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逃离中国史册的“胡虏”第一章匈奴9.转战西域
9.转战西域
北匈奴经济萎缩,国力日减,却难改四处掳掠的本性,因此经常受到来自东汉、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周边政权的联合攻击。几十年里,一批又一批的北匈奴流民南下投入汉朝怀抱。由于漠北苦寒,生计难维,北匈奴重又踏上西进之路,迁王庭至阿尔泰山一带,再度将西域作为战略重点。匈奴骑兵经常袭扰河西走廊,意在切断东汉和西域的密切联系,由此引发了北匈奴和东汉之间的西域争夺战。
受周边政权打击,北匈奴西迁至阿尔泰山一带
西域,自从汉武帝时期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后,这片广袤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便和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联系。汉宣帝时期设置的“西域都护府”,稳定了西域,强化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从公元17年绿林起义爆发到公元23年王莽的新朝败落,中原混战,无暇远顾,西域大乱。至东汉光武帝时期,公元45年,西域十八国联名上表朝廷请求复置都护,光武帝刘秀考虑到国力尚弱,未准。随着能量的积蓄,东汉朝廷几十年磨一剑,适逢北匈奴抢夺西域,已到了剑锋一试的时候了。
公元73年,东汉朝廷派窦固等将领率四路大军出击,攻占伊吾(今新疆哈密)。紧接着,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到任后,果断行事,杀了游说西域的匈奴使者,西域众国皆服,遂结盟对敌。
公元74年,大汉朝廷重置西域都护府,班超为都护将领。
公元75年,窦固、耿恭再击北匈奴,占车师,夺金满。第一回合就此结束,北匈奴遭到迎头痛击。
养兵十余年后,第二回合开始,而这一次较量,对北匈奴这只来自北方的苍狼而言无异于遭受了一场围猎,主猎手是东汉,打头阵的是受北匈奴欺凌多年的鲜卑,协同配合作战的是南匈奴、乌桓及羌兵数万,各方军队磨刀霍霍,誓报世代血仇。公元87年,北匈奴遭到东边的鲜卑军队猛攻,单于死,国大乱。屋漏偏逢连夜雨,漠北又蝗灾,民饥,内斗不止。公元89年六月,窦宪(窦固堂侄)、耿秉(耿恭堂兄)率军汇合协同作战的各部族军队,围歼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伏杀一万三千余人,北单于落荒而逃。第二年再战,北单于负伤败逃。第三年又战,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撼动了北匈奴的根基,单于率残部西逃至乌孙(今巴尔喀什湖东南)一带。
窦宪大破北匈奴
从地理上讲,这一战,重绘了亚洲政区图,骄横跋扈的北匈奴被清理出了东亚和北亚,鲜卑各部悄然跟进,成了漠北草原之主。当然,称霸草原几百年的北匈奴不可能撤得一干二净,有五十多万匈奴人没有西迁,而是选择了留下,其中应该包括西汉降将李陵的后裔拓跋氏,他们以平和的心态融入了鲜卑族,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孕育之后,衍生出了新的草原霸主——鲜卑拓跋部。
公元107年,东汉朝廷撤销西域都护府,西域管理稍有松懈。北匈奴逃往中亚地区后,单于之位由挛鞮部转到了呼衍部手中。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养精蓄锐,北匈奴“好了伤疤忘了疼”,高调振翅,竟然在119年公然向东汉挑衅,纵兵掳掠天山南北,攻陷了原西域都护府驻地伊吾,杀死原都护将领索班。东汉朝廷坚决回击,123年,重设西域管理机构——西域长史府,任命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见机行事。班勇人如其名,骁勇善战,又有西域各国父辈故交的荫护,分别于124年、126年两败北匈奴,令贼寇闻风丧胆,此后十年未敢犯边。班勇离职还朝后,眼看北匈奴又有抬头之势,137年,朝廷派裴岑率军出征,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为了永绝后患,不给北匈奴咸鱼翻身的机会,151年,适逢北匈奴袭扰伊吾,朝廷又派司马达出兵西域,大败继任的呼衍王,迫使北匈奴向西迁至锡尔河流域的康居——根据史料查证,这是中原王朝对北匈奴的最后一击,从此之后,北匈奴不再与中原王朝有任何瓜葛。
东汉后期,北匈奴被迫继续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