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碑学书法四家”学术研讨(长沙)(2023年5月15-16日)陈振濂所作的“开幕式致辞”和最后的《学术总结》视频资料

陈振濂艺术讲堂

2023-06-12 20:23

陈振濂明确点出了本次会议独具魅力又强烈的“问题意识”。以为是最成功的所在。
视频点击👉《学术总结》视频资料

《“清代碑学书法四家”学术对话与交流》系列活动

【学术总结】
2023·5·16湖南长沙
陈振濂
(一)
《清代碑学书法四家”学术对话与交流》是一个特别专业的学术研讨活动;它竟是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中心与湖南书法家协会、湖南省书法院共同举办,检讨它的过程,无论是举办方式,前端的思想启动和确立课题、用心设计的研讨框架的过程,都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是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馆,因为拥有了《中国书画家》这一久负盛誉的大型刊物,在业内一直有极好的积累。以此来倡导一个专题性极强的书法研究课题,展现出国家最高层面的文化机构拥有的层次和眼界,来做一个专题性很强的研讨论辩对谈交流,谓为“创新”,恐不为过。再结合近期这段时间整个书法篆刻界对于重大专题研讨的多方重视,我觉得它应该预示了一种趋向:也就是说,在以前40年间,书法从衰落、重振,走向兴旺发达,书法在最初是作为艺术迅速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取得雄厚的群众基础。如果起步时致力于群众性普及,它本是一种历史规定的话;那么在最近这三五年里面,我们已经看到这个趋向的转型。随着“书法人口”的基数大幅提升;随着书法参与者的素质越来越高;经过了已有的长达40年的积累,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于对更深入的“专题研讨”的日益重视,它会远远大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普及和风气推广。
这次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和湖南省书法院以勇于创新精神,大胆开了一个先例:就是借助于全国的学术与艺术人才力量,把某一个专题的高质量研讨和一个国家文化机构、文艺精英的顶层思考和已有研究积累,能够进行有机衔接,互相结合起来。过去常态下,通常省一级的协会组织,它的站位没有那么高。它的专题研讨很少会有这么充沛而扎实的指标。而且一省专家所关心的课题,也很少会令全国业界共同关注。因此,目前这个别开生面的办会的方式,本身就足以构成一个研究对象。
能请到将近25位到30位在国内很有影响的专家,发表论文,进行学术对谈,这种情况在过去也是比较少。所以我首先是对这个办会方式——中央文史机构的视野和地方省级协会资源优势共同合作,来做一个比较高端的、围绕某一个特定主题进行有意识倡导。这么一种方式,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它意味着过去改革开放以来在大面积铺开书法学习,从知识型的普及常识这个社会大众系统的建立开始,慢慢的走向专业、专精、专题,走向“学有专攻”。目前看来,对这个当下的发展趋势的预测,是符合历史逻辑,而且是今天的书法特别需要的。
  (二)
围绕着“清代碑学书法四家”的选题的确立,我以为它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碑学”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这个存在已经是书法史上的常识。我们大家都非常了解且耳熟能详。
但是观“碑”、访“碑”、拓碑”到倡导“碑学”,其实更是一场对于特定古代书法风格流派类型在思想和学术的主观倡导。而落实到清代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这“碑学书法四家”,我们会刻意去关注竟然还有如此四种不同类型的、蕴含着拥有一流才华的四位古人对于碑学对象的不同解读方式。而这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会呈现和显露出非常明显的学术空隙与思想切入点、以及可供深入挖掘的理论预设与展开的可能性。所以把四家连起来构成一个有序的板块,我觉得是非常有创意的。它比单纯我们去探讨一般北碑篆隶知识、在关注点和学术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像过去我们一直在做的“魏碑艺术化运动”,比如对于碑版、墓志、造像记、摩崖各种形制与风格样式的直接探讨,当然也很有必要。但相比于今天去梳理四位清代大师独特的解读,看看他们的理解以及已经作出的笔墨阐释,对照他们四人的不同成长背景和审美差异,可能对我们来说更有学术价值。因为他们离我们今天的创作更近。更需要而且有可能引为参考。
尤其是我看了今天到会上发表观点的各位学者专家,基本上年龄都是在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在这个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一部分老专家和有代表性的中青年才俊还有年轻的书学界新秀,整个的人才队伍构成,素质品质非常高,学术把握力极强。较高的人才品质,确保了这次学术研讨活动拥有一种非常好的含金量。几十所高校教授博导和研究机构的专家的思考,一定会受到业界非常重要的关注并在今后会被反复提及反复引用。
特别希望今天参会的湖南省书协、书法院的同行们,各个书法专业媒体们,能够多采访一些我们与会的专家。对于会议上互相激发出来的灵感和创意还有新见解新阐释,应该还有不懈的追问:在哪些学术领域是已经有非常明显的突破点?哪些方面有非常明显的成规模的创新成果?哪些项目中除了老生常谈之外,对原有的基础认识有了一些大踏步的新推进?这些方面,我觉得可能是体现这次会议非常重要的价值。希望我们的学术报道和今后肯定会整理而成的会议文献资料,在收集、排比、梳理时要特别注意:最重要的是关注“创新”价值。与时俱进、同频共振。有了这些方面的创新成果群,必然会使这次会议能够弥久弥新,不断被参会者回忆、甚至被后代学子提起,从而传之久远。
(三)
最后的体验与感想,是关于本次“学术对话与谈判和交流”会议中充溢着的无所谓不在的“问题意识”和显示出的浓郁的疑问、循问、追问、考问的风气。
中央文史馆研究中心主任杨志新在开幕致辞上,积累有八个问题的连续提出,
中国书协副主席、湖南省书协主席鄢福初主席在开幕致辞上,呼吁推动简牍书法研究在湖南的新构想的同时,还特别提到了“思考书法的未来方向”。
我的开幕式讲话拟稿,则列有副标题“碑学书法艺术时代之问”。
论文发表,每位五分钟,只讲观点,简要点题。不枝蔓不琐碎,不仅仅介绍引用资料频繁举例而冲淡主题。体现出清朗明快的会风特征。


