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多厚重,豫东人就多厚道——张广智读书会有感

豫记

2023-03-30 18:37

清幽的梨花院落,娴静的下午时光。在曼妙的音乐声中,随着朗读者深沉的嗓音,我们走进了一个长者的家乡情怀,在十余篇散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位赤子的故土山河。

3月26日下午4点,林下清风水木清华的宁陵梨花小镇一隅,“豫东,豫东”黄河会客厅张广智读书会一如云烟漫漫细思悠悠,时渐生出了绵长意境。

此前,豫记连载河南省原副省长、省政协原副主席张广智的非虚构散文集《豫东,豫东》引发强烈反响,我们在宁陵梨花节期间策划了这场别具格调的文化雅集。

撰文 | 何晖 何思涵

01/

豫东人,

种出了一地的好风景

院外,碧空如洗、花木葳蕤、日煦风轻。院内,芝兰玉树、落纸云烟、时和岁丰。梨花树下,品读乡土,一场读书会,让我们的精神充满故乡的花香。

这场读书会由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指导,河南黄河文化传播研究院、豫记、中共宁陵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嵩山书局、黄河文创网、万合文脉、格物致知文化传媒协办。

来自河南文艺界的50余嘉宾、热心读者,和宁陵县委书记蔡勇、县长栗团结、县委办公室主任韩建东、县委宣传部部长王东霞、县政协副主席崔旧增等当地领导一起,在梨园景区梨花树下品味乡土,感受《豫东 豫东》一书作者张广智对豫东大地的深厚感情、情怀胸襟和美好期望。

宁陵县委书记蔡勇在开场前的致辞中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读书使人收获知识与快乐,“好书蕴藏着思想的精华”。

此次读书活动在宁陵举办必将为宁陵带来一场书香盛会,享受读书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思考。大家将会在轻美的音乐中接受一轮心灵洗礼,感受文学的魅力,学习知识,触碰心灵,升华自我、交流情感,远离喧嚣回归自然,共赏美景,共品美文。

宁陵县委书记蔡勇

清幽的梨花院落,娴静的下午时光。在“豫东美”的音乐声中,担任读书人的朗诵家刘阳手捧《豫东 豫东》缓步入场,随着他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地深沉朗诵,现场观众开始体会作者的文化情怀是那样的深厚绵长隽永,家乡情结是那样的至深至诚至浓。

朗诵家刘阳

一句“豫东人,种出了一地的好风景……”听得人热血澎湃,热泪盈眶,这是触碰心灵的共情!

刘阳读罢,著名文艺评论家、国家一级导演黄海碧也捧着装帧简洁素净的《豫东 豫东》入场,他是这场读书会的学术主持,当日的读书会采用“品读”方式精讲《豫东 豫东》,像极了古时文人雅集“月旦评”。

著名文艺评论家、国家一级导演黄海碧

黄海碧说,“朗诵艺术家刘阳朗读的,是豫记上阅读量达一千多万的‘豫东,豫东’,就是我手里这本张广智先生的随笔集里的开篇之作。

《豫东 豫东》收录了他100多篇充满风土人情和人生感悟的文章。这是他看在眼里的、留在记忆里的、深深刻在心里的,和浸泡在他感情里的一幅幅带有露珠芬芳、泥土气息的豫东风情画。”

宁陵县县长栗团结 前排右一

黄海碧接着评述,出生于豫东乡村的张广智,高中毕业后,当过生产队长、当过工人、也上过大学。后来又进了机关,当上了领导;在领导岗位上,从大学校长到市领导,又从市领导到省级领导。

他一边肩负使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一边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哲思,抒发情怀……就这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地出版了一本又一本著作。

豫记总编辑杨桐

蔡勇明媚致辞很温馨,刘阳诗意开场很清雅,黄海碧精致剖析很深刻。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接下来朗读的篇目《编席》,记录着张广智8岁习得一门手艺独自挑起养家糊口的大担当,小小少年顽强奋斗的志气鲜活生动,困难年代挥之不去的乡愁也沉积沉重。

编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就是用芦苇秸秆或高粱编织席子。看似简单,编织过程却是繁复漫长,一张苇席要经过选苇、破苇秆、浸水、石磙碾苇子篾、编织、封边等多个步骤,小广智8岁学编席一编就是8年。

一草一席,编织的是手艺,记录的是民俗,传承的是文化,他在用他的方式致敬那个年代豫东人的不屈不挠。

“我手快,一天能编一陇,放学书包一扔,就趴在地上编席,编席真苦啊,可不编就是半拉子工程……”

