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记忆:京都老蔡记馄饨馆,玻璃馄饨松针蒸饺老风味
郑州餐饮业近百年来声明远播的“老三记”,京都老蔡记馄饨馆是为第一家。京都老蔡记馄饨馆,位于德化街北路东,创办人是河南长垣人蔡士俊。1919年蔡士俊先生在西二街办起馄饨馆,受到顾客交口称赞。因蔡士俊原在清宫御厨房制作小吃,故群众知道后纷纷来一饱口福。蔡氏生意做大后,于1928年才由河北沿迁到河南寸土寸金之地德化街100号大展宏图。
为保证质量,蔡士俊从经营初始就遵循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馄饨用精粉做皮,透亮,人称“ 玻璃馄饨”;蒸饺,上笼用松针铺底,叫松针蒸饺。做馄饨,用一定数量的老母鸡炖出来的汤,卖几碗馄饨都是有定数的,卖完即止,避免做的多导致质量失控。有一段,“老蔡记”还专售鸡汤。做蒸饺,坚持皮儿薄馅多,按肥肉三成、瘦肉七成比例对好后再打上劲,边打边加水,使之久放不出水,各种调味品也有一定比例,缺一不可。面皮用的是精粉,兑入少量碱,反复揉搓后才使用。包饺子更有讲究,每个蒸饺必须12~13褶,不足此数即为废品。这样做出的蒸饺有皮薄色黄形状美观、灌汤流油等特点。凭着独有的风味和始终如一的品质,“老蔡记”很快在郑州扬名,并渐渐扎下跟。
从1922年起,蔡士俊长子蔡永泉正是随父学艺,年纪轻轻已练得一身好手艺,成为父亲的得力帮手。到1938年,蔡永泉正式挑起蔡记的大梁。蔡永泉一接手,年轻气盛的他便谋划将祖业扩大。
蔡士俊去世后,蔡永泉继承父亲遗愿,一如既往严格遵循祖传技艺制作馄饨蒸饺,且利薄量足。至1945年,蔡记已拥有固定资产416万元(旧币),店员12人,营业面积扩至3间餐厅,1间半小楼,1个大席棚,月平均营业收入1280万元(旧币),资金每月周转12次。郑州解放后,京都老蔡记馄饨馆无论是公私合营或加入国营店,一直都保留“老蔡记”的名字。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