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会员层层加码,“套娃式”收费为何屡禁不止?
文|商业数据派 小氿
“现在只要想看电视,就得先付费,不然什么都看不了。”
最近,有不少消费者表示,电视越来越没有底线了,不仅开机要先看90秒的开机广告,还有弹窗广告,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是需要另外付费购买会员。
家住浙江的李蕾对此更是深有同感,“年前刚花5000元左右买了电视,先花了1000块左右装宽带、装有线电视,结果想要看电影,得充腾讯的VIP,想看综艺,得充爱奇艺的VIP,家里的小孩想看动画片,还要充值动漫VIP,整个操作就很恶心。”
而各大视频网站不仅对会员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还会用低价策略吸引用户购买连续包月会员。但低价也就意味着会员的观看权限低,手机端能看的内容,电视端无法观看,且不支持投屏;而如果用户还想观看体育赛事、动漫等节目,则需要再次付费,进一步提升会员等级。
商业数据派算了笔帐,如果想要畅通无阻在电视上观看所有节目,至少需要购买爱奇艺星钻VIP(428/年)、芒果TV全屏会员(348/年)、腾讯视频的超级影视SVIP(348/年)、酷喵VIP会员(488/年)、全年最少花费1612元,其中还不包括有线电视费、宽带费以及部分应版权方要求的付费电影等等。
所以对消费者来说,明明已经是视频网站的会员,却为何只是因为播放终端的改变就要附加另一笔费用?这样的收费逻辑是如何形成的,又涉及哪些参与方?
01 薅消费者羊毛,谁都想分一杯羹
“开通了小米电视会员后,只能观看部分影视剧,但要看其他剧和电影,还需再另外买会员。”对此,张强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他花了近300元的价格,却无法观看自己喜欢的内容。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即便购买了视频网站的普通会员,手机端与电视端依旧无法通用,只能花更多的钱,购买更高级别的会员。
事实上,小米电视的会员体系较为简单,只有单会员产品,主要涵盖奇异果TV(爱奇艺)内容,如果用户想要观看其他平台的会员,则需要另外下载安装视频应用,同时购买该平台会员。
但让张强不解的是,当小米会员过期后,他不仅无法观看奇异果TV,就连此前购买的优酷、腾讯会员也无法使用。“客服给出的回答是,必须开通小米会员,其他会员才能使用,这种捆绑销售就很没有道理。”
类似小米电视这种“套娃式”的收费模式,在各大电视品牌中屡见不鲜,即便是稳坐电视头把交椅的海信也未能免俗。海信电视的会员体系分为单会员和组合会员两种,单会员则包含奇异果TV、芒果TV、华数、4K花园等平台,组合会员则是将上述单会员权益,统一纳入海信的内容平台聚好看影视VIP中,用户可以直接登录海信的账号进行购买及观看。但对于未曾打通极光TV(腾讯)、酷喵(优酷)等视频平台,用户仍需要单独下载及购买相应会员才能观看。
但新的问题如期而至。“在手机端分别购买了体育会员、动漫会员,如果不是较高级别的会员,也没有办法在电视端观看。”李蕾解释,现在如果只是爱奇艺的黄金VIP,可能连高清视频都看不了,更不要说多终端播放了,而在几年前,黄金VIP可以享受到最顶级的权益。
据了解,目前爱奇艺的会员体系分为黄金VIP(258/年)、白金VIP(308/年)、星钻VIP(448/年),后两者皆可在电视端播放。不同的是星钻VIP还支持VR、车载及智能家居等终端共享,以及涵盖体育、动漫、奇异果等会员权益。
但VR等智能设备尚不成熟,即便是在市场渗透率最高的美国,VR家庭的渗透率只有13%,再加上疫情因素,2022年三季度,全球VR头显出货量仅为138万台,还较去年同比下滑42%。
因此有不少消费者吐槽,视频平台们的多终端播放,并不能带给用户多少切实的权益,只是徒增价格。
腾讯视频则将其会员体系分为视频会员及体育会员,而两者均需购买最高等级的VIP,才能在电视端进行观看,也就是说如果想在电视端看体育类节目,则要购买超级影视SVIP及体育超级VIP。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电视品牌销售了终端产品,同时与视频平台联手,打造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平台;而视频平台则借由电视的渠道,售卖出更多的会员产品,只有用户面临着“套娃式”的消费体验,在一个又一个的VIP中无奈又愤怒。
02 创新能力低,电视正在离开客厅
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混乱的收费逻辑已经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信心,而最近一些年来,随着内容观看方式逐渐向手机、ipad等移动端设备转移,以及家庭投影仪等新产品的出现,电视的存在感也逐渐在从家庭的使用场景中消失。
根据洛图科技公布的数据,2016~2021年,国内智能投影市场销量已经从75万台增长至491万台,结合2022年已经公布的前11个月的数据,2022年市场总体出货量将会突破600万台,上涨幅度将达到30%以上。
随着用户消费习惯的转移,电视的存在越发变得鸡肋。一台75寸左右的智能电视,需要动辄上万元的价钱,而一台100寸左右幕布+投影仪的组合只有几千元,在暗光场景下,仍旧有着较为良好的视听效果。
更何况,电视的创新能力也远低于预期。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液晶电视最大的革新,就是尺寸越做越薄,以及分辨率从1080p提升至4K,除此之外,并无更多的技术迭代。而在5000元左右的主流价位段,电视也难有更多技术突破。
一方面LED液晶的技术升级见顶,另一方面则是OLED和Mini-LED难以降价,再加上每户的电视保有量趋于饱和,没有任何吸引力的电视无法调动消费者的换机需求,随之而来的只能是销量的减少。
作为电视行业龙头之一,海信视像2022年前上半年智慧显示终端业务营收为158.4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70.02亿元有所下降。而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统计,2022年下半年,电视机整体出货量为1.09亿台,同比下降2.7%,2022全年出货量为2.02亿台,同比下降3.9%,创近十年出货量新低。
所以不管是会员体系、内容生态或者出货量等因素,都让电视这个家庭场景变得越发尴尬。
再加上,科技巨头也纷纷跨界布局投影仪市场,整个行业都在朝着快速迭代,不断提高分辨率等关键指标的技术能力,朝着更方面、更智能的方向发展。而在这股创新力量的裹挟下,电视若还是视若无睹,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