“凝神”的《编席》折射出的沉重喘息,却让人听出了一种被重新“点燃”和“唤醒”——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一直都没有停。

赤子之心,纯一不杂,张广智将穷困潦倒写得生动而葱茏,不见珠零锦粲,唯闻春华秋实。

02/

“走正道,做正事,不能对不起先人……”

“今天清明节,一早接到小妹的电话,说父亲打电话说,家里下小雨,让我们都不要回去了。妹问回不回,我说,回。”

这是读书会赏析的第3篇文章《清明》的开头。

黄海碧老师在点评时说了这么一席话,张广智的《清明》是属于他自己的清明,是他那个家族的清明,他没有以我们习惯了的身为高官体察民情的那种居高临下俯瞰“清明”,文中的他分明就是“一个布衣百姓的后人子孙”。

清明节是中国人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因为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也就成了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每年这个时候,人们都会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天,“路上行人欲断魂”地去上坟、扫墓、祭祖。

这种节气与人文风俗融汇在一起,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记忆,讲究的是顺应天适宜地,追求的是遵循天地人和。

黄海碧说,张广智的文字里,没有一句面对镜头的大词儿,都是屋檐下、坟茔旁与家族亲人絮语般的喃喃自语……

就这篇《清明》的谋篇布局看,从小妹的电话,到雨中驶过兰考,再到离开墓地返回,最后落笔在《清明道中》那首五言诗句,既言简意赅又情浓意切地表达了他对先祖朴素的缅怀和敬仰。

这隽永的寓意,远远超越了这篇千字文。读完《清明》,你会觉得,人生真是一本厚重的大书。

“日子过好了,不能忘先人”“走正道,做正事,不能对不起先人……”张广智书中的这两句话不仅仅是点睛之笔,更是他和无数豫东人当下最普遍的价值观体现。

03/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接下来品读的《读书》一文,可以看到张广智的嗜书如命,只要上面有字,他就喜欢。不管是缺角少页的连环画,还是五花八门的野史方志。

“那都是宝贝啊……”家里穷没钱买书,他就借。白天读晚上读,虽没有头悬梁锥刺股,但一盏煤油灯他确确实实和奶奶共用了很多年。

他自谦笨拙,“这拙,非勤能补……回首过往,忙忙碌碌,人间好事,还是读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广智还为这四句话写了一篇《读横渠四句有感》。

原话出自北宋大儒张载,张载的祖籍就在豫东的开封,后来举家迁往陕西郿县的横渠镇,因著有《横渠文集》被尊称横渠先生。

河南籍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它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黄海碧评道,横渠四句是古今读书人为官为人、为史为今的价值准测,被历代有大格局和大情怀的名家奉为座右铭。

读张广智传文承史的“有感”,一个退而不休的为官者,一个勤于思考的学问家,一个壮心不已的奋斗者形象立体饱满,收尾时那几笔凸显他格局和情怀的金句“进则为循吏,退则为乡贤。未必能之,心向往之!”让人肃然起敬。

“横渠四句”集中体现了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儒士胸襟何其坦荡,志气何其宏大。

2003年12月1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演讲时就曾引用过横渠四句,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中华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冯友兰认为,一个人能这样做就达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君子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读书会举办地宁陵的古今君子。

宁陵饱满敦厚,有君子之风,从古到今,名人辈出。中华乐舞始祖葛天氏、战国贵公子信陵君、汉代经学家田王孙、三国名将典韦、唐代散文家刘宪、宋代经学家程迥、明代思想家吕坤、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斯忠、全国林业劳模潘从正、中国低度白酒创始人郭宗武……

宁陵因何生君子?据考证:宁陵属北纬30度附近轴心文明古文化圈,人杰地灵。

战国时期,有门客3000人的信陵君封地就在宁陵。历史名人典韦是宁陵县己吾城人,东汉年间,他任魏军都尉,三救曹操于危难。建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97年,典韦护曹操激战阵亡,曹操亲临墓前吊祭。

圣贤孔子第33代嫡孙孔德伦在唐代初年因避鲁乱,由皇帝下诏书,全家迁居宁陵北褚堌村,也就是今天的孔集,他四世子孙均葬于孔集。唐代诗文大家李白、杜牧等到宁陵宦游时更是留有很多吟唱墨宝。

