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回响的深处 ——再忆徐光春书记治豫兴豫的一些往事
10月25日,我写过一篇纪念徐光春书记的文章《中原记着您——深切缅怀徐光春书记》,文中提及光春书记履职河南、服务河南十个方面的贡献以及他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十多年过去了,时间的沉淀拂去了历史的尘埃,给予人们更多回味和深思的空间。在历史回响的深处,人们不仅记得那些纷纷扰扰、热热闹闹的“事”,更会思索事件背后那些清清爽爽、板板正正的“理”。本文拟通过记述光春书记治豫兴豫的一些往事,探寻那五年间促使河南发生深刻变化的人本因素、深层原因和逻辑力量。
一、注重抓根本抓源头,依靠解放思想推动工作
重视解放思想,是推动中原崛起的基本经验。1990年代,李长春同志主政河南时,就提出思想观念是“总开关”,强调要不断破除“一左一旧一小”(左的思潮、旧的观念、小生产意识)的干扰。这是符合河南实际的,也是最有效的领导方法。
2008年,以光春书记为班长的河南省委决定,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在全省上下掀起继续解放思想的热潮,以思想大解放促进改革大深化、开放大推进、创新大弘扬、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推动河南在新一轮思想解放和改革发展中,抓住机遇,把握主动,开创中原崛起新局面。
(2008年7月28日,徐光春在“河南在线对话”栏目开通后,就“继续解放思想,加快中原崛起”主题,与广大网友在线面对面进行交流)
2008年6月19日、6月25日、7月4日,为筹备河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光春书记围绕“解放思想与中原崛起”这一主题,先后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分别邀请河南省理论界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和省辖市市委书记、省直单位负责同志进行座谈,听取大家对新时期继续解放思想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继续解放思想与加快中原崛起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意见和建议。我参加了6月19日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
在与河南理论界专家学者座谈时,光春书记指出,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首要任务是解决好对继续解放思想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问题。对河南来说,继续解放思想既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解放思想是永恒的、普遍的、具体的,不是有些时候需要,有些时候不需要,而是永远需要;不是有些事情需要,有些事情不需要,而是所有事情都需要;不是有些地方需要,有些地方不需要,而是所有地方都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是无时不需、无事不用、无处不要,任何时候都要解放思想,任何事情都要解放思想,任何地方都要解放思想。
2008年7月,河南省委召开八届八次全会,光春书记作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为加快中原崛起而努力奋斗》的讲话,要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河南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使“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加快崛起”成为全省上下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之后,在全省开展了“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组织了宣讲活动。根据省委安排,我到一些地市做了宣讲,提出要着力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克服“小富则满、小进则安”的思想,强化居安思危的意识;克服“夜郎自大”思想,强化全球视野意识;克服“以物为本”思想,强化以人为本意识;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建议以“新解放”促进“新崛起”“新崛起”,重点研究解决几个问题:如何转变传统发展方式的思维定式,如何冲破影响科学发展的既得利益格局,如何突破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何建立跨越式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报刊发表了《解放思想与郑州跨越式发展》等文章。
光春书记十分重视总结解放思想方面的经验。他在河南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历史。河南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就在于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开路先锋。我们必须牢牢掌握解放思想这一大法宝,使我们的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二、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
光春书记对河南人民有真感情,在工作中处处为群众考虑。他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来到河南之后,我深切感受到,河南人民勤劳、勇敢,能吃苦,包容性很大、不排外。可以说,所有到过河南或在河南工作的人,都会被河南人民的品质所感染,都会热爱河南。”
光春书记对农民这个河南最大群体的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百般呵护。到任不到十天,光春书记就决策在全国率先宣布全部免除农业税。据测算,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后,河南县乡财政减少10亿元。直补之后,将直接增加财政支付近29亿。光春书记说:“说实话,全部免除河南7300万农民的农业税,这个决心我们是咬着牙下的。”农村税费改革前,河南全省农民负担为101亿元,2004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后,全省农民减负22.61亿元;取消农业税后,河南农民减负达29亿元,平均到每个农民身上虽然只有几十块钱,但当年河南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仅为2553元。免除农业税,等于给全省农民的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里增加了一部分,对每一个农民和农户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光春书记对解决河南“三农”问题念兹在兹。他说,河南有9700多万人口,其中乡村人口占71.1%。“我下去调研,农民的纯朴、热诚也常常感动着我”。他多次强调,河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就是空话。光春书记接受采访时说:“我到河南后强调‘四个更加重视’,第一个就是要重视‘三农’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是如何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有义务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2005年,徐光春代表看望河南籍农民工)
光春书记对河南外出务工农民十分牵挂,倾注很大心血。光春书记说:“这种感情就和父母牵挂离家在外的孩子一样。河南有4000万农村劳动力,其中有1400万人在全国各地打工谋生,他们确实也是我最牵挂的群体。”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光春书记到京后首先去看望在京河南籍打工的农民工。他说,这些人大多是年轻人,社会应该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善待他们。他还说:每当听到媒体报道河南的外出务工人员受到欺辱或歧视,我便非常痛心,有些人在外边做了好事,我也为他们感到骄傲。光春书记非常重视农民工权益保障,提倡有组织的输出,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服务和保障。
光春书记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十分注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省委省政府每年承诺的十大实事,“三农”一直是重中之重。如2007年承诺的相关实事落实情况是:1.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承诺是:积极筹措资金,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确保补贴金额高于去年;落实情况:截至6月底,全省实际兑现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39.51亿元,比上年增加13.8亿元,兑现金额为历年最多,兑现进度为全国最快。2.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承诺是:筹措资金50亿元,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2万公里以上,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落实情况:截至11月底,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4.5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7.8亿元),为年度目标的109%,累计完成路面23956公里,为年度目标的119.8%,河南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3.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承诺是: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继续对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落实情况:财政投入资金32.1亿元,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1343万人次享受免费课本,147万人次享受寄宿生活费补助,资助学生数和投入资金量均居全国首位。
