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轮驱动的长期主义下,探寻大麦的“极致”发展|对话大麦总裁何弭
四月底,大麦宣布组织架构调整,何弭出任大麦总裁,全面接手大麦业务。
2011年,何弭进入阿里,距今已经十二年时间。十二年里,何弭历经多次调岗,且频频涉足新领域,在互联网与文娱行业加速融合的大浪潮中,他先后加入淘宝电影、阿里影业,与阿里大文娱一路同行,从阿里“老将”到“战将”,不断适应变化,将过往经历与沉淀都化为了“内功”。
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我们在何弭身上看到了“老将”的理性与从容,也看到了他将为大麦带来的新可能,即在“内容+科技”双轮驱动的长期战略下,持续探寻票务、平台、内容三大核心业务的专精与极致。
回顾过去这12年,何弭始终处于一种不断经历锻造、拥抱变化的状态。
2014年,他从支付宝被调入淘宝电影,彼时电影行业正处于关键变革期,当年国庆档《心花路放》以9.9元的超低票价创下辉煌战绩,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宣发大战中,阿里影业高层敏锐捕捉到了风口:互联网与电影行业融合的时机到来了。
随后,2015年春节何弭便开始带队摸索互联网与电影宣发结合的可能性,一个处于业内空白区的新业务,实践难度可想而知,用何弭的话来说,系统、团队、人、业务、客户都是从零开始。一开始,他这个西南区域发行负责人只是“光杆司令”,后面才一步步建立团队,边学边干。
何弭
“那时候我们整个系统还是要人工来跟人影院对接,前后差一分钟出票就是问题,在那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开始加快影院系统的建设,加强地网建设,加强客情关系。”
个中艰辛,很难三言两语道尽,但后续的故事走向业内都知晓:这场风口之上的“快仗”打得非常漂亮,2016年5月时,成立不到两年的淘票票已经覆盖国内5000多家影院,市占飞速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凤凰云智也应运而生。“当年淘宝电影做很多影院接入很困难,影院自身管理的票务平台,很多软件都非常老旧,于是我们萌生了自己改造底层软件的想法。”之后,阿里影业完成对粤科的收购,凤凰云智落地。
2016年,何弭先后接手了阿里影业的宣发、凤凰云智和商务地网等业务,并陆续推进了以凤凰云智、淘票票及大麦为基石的基础数字科技业务布局。如今,集数据监测、分区定价、动态调价等功能于一体的凤凰云智,对影院而言已经不是“第三方平台”,而是“自己人”。
可以说,何弭是与阿里大文娱一道成长起来的,淘票票票务的发展、阿里影业互联网宣发体系的搭建、电影行业基础设施诞生的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对于这次升任大麦总裁,何弭坦言是信心和压力兼具,信心源于被认可,也源于过去多年均不辱使命。
在文娱行业摸索多年,熟悉票务业务,在科技板块和内容板块上皆积淀颇深,回顾何弭的履历,便能明白他接手大麦实属“水到渠成”。
两年相交,从“新人”变身大麦“老友”
2020年,阿里大文娱旗下电影与演出团队融合,何弭出任大麦副总裁,分管科技板块和经营管理中台。因接触大麦业务至今不过两年多的时间,何弭谦虚地将自己定义为“新人”,但事实上,作为一位阿里“老兵”,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何弭参与了诸多大麦的重要决策。
大麦旗下演出行业数智化经营管理平台麦座推出后,迅速凭借免费模式获得了大量市场份额,但这也让它在疫情时期遭受了极大压力,何弭坦言,内部曾一度探讨过该业务何去何从的问题,因为麦座对大麦、对行业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最终经管理层决策,麦座走向TO B化的商业模式,摆脱了靠补贴生存的状态。
2020年,ChinaJoy上首次采用实名制观展,这是大麦人脸识别实名制解决方案首次应用于超大型商业展会现场,也正是何弭带队负责的数字化服务新基建项目。
“人、证、票、码”四合一无纸化的实名制解决方案落地,对演出行业而言称得上里程碑式的存在,目前为止,这是防范黄牛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跳出演出行业,无纸化在环保层面同样意义匪浅,截至2021年6月,大麦推出无纸票2300万张,实现碳减排约1400吨,推动绿色消费占比增至64%。
两年多时间并不长,但足够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将”充分熟悉自己的“新朋友”,熟悉大麦的过往与当下的基因脉络。
已经有二十多年发展史的大麦,一直是演出行业的“头号玩家”,今年2月至3月,大麦平台票房规模和购票人次显示大幅提升,同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27%和87%,DAU更是创下近五年新高。作为用户首选的演出购票平台,大麦市场地位持续巩固。
