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正讲|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正讲】
tuī wèi ràng guó yǒu yú táo táng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字形的演变及基本字义】
“推”,本义是: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排也。“推”用作动词,有推移、寻求、推行、审问、推让等意。
“位”,本义是:臣相们在朝庭依官阶高低肃立。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列中廷之左右谓之位。“位”,左边是个“亻”,右边是个“立”,就是人站立着。《周易正讲》里讲:得位的人才是大人,人有位才贵。“位”作名词时,有位置、职位、地位、特指君王或诸侯之位、也指对人的敬称等意;作动词时,有占据、立、站、居等意。
“让”,本义是:责备。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相责让也。“让”作动词时,有退让、谦让、推举、推辞、要求等意;也用作介词;作名词时,指古代的一种礼节仪式,举手平衡状。
“国”字甲骨文写法
“国”,本义是:武力守卫的一方疆域,即邦国。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邦也。从“国”字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国土当年是没有边际的。后来,人口多了,财物也多了,“国”开始有了疆域(國),国之疆土,寸土必守,一分一毫都不能让,就像钓鱼岛永远是中国的领土。“国”用作名词,有邦国、国都、国家、古代王侯的封地、帝王、家乡等意。
“推位让国”其实是讲“禅让制”。“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禅让”是帝王把首领的位置或帝位让给他人。“有”,本义是:手持肉食,手中有物。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有”是个多音字,读yǒu,作动词,有具有、存在、取得、等候等意;作形容词用,如有人说、有一天等;也用作副词。读yòu,通“又”。
三角纹陶瓶/新石器时代便于携带的盛水器。腹部用黑红两色绘出上下交错的三角形,造型优美,纹饰别致。
“虞”,本义是: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即驺虞。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虞”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仁兽,很像虎,身上有斑纹,尾巴很长,它会吃自己身上的腐肉。《周易·屯卦》六三爻的爻辞“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中,“虞”是指对当地的山林非常熟悉的守林员或者向导。《周易·萃卦》的大象辞“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中,“虞”是忧虑、忧患的意思。“虞”作名词时,还指古代一种祭祀名、朝代名等;作动词时,有猜度、忧虑、企望、通“娱”。此文中的“有虞”是指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所以人们称他为虞舜。
“陶”,本义是:两重的山丘。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再成丘也。“陶”作名词时,有瓦器、陶器、烧制陶器的匠人等意;作动词时,有制作瓦器、陶冶、烧灼等意;作形容词,有快乐之意。
“唐”,本义是:大话。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大言也。“陶唐”是指尧帝,尧是帝喾之子,被封于陶,号陶唐氏,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按时间顺序,应该是“陶唐”在前,“有虞”在后,为了和上一句“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行文押韵,才写成“有虞陶唐”的。“唐”作形容词时,有大话、广大、徒然等意;作名词时,指朝代名、传说中的古帝尧政权的称号、古代庙堂前或宗庙内的大路等。
公元前2000多年,尧出生在唐地伊祁山,随其母在庆都山一带度过幼年生活。15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20岁时,成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尧在位时,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和睦相处,平时为人低调简朴,住茅屋,吃粗粮,穿布衣,故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尧年老时,经过慎重考虑与仔细考查,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还把王位与王权禅让给了舜。舜宽厚待人,孝顺父母,慈爱兄弟,为政仁和。古代二十四孝故事里挂头牌的就是舜。舜孝顺到了极致!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是瞎子,后来他父亲给他娶了个后妈,后妈生了个儿子叫“象”,父亲很狂躁,对他很不好,后妈对他恨之入骨,后妈生的儿子为了争夺家产,更是处处害他。有一次家里苫草房,见他上了草房,他们就点火把房子给烧了,其实是想烧死舜,结果舜用斗笠当降落伞跳了下来,没死。还有一次,继母让他挖井,等井足够深的时候,趁他在井里不备,就往井里填土想活埋他。由于舜有先见之明,事先早挖好了通道,又是大难不死。但舜不记仇,他们害他,他就躲,事过去了,仍然一如既往地仁心不改、孝顺父母、爱护弟弟。因为舜所表现出的大度、仁爱和用心做事,感召了周围的人,最终感召了天下。
舜不仅继承了尧的质朴作风,还选贤任能,举用学识渊博、诚信公正的苍舒、隤敳(tuíái)、梼戭(táo yǎn )、大临、尨(máng)降、庭坚、仲容、叔达,这八位德才兼备的贤士被民众誉为“八恺”;舜还启用了被尊称为“八元”的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治理民事;舜还任命大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舜年迈时把君位禅让给了大禹,自己死于巡视的路上。大禹确实不负众望,为了治水,结婚四天就离开了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舍己为民的精神一直被后世所称颂。大禹年老时,本想效仿尧和舜的推位让国之精神,打算把权位传给东部一位叫皋陶的部落首领,可皋陶先于大禹去世,大禹又把接班人定为皋陶的儿子伯益,不过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在文武百官的怂恿下,通过武力击败伯益,启继承了王位,从此禅让制结束,开始了世袭制。
“有虞陶唐”是指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大禹。“陶唐”二字,很容易联想到陶瓷和唐三彩。陶和瓷的用途是不同的。陶和瓷的区别在于吸水率。吸水率小于0.5%的为瓷,大于10%为陶,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中国陶有一万年的历史了。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1100℃之间。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最早的陶器是没有上釉的。岭南一带的交趾陶是受唐三彩启发的作品,是一种低温多彩釉,特别华丽、漂亮,每上一种颜色都要重新烧制一次。陶气孔多,密度不高,所以敲击陶的声音比较沉闷,不像敲击瓷器那么清脆。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炫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烧制瓷器的温度约为1280℃-1400℃,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而发生化学变化。景德镇最有名的就是瓷器,景德镇的瓷器品种也有很多,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故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比如釉上彩摸上去不平滑,明显感觉到突出的图案。烧制釉上彩,800℃就可以了。斗彩是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需要先用高温1300℃烧成釉下青花瓷器,然后在上面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约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这件西安出土的精美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骆驼背上载有五个人的乐舞班子。其中三人高鼻深目,胡须卷曲,明显是中亚或西亚人的形象;另外两个人是汉人,生动说明了当时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情形。
《千字文正讲》
《千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读物,也是成人进德修业的必读之书。本书原文采用由南北朝时期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的有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精思巧构,音韵谐美,通篇以儒学伦理为纲,字里行间无不蕴含天地之道与为人处事之理。本书作者精通中国古典,讲解生动形象,文字简洁,很有可读性,无疑将推动国学的传播与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