三、确定中原崛起奋斗目标,谋划河南首个国家战略规划
河南省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明确了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任务、基本途径和战略布局。光春书记履职河南后,主导进一步细化了中原崛起的目标,提出用3到5年,建设一批大的“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大的“企业集团”,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城市”,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集聚一批“优秀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依靠一批“坚强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简称“八个一”目标,从而使中原崛起有了更具体更可操作的工作抓手和可考量的奋斗目标。如为集聚一批“优秀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选人用人良好机制,于2008年一次性公开选拔59名副厅级干部。这也是1990年代后,河南公选厅级领导干部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成效最大的一次。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是河南省辖市、省直单位、省管高校主要负责人,有几位走上了省部级领导岗位,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光春书记主导推动了河南第一个国家战略规划落地。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6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加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探索建立国家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机制的请示》和《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2008年7月17日至25日,由16个部委局、7个科研咨询机构共112位同志组成的国务院联合调研组到河南调研。后经国家发改、财政、水利、农业等16个部委共同审定,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12月底正式向国务院上报《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8月以发改农经[2009]2251号文件,正式下发《关于印发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通知》。这意味着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程正式获批,成为国家战略。
在谋划和推动这一工作过程中,光春书记指出,我们按照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部署,推进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目标是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再增加粮食生产能力300亿斤。光春书记认为,河南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牢固树立农业现代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柱地位,走出了一条不以削弱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不希望、不可能也不允许走生产总值上去了、粮食生产却下来了的老路,这也是现在我们狠抓粮食生产的重要原因。
在与国家部委负责同志交谈中,光春书记强调,打造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要调动三个方面的积极性。首先,要调动国家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怎样对国家更有利、怎样更好地为国家排忧解难,以便争取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其次,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在确保每年增加粮食产量,使粮食总产尽快达到1300亿斤,争取国家在重大项目布局上适当向河南倾斜、在建设用地上适当对河南放宽等,以此来调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其三,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要通过增加粮食生产,使农民口袋里的钱真正多起来,农民种粮才有积极性。他说:要把核心区建设的探索和试验做实做好,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让河南人民满意。
在这里,光春书记既讲“普通话”,也讲“河南话”;既为国家整体利益考虑,也为地方和农民利益着想,反映了光春书记的大局观、实事求是精神和光明磊落的工作作风,特别是提出“调动国家的积极性”,是需要点勇气的。至今,河南粮食生产突破1300斤的目标早已如期实现,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河南已经真正成为国人粮仓、世人厨房。
四、较早提出文旅融合理念,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大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当下的河南广大干部群众已经尽人皆知。河南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其中之一就是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旅游局曾提出通过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的思路,但实际推动并不理想。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整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设立文化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不再保留。再往后,中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河南,最早提出和力推文旅融合发展的,是光春书记。河南省委省政府推动文旅融合和文化产业发展,比国家层面推动此项工作早了整整十年时间。
2009年8月4日至5日,光春书记到河南省信阳市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调研,他强调,要把文化旅游更加紧密、更加融洽、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他说: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没有文化,旅游将无法开展,人如果没有思想和精神,也就失去了旅游的意义。但是文化也需要借助旅游来加以推广、来加以传播、来加以繁荣。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因旅游而生动活泼,旅游因文化而丰富深刻。
(2009年8月5日,徐光春在信阳鸡公山主景区报晓峰前,详细了解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情况)
光春书记指出:把文化旅游结合起来,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一定要注意在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过程中选择最佳的结合点,如尧山的旅游开发与宗教文化相结合、云台山的旅游开发与地质文化相结合、少林寺的旅游开发与少林功夫相结合等等,就是很好的例证。他强调,最佳的结合点就是卖点、就是亮点,在这方面要总结成功经验,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来,从而形成文化旅游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光春书记还主导召开了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实施“旅游立省”战略,要求尽快把河南省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印发了《关于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光春书记亲力亲为,指导信阳市实施“金鸡复鸣行动计划”,从“南有博鳌,北有鸡公”着眼,打造“中国鸡公山国际文化经济论坛”和新世纪鸡公山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光春书记能较早提出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并付诸实施,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政治眼光、高超的领导艺术,也与其创新性的工作方法有关。尽管对河南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有不同看法,也存在一定争议,之后也没有得到延续。但光春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相互关系的分析,关于推动文旅融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的观点,关于选择文化和旅游最佳结合点的主张,都颇具战略性和前瞻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探寻污名化河南的原因,为维护河南形象不遗余力
污名化河南的问题,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1990年代,李长春同志曾义愤地发问:河南个别农民卖棉花掺假,媒体大肆渲染,追着不放,南方一些省份出现疯狂走私、造假人民币的案件,媒体的报道反而轻描淡写,这是为什么?
