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60-607的高三复盘|经历过才知道,考上985需要多拼命?该如何发狠拼一把!
从大学到现在,接触过成千上万的高中生,带过很多学弟学妹成功提了80分、100多分、甚至260+分的经验告诉我:
有些同学,注定就是学渣!就算努力了,也考不好!
①认不清自己,总是抱怨别人,甩锅给环境
②无脑的盲目跟从,总是被动、机械的努力
③不反思不总结自己的问题,也不敢做出改变
④只会做低效的重复,没有自己的方法体系
所以这样的努力,就是在高中学习的雷区中蹦迪,成绩很难突破还不会自我反省。只会怨天尤人的来一句:“为什么xxx不怎么努力,还考得比我好?”
这种雷区的杀伤力很大但你很难察觉,因为从小到大老师和家长都是这样去强调的。
✅就比如,“成绩差就是你没认真、没努力。”
所以你潜意识里就认为:我成绩差只是因为没努力,只要努力了成绩就会变好,我努力起来就能超过班上的同学。
你对自己有盲目的自信,但事实是努力具有不稳定性!
你努力了不一定会变好,更准确的说,短期的努力不可能很快就兑现出好成绩。此时你急于求成,没看到效果就认为努力没用,那还努力个锤子?
这时候你开始自我怀疑,颓废放弃。等这个情绪过了,你又想着还是努力一次吧……
就是这种间歇性的努力,得不到任何结果,纯属浪费时间。
✅比如,“努力就要听老师的话,认真听课完成作业。”
但你也会发现,明明是这样做的,但成绩却一直混在平均的水平,卡在某个阶段上不去。因为你只是机械的听了课,并没有真正的高效利用好这课堂的45分钟。
我也接触过很多从小就成绩优异的学霸,他们有时候甚至会不听老师的课也不写作业,不是个“乖乖学生”,但成绩就一直很好。
因为在他们看来,听课是为了去解决自己问题的,不是在表演努力。正真的听课,是要把老师上课的内容,做到【学→用→内化→解决他类似问题】这个流程的。
✅比如,“努力就是拼命去压榨自己。”
1-2点才睡、6点就起来,比苦行僧还苦,坚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努力就能成功。但你没有认清现实和自己,不知道自己成绩差的具体原因,不知道自己“努力了还失败”的本质,不总结、不反思也不敢做出改变。
因为你害怕:要是那样去学,成绩更差了怎么办?你只能通过这种笨笨的努力方式,勉强维持现在的分数,不懂得变通。
这就有了【有些普高的同学很努力,却连重高班里的垫底都不如】的现象,这不仅仅是资源、师资力量的问题,还是学生本身踩了学习误区的原因,更是因为没人告诉他这种误区。
有些高中班考了600分都是垫底,有的班只有3个人没上600分、老师凡尔赛的说遗憾;有些高中全班最高分才400多,全校能考上本科的屈指可数。
重点高中、好的班级就那几个,更大部分人都是在普高中,面对现实的资源、条件和环境的差距,难道普通人就没办法改变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类同学,就要放宽眼界,懂得利用其他资源自救。
比如我之前带过的一个高三同学,一所普通高中的平行班,班上的综合成绩在年级上都是垫底的,考试排座位都只能排在最后几个考场。学校所有的好资源都集中在几个尖子班,用他的话来说:“我们就是被放逐抛弃的,只能自生自灭”
刚找到我的时候成绩在360-400分左右,从高一高二到高三,最差的一次成绩考过360多分、数学考20分,年级垫底。
在高二时尝试过改变,却因为踩了上面的种种雷区,成绩始终停滞不前。
后来也是因为看到我分享的文章决定改变,按照制定的学习计划去打卡,高三1年的努力从360多冲刺提升到了高考607分!
想要成为成绩排名前1%的学生意味着什么?
那就是妥妥的能上985大学了!
一张图,先看看22年个地区985大学的录取率,全国平均是1.62%。除了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地方的录取率会高一点,达到了4%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只有百分之1点几,最低的安徽、河南这些省份,只有1.1%和1.14%。
俗话说:
985就是98.5%的人都考不上的大学。
211就是200人中,只有11个人能考上的大学。
虽是玩笑,但看看现实的中985大学平均1.65%、211大学平均5.01%的录取率摆在你眼前的时候,不得不感叹竞争依旧很激烈。
高考看得是最终的全省排名,那些高考大省的同学,面临的情况就是:你考600分最终更别人考500分的,读了同一个大学。
23年高考人数排名前五的身份分别是:
河南125w,断崖式位居第一,不可撼动的地位,河南学子傲视群雄。
四川77w
河北75w
广东70.2w
湖南65.5w
再回去看看上图这2个省份22年高考985大学录取情况,没有一个省份是能超过能达到2%的录取率,最高湖南1.71%,最低河南1.14%。
真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河南的宝子们真真是处在“狼多肉少,门槛还极高”的水生火热之中。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大环境如此,弱者随波逐流,强者用实力为自己撕开一条血路。
对那些高一高二没认真,成绩一般的同学,想要在高三冲刺985需要多努力?真的存在所谓的高三逆袭吗?
