之。
西汉末年,朝政混乱,地方腐败,苛政猛于虎,氐羌人民不堪重负,从川陕一带翻山越岭辗转外迁,至彩云之南。在那个政治风云朝夕变幻的时代,接踵而来的是西汉灭亡、王莽改制,没等过几年安稳日子,全国又陷入了绿林军起义、刘秀与刘玄争夺天下的战乱深渊,氐羌族群的人更是大批外迁,部分族人沿云南独龙江顺流而下,在缅甸伊洛瓦底江(独龙江的中下游)流域安家落户,繁衍生息,逐步成长为缅甸一个人口较多的民族——克伦族。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纷争,最后形成了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集团。而氐族人居住的武都地区,正处在曹操和刘备两大割据势力的夹缝地带,连年战火,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兵荒马乱的世道,为求家园自保,也培养出了氐族人的剽悍性格,逐渐形成了四股部族势力。以兴国城的阿贵、仇池山的杨千万、下辩一带的雷定、河池一带的窦茂为首领的氐族各部拉山头自立,想割裂于曹、刘两家之外。然而,理想虽丰满,现实很骨感,拉锯战的阵地上,怎会有和平的港湾,最后的结局只能是非曹即刘。211年,阿贵、杨千万率部随马超反曹。三年后,阿贵被曹操部将夏侯渊所灭,杨千万率众随马超南下投刘备。215年,曹操亲率大军讨伐盘踞汉中的张鲁,途经河池,河池氐王窦茂螳臂当车,率众拒之,被灭。219年,曹操恐武都郡氐族部众为刘备所利用,前后分两批强迁数万人分赴天水、扶风两郡及京兆、雍州、南安、广魏等郡县。曹操死后,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又有上万氐族人被强制迁往关中地区,另有一部分自行迁徙至蜀汉境内。
后汉三国时期氐族人的分布情况
经过了数次迁徙,氐族人被拆得七零八落,散居于中国西部、西南及关中地区。然而岁月的变迁、颠沛流离的经历却锻造了氐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性格。他们和大自然作斗争,他们和强权作斗争,愈挫愈奋,生生不息。到西晋时期,全国氐族人口已达百万,成为古代民族之林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尤其以位于川陕甘交界的略阳部众及由略阳迁往关中地区的氐族流民部众最为活跃。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