被问及大麦如何保持持续的领先地位时,何弭的回答很质朴:“这么多年大麦一直在没有懈怠地狂奔。”这一答案乍一听略显宽泛,但很快何弭便给出了更详尽的解释,也展现了他对大麦三大核心业务的深入思考与独到见解。
在何弭看来,票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用户消费习惯的培养与心智的养成。如今,买演出票上大麦已成为大众共识,无论是演唱会、音乐节、话剧、音乐剧,还是livehouse、展览、儿童亲子、脱口秀、体育赛事,大麦均实现了品类覆盖,“对用户来讲,能否很顺利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非常重要,如果你的货源齐全,用户心智就会被强化。”
平台业务上,向“观演决策平台“转型,在何弭看来是大麦的关键一步棋。
票务平台与观演决策平台有本质性区别,前者主打功能性,后者更强调行业价值,如今,大麦的演出榜单、演出日历、演出攻略等已成为种草利器,而「评论、评分、想看」系统则成为了观众观演决策的重要参考,从行业来看,这套系统提供的观众反馈与观众心声,也成为了内容制作者与投资方的风向标。
与此同时,大麦内容业务的发展,也被大家一路见证。2021年,当然有戏与虾米音乐娱乐两大内容厂牌相继成立,在内容赛道,大麦入局虽晚但特色鲜明,交出的作品与项目也均有口皆碑,当然有戏合制的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位列2022演出市场票房收入TOP20榜单中,而虾米音乐娱乐主办的阿那亚虾米音乐节,开创了独特的地标度假音乐节流派。
业务扩张与精品内容带来了新的战略价值,何弭透露,如今大麦的收入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内容收入的占比正在逐渐扩大。
回头来看,在时代的数字化浪潮中,在阿里大文娱体系下,大麦的基因不断迭代,转型观演决策平台、发力新基建等皆有收获,大麦在被改变,也改变着行业,就如何弭所言:“这么多年大麦每年有一点点小进步,都在推着这个行业往前跑。”
大麦宣布组织架构调整后,行业内最关注的,还是何弭上任后大麦将走向何方,这次对话中,何弭也给出了答案,即“内容+科技”并重,双轮驱动的战略保持不变,但在这一长期主义下,短期和长线,大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当下的要务还是稳,这是大麦最近半年的主基调。”稳,是从演出市场的客观现状出发。
疫情结束后,演出市场强势复苏,五一节假日期间,大麦已开售的项目数超1500个,同比去年增长2.5倍,覆盖了全国130多个城市和700多个场馆,初步估计将有超150万观众走进现场,何弭笑言:“闸机都不够用了,工厂加班加点给我们生产了一大批。”
作为演出行业的基础设施之一,大麦短期求稳,是为了向行业的复苏期提供坚定支撑与强援。长线来看,大麦的侧重点则是在演出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如何持续当好领头羊,要回答这一问题,还是得回到大麦的三大核心业务上。
票务、平台、内容三大业务构成了完整的生态链路,票务与平台业务早已迈入成熟期,内容业务虽是初涉,但信心十足,也仍需时间成长。何弭表示,之后大麦会加大内容投资力度,与此同时,票务与平台业务也会持续精进,而非“维稳”。
何弭崇尚与欣赏的是在分工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分工这一思维模式,代入到大麦的业务逻辑中,便是三大业务追求1+1>2生态共赢的同时,也要在各自的赛道做到极致。
如何通往极致之境,何弭心中已有初步构想。票务业务上,大麦的系统能力、客服服务、现场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都将进一步高质量稳健发展;平台业务上,未来大麦将进一步增加种草场景并优化推荐机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精准的内容推荐与分发,满足观众的多元化观演需求,提高内容匹配度,也让更多小众的演出能有机会被看到。
而新生不久,正在茁壮成长的内容业务,未来要达到的战略高度,则是高质量自制、不断创新,真正成长为“双轮”战略的支点之一。
在内容IP打造上,未来大麦将持续探索与阿里大文娱IP的跨领域联动。“我们会将一个IP做提前的设计和规划,以赛事、晚会、电影、演出等不同的内容类型与观众见面。”
在《我在时间尽头等你》音乐剧和电影双线开发,《这!就是街舞》年终总决赛直播录制演出化等成功尝试后,跨领域联动IP如今已然成为大麦的特色内容标识。何弭透露,今年大麦会进一步升级内容板块,“比较专业的制作人非常稀缺,一方面我们会尽快设定业务扩容目标,另一方面团队要与人才配套,保证相应的人才要进得来。”
在坚持“内容+科技“双轮驱动的长期战略下,第一阶段做好演出市场复苏的强援,第二阶段从三大业务的上限探索中持续强化大麦的优势与生态价值,这份规划一如何弭在采访中展现出来的特质:踏实稳重,又处处透露着进击与开拓之意。
一个在追求极致中不断超越自我的大麦,或许将很快焕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