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考古在河南(四)

富海说郑

2023-02-01 09:23

石申,河南开封人,自战国时期即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

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开始观测天象,并用以定位、定时间定季节了。2500年前的石申是杰出的代表。

石申是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家、占星学家,开封人。以石申命名的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的中国人之一。

石申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天文》八卷与甘德(中国人)《星占》合称《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其出没的规律,测定了121颗恒星的方位,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引用。他经过长期观测、详细考核,测出恒星138座,共810颗。

石申原著《天文》八卷,早佚。后人拾遗补阙,把它与甘德的《星占》八卷,合称《甘石星经》,又名《星经》,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间刑印的《道藏》一书,题名为《通占大象历呈经》。今存的《甘石星经》为二卷,其中虽有一些后人增添润色之辞,仍不失原书面貌,是一部对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文献。

以石申命名的月球环形山,位于月球背面的西北偶,离北极不远。月西坐标为东105度,北76度。面积350平方公里。

战国时期,周王室式微,秦、楚、齐、燕、赵、魏、韩七雄强势天下,于是苏秦、张仪等说客受青睐,韩国惧怕秦国,派郑国以修渠名义讨好,实则意在毫尽秦国力,但事与愿违,秦用郑国大兴

石申有著作,《天文》八卷与甘德合作的《星占》八卷,合称《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其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测定了121颗恒星方位,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所用。经石申长期观测、详细考核,测出恒星138座,共810颗。

东汉的张衡(公元78—139年)。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天文学方面的著作有《灵宪》《浑仪图注》。张衡为中国天文学乃至世界天文学作出了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唐代的一行(公元673年—公元727年)。河南省濮阳人。一行本名张遂,唐朝僧人,他出家在会善寺;会善寺因僧一行在佛教史与天文史上的崇高地位,使古刹名僧在历史的长河中同光共辉。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会善寺,2010年与“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八项十一处之一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应当感谢一代建筑巨匠梁思成的学生、助教郭黛姮,她是清华大学教授、国家一级设计师、博士生导师,申遗期间,她派90多位研究生、博士生到嵩山测八项十一处古建筑,有史以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她主持撰写的申遗文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次通过。

2023.1.28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