是真的!
但肯定是有条件的:
①有时间,起码是1年或者2年,更久的努力。
②自身的努力是必要条件,没有行动力和执行力的人永远站不起来。
③有手段,起码人家知道怎么去,有目标、规划,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甚至一套成熟的方法体系和懂得借助外力,去提高成功的概率。
④足够清醒,知道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现在啥也不是,要想逆袭就先踏实去做。
24年高考倒计时337天,如果你不甘心高三1年努力白费,最后只混了大专;如果你还有去冲985,成为成绩排名钱1%的学生,那就从今天起为自己狠一把。
No.1
要努力,但不是表面上的努力
想逆袭,想考985,必要条件是努力!
但现实中有很多例子在提醒你:并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能行。努力只是前提,是去提高你成功的概率,而那些努力了却没有提升的同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只会停留在表面上的努力。
他们的努力,是让同学、老师和父母觉得我努力了,在表演给别人看也在欺骗自己,但结果可不会陪你演习。就比如那些明明效率极低,还要熬夜刷题到2点,刷的时候头晕脑胀,大脑困得无法思考,手上的笔根本不知道在写什么玩意……
你的目的只是为了学到2点,而不是为了搞懂这个知识点。
前者是在表演努力,后者才是真正的努力了。到了高三,要清楚自己做每件事的意识:
上课是为了去搞懂知识点!如果没有,那这节课就等于白上
整理笔记是为了更好的理清知识点逻辑和矿机,更好的去理解!如果没有,那就等于白费功夫
刷题是为了更深参差的搞懂题、搞懂知识点、吃透这类题型!如果没有,那刷再多的题也没用
……
要努力,但不要只把努力停留在“我今天学了15个小时”上,而是要更深入的去把努力做到位,重点在:我学到了什么,我彻底搞懂了xxx题型。
No.2
绝不用天赋当作失败的借口
考个300-400分,就觉得是我不聪明;别人学霸轻松考个600分,就认为那是人家天赋好。总是用天赋做借口的人,其实就是在给自己心安理得的摆烂找借口。
就像你考试,考不考得好都怪运气,从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
如果说高考650以上是有天赋加成的,那么考到600分而已就根本不在天赋,只在于你努力的程度和方法。
想考到600分,只要你肯拼命去做,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作为一个带过无数个高中生提分的老学姐,我带过只用了2-3个月就进步了170多分的学生,我也带过那种不肯听劝、不肯按照方法去做、甚至全然不动脑去思考就想别人帮你的人,这两者肯定是两种结局。
所以,不想只停留在想,不要动不动就怪天赋,把你的实际行动拿出来,努力就不会被辜负。
No.3
用手段去提升效率
如果你能把前面这2点听进去,那我就上点更实用的,助你在高三提升效率。
1)时间和精力分配
这是你自己能主导的资源,并不是说老师怎么安排就一定要跟着走,你以自己为中心,是可以主导自己该怎么做的。(但不是乱来,而是你能确信自己的方向没错)
一天24小时,十六七节课就占据了我们大半的时间,所以仅剩的时间和精力一定要花在回报高的事情上。
✅ 比如科目:
优先把提分难度低且快的科目冲上去
✅ 比如重点
每科的高考重点都统计下来,找出你的薄弱板块,优先去解决
高三始终保持这个原则,针对那些无用的课堂和作业的时候,就果断的放弃去做对自己有用的事,不浪费任何时间和精力,这也会让你赢的更加高效。
2)不看重分数,看重问题
随堂测试、周考、月考、期中期末、模考等等考试,都不能决定你最终的高考分数。
甚至大家都在说的“模考定高考”,你可以把这都当作无稽之谈。因为很多时候这几次考试,除了让你提前熟悉高考的顺序、规则和略微的考简单了给你们梳理自信之外,没啥特别的了,也就跟平常的考试一样。
整个高三1年,真正的大考就是高考,其他所有的都是一样价值的小考试。目的是为了锻炼你,锻炼你的心态、考试的临场发挥能力、给你的复习进行查漏补缺,让你在真正的大考来临前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去解决、规避。
不必因为一点分数就给自己打上标签,套上了枷锁。与其因为一点分数就内耗、怀疑自己,不如把心思放在总结反思上,找到应对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懂得放弃,勤于反思和总结
✅ 放弃不属于你水平阶段该做的事
比如很多人就是典型的“300分的成绩操600分的心”,没实力还想写试卷上的压轴题,为了就是虚伪的成就感。这就是假努力的表现之一!
不同的分数段和成绩情况就做你该做的事,比如300分就是需要补基础才行,数学40分就是要先学公式背定理,多刷基础题。
超过这个范围的暂时放弃,能你基础补好了考到了500多分,自然就进入了下个阶段的复习,你也有实力去接触更深的东西。
✅ 反思和总结
把这点贯彻到每天、每件事上
每天的学习计划:完成的怎么样?效果如何?有什么问题?哪里需要改进?
每周和每月对这段时间做个复盘:学习状态怎么样?用的方法效率如何?
放入学习中,做题和背书,去反思题目和知识点。
真正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人,提分也是指日可待。
本文来源于:圆心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