【附现场记录】
第一阶段:
“清代碑学书法四家专题”论文专家报告会
《中国书画家》从2022年中期开始,推出了40多篇“碑学四家”论文,大略如下:
一个人何以成为一部书法史(马啸)——史观变角。
何绍基碑学的“通”与“变”(姜寿田)——变革冲动。
“碑”还是“帖”?何绍基书学的定位问题(吴高歌)——判断选择。
………..
清代书学与西洋构成意识在中国书法中的导入(祝帅)——中西关连。
北朝书风的近代接受(朱中原)——接受预设。
………….
邓石如碑派域外传播(孟安康)——传播学
赵之谦碑帖融合观(王云碧砚)——概念的边界?
第二阶段:
“清四大家·碑学·当代书法”对话:
黄惇、刘正成、刘恒、郑晓华专家四人谈。
【问答论辩的现场记录】
主持者《中国书画家》副社长副总编辑张公者向四位抛出挑战性极强的尖锐问题:
1碑学“走投无路”“下坡路”说?“前碑学”。黄惇答。
张公者再追问,黄惇再辩。
2康有为颠覆书法史观?书法传统遭遇“严重挑战”?四大发现。刘正成答。
3“清碑学四家”可否代表时代书风?
实践弱、理论强;或反之,未可一概而论。刘恒答。
4清代碑学的书法美学改变?超越自然书写以外。新的“玩法”。过去尽量用标准写法,碑学尽量用不同写法。“近代化”。
郑晓华答。
5张公者再追问,刘、刘、郑三家已经肯定碑学?黄惇答。
6自由提问:朱中原问刘恒:当代魏碑创作现状之对比四家,是进步还是退步?
陈振濂作学术总结。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