北宋大才子范仲淹“家计宁陵”,足迹遍及宁陵大地。他原本是江苏苏州人,两岁时没了父亲,后来独自在应天书院寒窗苦读。公元1016年中举为官后,职田分在了宁陵。

宁陵是范仲淹母亲的初葬地,也是他同母异父朱氏兄弟的定居地,更是他本人的教育讲学地、子女养育的成长地,宁陵至今仍然保留着范仲淹的职田井。

再就是明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吕坤,他是土生土长的宁陵县人。万历二年也就是公元1574年,吕坤举进士,历任知县、户部主事、郎中参政、按察使、右布政使、都御史、巡抚、刑部左侍郎等职,他任职期间不畏权贵,执法如山,时称万历“天下三大贤”之一。

到了近现代,宁陵大地又诞生了大秀才李心梅、革命者贾兼善等一系列名人。

宁陵县小贾楼村人贾兼善1940年7月,奉豫皖苏区委指示,到宁商柘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并组建了中共宁陵县委,先后任宁陵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和宁商柘中心县委书记等职。

1941年春,因叛徒告密被捕。牺牲时才24岁,他是中共商丘党史上牺牲时最年轻的县委书记。

解放战争岁月,邓小平三到宁陵。解放后,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四访宁陵和“老坚决”潘从正结下平民厚谊。

艺术家高元钧四次赴朝慰问演出,1958年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被誉为“民族艺术的一面旗帜”。宁陵县柳河集人李斯忠是豫剧著名“黑头”演员,表演艺术家。

人称“老坚决”的潘从正是全国林业劳动模范,1979年,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书写的就是他植树造林的事迹。潘从正去世后,穆青亲笔为其撰写碑文。

舍己救人好青年王利申、张环礼因搭救落水人而壮烈牺牲,他们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见义勇为青年英雄”。

04/

华夏圣贤文化源起商丘,绝不是偶然

宁陵因何多君子?

有人专门研究发现:华夏圣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商丘。说,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500多年间,周室衰微礼崩乐坏,各诸侯国连年争战,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一些知识精英为了改变这局面,提出了不少学说和主张。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当时的宋国就是今天的商丘及其周边地区接连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和庄子四位圣人。他们创建了儒家、墨家和道家三大学派,诞生了《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论语》《道德经》《南华经》和《墨经》等十部重要经典,这些经典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形象如此高大、智慧如此超群、学识如此渊博、影响如此深远的四位圣人,他们的思想主张引领中国意识形态长达2000多年,至今仍在不少领域产生着深刻影响。

与这些学派同时还出现了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兵家知名人物魏无忌,他们都是宁陵人。

宁陵有多厚,上下五千年;宁陵有多重,古今千万卷。

千百年来,豫东地面抬高了10多米,大地沧桑巨变,众多河流沼泽全部消失了踪迹。但让人震撼的是,宁陵民风和文化特色,一以贯之,千年不易,这是伟大的文化奇迹。

此后500年,司马迁赞美豫东民风,他没有归因于自然因素,而归因于这里是古代先王频繁活动的地方:“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游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亳。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

常言道:“五百年当有圣人出”,商丘及其周边地区自汉代以来,直至清朝康熙年间,志书所记载的贤达约略统计就有336人。

距今三四百年前,有一位名叫陆陇其的学者,在他的一首诗中有这样的诗句:“闻说古商丘,自昔圣贤场,人才常济济,史册多芬芳。”

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彦莉 左一

宁陵县高级顾问卫志强

读书会临近尾声时,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彦莉、宁陵县高级顾问卫志强、黄河文创网创始人刘非分别登台,针对《豫东,豫东》发表了各自的精彩评述,近期豫记网络平台将对这场读书会的现场视频集锦精编推出,敬请期待。

05/

文化短评:愿宁陵的梨花一曲为河南文化奏响高歌

梨花树下的《豫东豫东》读书会,不仅以这场精致的雅集为宁陵梨花节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开启了中原地区互联网平台倾心助力县域发展的新征程。

策划组织本次活动的“豫记”新媒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一个集策划、生产与分发为一体的公共互联网平台,近年来连续参与了包括“这就是河南”在内的河南省域及郑州市域一系列重大宣传活动,并在即将举行的“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作为本土重要互联网平台承担了大典宣传任务。

本次读书会,是“豫记”互联网平台与黄河科技学院旗下河南黄河文化传播研究院共同打造的“走遍故土,读懂山河”的开篇之作,接下来,他们会持续深耕河南、埋头乡土,用一系列极具内涵的文化产品包为中原县域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原自古广袤丰饶,到处有看不完的美景、讲不完的故事、品不够的滋味。愿我们的读书会在宁陵这梨花一曲,能承葛天氏之名,为河南文化继续高歌猛奏!

很多读者在后台私信的张广智先生《豫东 豫东》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