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资治通鉴》中的和谐之道 二、大唐贞观
二、大唐贞观,德服天下
1.唐临纵囚,官民互信
武德九年(即626年,“贞观之治”的前一年)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唐临出为万泉丞,县有系囚十许人,会春雨,临纵之,使归耕种,皆如期而返。(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册《唐纪七》总第683页)
这段史料记载,简洁明了的几句话,把一个爱民如子的万泉县副县长兼公安局长唐临实施“德政”的故事描绘得淋漓尽致,促使我不止一次为之感慨和动容。这是本人自研习中外历史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不合乎历史常规的记载,不能不说这是刑狱史上的一朵奇葩。我们不妨将这段仅有37字的史料记录进行剧情推演——626年春,万泉县大旱,军曹小吏唐临蒙朝廷恩典出任万泉县副县长兼公安局长,一场春雨也接踵而至,给老百姓带来了春耕的希望。唐临走进县监狱,牢里关押着十来个囚犯,查看卷宗,无非是因年轻气盛打架斗殴、闹邻里纠纷被抓来的。眼瞅着雨后春耕忙,身为壮劳力的他们无不牵挂家中父母妻儿。唐临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请示县令,县令说这事儿你自己做主,唐临遂决定释放犯人们回家耕种,种完庄稼再回来,他们可都是家中的顶梁柱啊!看守们满脸的吃惊和不乐意,个个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那怎么行,您这一放,岂不是‘肉包子打狗’,再去抓可就费劲喽!”这时,只见罪犯们在牢房里“扑通扑通”跪倒一大片,磕头如捣蒜:“青天大老爷啊!就冲您的爱民之心,我们种完地一定会回来的!”眼看唐临要下令打开牢门,书童在身边跪下失声痛哭道:“老爷三思啊!就算不为狱卒们考虑,您总得掂量自己的大好前程吧?”只见唐临脸一沉,双袖一抖两手一抬,轻轻摘下乌纱帽,稳稳地托举在胸前,正色道:“为了不误农时,开锁放人!我唐临以这顶乌纱帽作担保,约定在某日正午,我在大牢门口等大家如期返回!”罪犯们感激涕零,拜谢回家。春耕的几天里,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无不称颂唐青天的恩德,社会秩序为之井然。到了规定的日期,所有的囚犯一个不少全在正午之前回到了监狱。
再来说说“唐临纵囚”故事之后的故事——半年之后(626年八月初九),李世民登基称帝,大赦天下,这十来个囚犯全部被赦免,官民和谐,其乐融融。另据《新唐书·唐临传》记载,后来唐临因功升任黄门侍郎。唐高宗时期,再升大理寺卿,提点刑狱,凡经唐临判决的死囚,行刑前无一人喊冤。
唐临纵囚这件事,恰似一个美妙的音符,“铮”地一声混响,成为“贞观之治”这部和谐乐章演奏前的试音。大唐王朝也正是因为重用了一大批“唐临”,才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