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今昔何年

2023-05-09 15:47

很久没有写东西了,总是觉得没有时间,其实还是“懒”闹的。

但是心里一直是有一个情结的,要写下来、记录下来,这个念想一直敲打着我。

美国作家琼·狄迪恩说,我们在讲述中梳理思绪;我们在讲述中汲取力量;我们在讲述中探索发现;我们在讲述中丰富成长。我们同样也从他人的讲述中梳理、汲取、探索、感悟、发现、成长。

而我的讲述,是为了记录和进步。

很多个周末,去了很多个地方,多是古寺,或是古镇,也有风景区。

4月16日,天气很好,因为是星期天,所以也不着急,9点多才出门,去往巩义石窟寺。

到石窟寺的时候,已经11点多了,太阳当空,阳光洒落在身上,地面上、建筑上,都披上了耀眼的金色。

因为是仲春,风是微凉的,所以这个季节,可算是一年当中最舒服的,阳光暖、微风凉,不是如沐春风,而是就徜徉在春风里。

石窟寺是玄奘法师出家的地方,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等不少皇帝礼佛的圣地。

石窟寺坐落在黄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岭之下的大力山,具体位置则是在巩义市区东北的河洛镇寺湾村。

其始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也有说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为十方净土寺,清代改名为石窟寺。

史料记载,石窟寺内的石窟群落长120米,有佛龛佛像上万尊,现有5个窟,可供游人观瞻、游览。第一窟中的“帝后礼佛图”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孤品,堪称无价之宝。

进得寺中,发现石窟群全藏在地下。整个雕塑群低于地面两三米,而寺院周围都是黄土地,并不见巨石。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知情者介绍,是黄河多次洪水后,泥沙反复淤积造成的。

石窟群背靠大力山,山的上部为厚4.50米的黄土层,下为岩石层,露出地面的部分厚20米。石窟群就开凿在岩石层上。

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流域的地平面逐渐抬高,所以形成了石窟在地下、周围皆黄土的奇观。

抬眼望去,石窟寺后面群山起伏……不禁想到,这里必是一片风水宝地吧,不然古人怎么就从群山中发现了这一处巨石,并开始了佛像的雕刻呢?

同时,也佩服古人的恒心、匠心,将这么恢弘又细腻的工程雕刻于岩石之上。能够想象,那时的人,能够静下心、沉下气,专注地投入于一件事,而我们今人,很难做到了。

石窟寺是北魏皇帝、皇后举办礼佛的场所,唐太宗李世民及北宋皇室也曾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造像、碑刻等物。

当天,有130多名来自周口师范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在此写生,一名带队老师说,地下还发现有一窟,为了更好地保护遗迹、避免风化,尚未挖掘。

石窟寺的佛像,损毁严重,让人不胜心痛。

历史上,佛教遭遇过四次灭佛事件。想必石窟寺也不能幸免。

石窟寺的5个窟少了相应的文字介绍,也是一个遗憾。

幸有游客请了导游,我们得以倾听一二,了解些许知识。

大概是在第三窟,其顶雕刻着巨大的莲花,据导游讲,人民大会堂天花板的莲花设计灵感即来自于此,同时林徽因也曾到访过这里。

敦煌莫高窟的藻井图案之一

我查阅相关文章,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棚设计灵感,来自敦煌莫高窟(第31窟)的藻井图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年轻女教师常沙娜构思了一个带有唐代敦煌风格,呈中心放射状的莲花瓣纹样的创意稿,而这个莲花则是依据龙门石窟高浮雕莲花洞而成。

龙门石窟莲花洞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而石窟寺始也建于北魏年间,相同的风格,一脉相承,说“人民大会堂天花板的灵感来自于石窟寺”也算说得过去。

在大多数人心中,你总要跟一些高大上的东西攀附上,才能更加凸显出地位或价值。这就叫借势吧!

但其实,石窟寺就是一个卓越的存在,遗世而独立。 

再说说那些在此临摹的周口师范学院的学生们。他们的领队老师说,他们将追寻中原文化南移的脉络,一路画下去,画到南京、杭州。

这是一个颇有创意和意义的思路,也带给我一些启发。

为何选择在这里临摹?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樊锦诗先生的一段话,是最好的说明。

在她的自传中,她说,临摹,其实是去除我执和妄念的修行。临摹到了最神妙处,就仿佛和几百年前的工匠对话。不仅要模仿外在的画面,并且好像进入到了画工当时的心境、用笔的习惯、处理的妙意,甚至可以感觉到他呼吸的声音和心跳的节奏。所谓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一番领悟吧。   

石窟寺不大,不到一个小时就观赏完了。只是,每次来到这样的地方,我总是不想归去,心中流连。

在这样的地方,身心完全投入,不思任何琐事,精神得到片刻安宁,心灵获得全然放空。只是在想,古人怎么就完成了这么巨大、繁琐的工程,这需要经年累月的雕琢。

已到晌午时分,百度哪里有美食。找到了回郭镇的一家小吃,品味之后,心满意足。

在回郑的路上,路过五云山小镇,也上去看了看。距前次到访这里,已经过了很多年。

车停在一片郊野,我的目光便被山间的小树、野草所吸引,一点点查看其中是否隐藏有春野菜。真的有,不是很壮实的白蒿,散落在地面上,需要仔细辨认才能看得出。

不一会儿,掐了一把,心中欣喜。正是“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