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青龙寺
2023年7月7日,笔者参加了汉源县作协组织的芦山县文化采风活动。在参观中国工农红军“巧计出奇兵,中宝枪声丧敌胆;疾风扫落叶,青龙军号奏凯歌”的青龙场战斗遗址和“一洞看完千百景,半日穿越亿万年”的亚洲最长砾岩溶洞“龙门溶洞”后,压轴戏是参观久闻大名的青龙寺。
青龙寺,位于位于芦山县龙门镇的青龙村。据说青龙寺曾是一个大寺,原来是还有钟楼、鼓楼等建筑,现仅存一座大殿。即便如此,凭着奇特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装饰,青龙寺大殿成为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我们来到芦山县龙门古镇,在林立的房屋的停车场,远远就看到一棵高大的桢楠树。虽然树冠的一些树枝折了,但依然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盛夏里好不惬意,油然而生幽思之情。当地热心的居民告诉我们,在那棵高大的桢楠树处,就是青龙寺大殿。原来,这棵桢楠树就是青龙寺的地标,寺以树显。
我们一行一二十人,在汉源县作协主席、县文管所所长张永承的带领下,不费周折就来到青龙寺。原来,张永承主席提前就与芦山县文管所联系好了的,无需陪同,我们径自而入。
寺庙的前门有一漆黑的木门,木门上用蓝色字体写着“青龙寺大殿”五个大字,房屋右侧的石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大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四川省人民政府2012年6月立”的字样。
青龙寺大殿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每天都有固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加之属于龙门古镇旅游景区一部分,寺庙平时都是开放的,村民和外地游客可以到寺庙里游玩,参观元代建筑。日常的开放让这座历经700年岁月洗礼的文物“活”了起来,让更多人能了解这座古寺庙的前世今生,一睹靓丽风采。
推开木门,映入眼帘的是那棵巍峨高耸的桢楠树,后面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青龙寺大殿,就在眼前。
据芦山县人民政府网站“青龙寺大殿简介”:
“大殿坐西向东,歇山式屋面,梁架结构为抬梁式,檐下施斗拱,斗拱用材完全按宋“营造法式”所规定用材,十分清楚、标准,拱下宋、元时期建筑特点明显。
建筑采用八架椽屋四椽袱前后乳袱用四柱、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面阔15.1米,进深14.9米,平面呈正方型,建筑面积234.09平方米,前檐明间补间铺作三朵,中心一朵为溜金至中檩,再接一挑千至脊檩,两侧斗拱五铺作出斜拱,次间补间铺作为一朵,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斗拱,后檐柱上斗拱简约,均以蜀柱替代栌斗承托正心檩,用挑枋链接檐,屋面举折平缓,翼角有虾须椽,内柱直径56厘米,素面覆盆式柱础,素面须弥座石台基,垂带踏道。
青龙寺大殿是元代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构造精巧,是难得的建筑精品。”
据《雅安地区自然地理志》记载,青龙寺大殿梁上有墨书题记“XXX年岁次癸亥二月仲春”,下刻“朔二十六日明星黄道吉辰重新竖立青龙寺宝殿一所”。青龙寺大殿前面原有文昌宫、钟鼓楼、厢房和大殿等建筑,现仅存大殿;现存的门枕石鼓两个,上刻“大元至正九年(1349年)”等字。殿上屋瓦的凸面戳印或刻划有“至元一年(1264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壬辰”“至正十三年(1353年)”等年号。
据考证,从梁上“癸亥”干支纪年推算,青龙寺应该建于“大元至治三年(1323年)”,历代曾不断维修。根据铭记和建筑特点,可以确定,青龙寺大殿当为元代建筑。
汉源县文管所所长张永承如数家珍地介绍说:“四川省共有七个元代建筑遗存,芦山就有平襄楼和青龙寺大殿,而青龙寺大殿是省内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元代建筑。青龙寺大殿建筑凝重朴实,结构灵活,用材随宜,不分材等,体现着四川地区古建筑风格的地方特色。
在建筑规模上,青龙寺给人以庭院深深、殿宇重重的大规模建筑群感觉,具有小体量、大规模的布局特点。
在建筑艺术方面,追求简而不繁,精而不俗,尤其对门楼的设计独具匠心,无论显眼的位置,还是隐蔽的角落,都处理得巧妙得当,精细大方。虽经明、清历次维修,仍基本保持原建时代特色,是研究元代古建筑和地方佛教文化史的重要实物。
青龙寺大殿,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点点滴滴透露出我们先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勇于创新的探索。大殿建造精湛,尤其斗拱堪称宏大。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主要的环节,它由一系列置于柱顶的托木组成,在内承托木梁,在外支撑屋檐。一攒斗拱由几层横向伸出的臂——“拱”,还有梯形的垫木——“斗”构成,故名“斗拱”。它的作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或间接地转到柱上,是较大的建筑物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随着斗拱的发展,逐渐消弱了结构的功能而增加了装饰的分量,但它独特的魅力却始终如一。
斗拱是历史的符号,可以作为房屋建造时代的标志物。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据有关史料,斗拱的雏形出现在战国时期,汉代普遍使用,唐代发展至完美阶段。元代的斗拱比例尚大,昂尾挑起,尚保持其杠杆作用,斗拱的高度约合柱高的四分之一。元代斗拱既有传递荷载的作用,又富装饰效果,是结构型向艺术型的过渡时期。明清时斗拱已经变成装饰性极强的构件,斗拱的高度约合柱高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装饰作用居多。”
同行者汉源县文联主席李锡荣介绍说:“为了保护这座700年的大殿,当地政府安排技术人员采取修汽车用千斤顶的方式,将整个大殿抬升了一二十公分,才是现在的样子,防止水患。”
据当地老乡介绍,青龙寺大成殿的地基本来就修得比较高,先民们在建造时就考虑到防止水患的问题。大成殿能保存至今,是与当年曾经在此设立学堂和政府办公有关,可谓功不可没。
汉源县富乡乡富厚村84岁的居士李大娘,时常在我寓居的楼上有滋有味地诵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李大娘自豪地告诉笔者,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经当个小学教师,“般若”是一个宗教术语,出自印度瑜伽,拼音是bō rě,佛法两大分支“般若”、“禅法”中的一支。“般若”是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为智慧、终极智慧、辨识智慧。譬如说,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执着”。
大千世界,多少过客?熙熙攘攘为名利,真真假假怨人生。谁能参透世间因果,驱散藏在心中的魔?放下杂念事,参悟般若,参破世间生死与苦乐,看透世间事,看清对与错。
是的,我们都是来自偶然,就像一粒尘埃。也许一切的问题都可能是时间问题,一切的烦恼都可能是自寻烦恼。沧海一声笑,净化心灵种下善果。生活百般滋味,我们要学会面对,学会忘记,学会放下,学会坚强。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初心未变,我心依旧。身经百劫在世间,笑傲此生无厌倦。(散文 刘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