(2005年度感动中国获奖人物:魏青刚,三进三出勇救落水者)
光春书记履职河南时,正是外界妖魔化河南最厉害的时候,光春书记和河南省委省政府花费很大精力,为改善河南形象做了大量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分析探究探寻污名化河南的多种原因。
光春书记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同志都分析过:一是河南人口众多,仅仅残疾人就有五百万人,差不多相对于边缘省份一个省的人口总数,人多事多,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外界非议多很正常;二是河南地处中国地理中心位置,郑州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流动人口数量大,如郑州火车站每天客流量几十万人,人员来之天南海北,但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都记在了河南头上;其三,确实存在地域歧视和一些媒体大肆渲染、有意抹黑的问题。
光春书记指出:对河南来说,这么多的人口,又有那么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必然的;但河南也有很多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先进人物,如史来贺、焦裕禄、常香玉、任长霞,还有为救两名儿童牺牲的李学生,他们是河南人的骄傲。河南也有许多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精神财富,如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光春书记公开发声:非常希望广大新闻媒体,对河南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真实的报道,让全国人民真正了解河南,让世界真正了解河南。在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其他条件好的省,新闻媒体更应该给予鼓励、鼓劲、鼓动。
在一次会议上,光春书记谈到为河南形象正名时脱稿讲了一段话,大概意思是:不久前他去兰考调研,头天晚上与夫人通电话谈及次日行程,夫人说:兰考风沙很大的,你要多穿衣服啊!光春书记接着说,他夫人对兰考风沙大的印象来自一部电影。
光春书记说:有的文艺作品为塑造英雄人物,用渲染某些场景作衬托,给外界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他说,外省人这样评价:看了电影《焦裕禄》,知道河南真够穷的;看了电视剧《任长霞》,知道河南真够乱的。
其实,情况不是那样的,拍摄那部电影,摄制组是到内蒙找的外景,至于登封的社会治安,根本不是那样糟糕。
他说,有些影视作品影响越大,对河南的外部形象损伤越大,而且短时间里很难消除。解决污名化河南现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究各种原因,从不同侧面着手作出努力。
由此看来,包括社会科学研究在内的文化产品创作,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必须尊重基本事实,必须严肃认真负责,不能为艺术而艺术,为创作而创作,不能故弄玄虚,更不能造假搞噱头,否则,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恶劣后果。
六、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004—2009年,是河南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在优化。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 2004年12月24日,100名非公经济人士被中共中央统战部等五部委联合表彰并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2005年2月29日,《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国内第一个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文件,被称为“非公36条”。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发展遭遇极大困难。国家工商管理总局一组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2007年6月底全国个体工商户总数为2505.7万户,7年半时间全国个体户减少654万多户,平均每年减少87万户。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融资问题。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截至到2006年底,我国私营企业498.1万户,而工、农、中、建、交等五大银行的小企业受信户数只有68.43万家,相当于私营企业的13.7%。
这一时期,光春书记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采取许多措施,大力支持河南民营经济发展,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蓄能聚力。2005年1月,召开了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光春书记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政治上放心、发展上放开、管理上放手”的“三放”工作方针和政策,推动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2007年和200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都通过召开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出台系统支持政策,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在2009年5月召开的表彰大会上,光春书记和其他省领导向荣获“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河南省高成长型民营企业”、“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的代表颁奖。光春书记发表讲话指出:要切实发挥民营企业在应对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民营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挖掘民间投资的潜力,使我省实施的“8511”投资促进计划尽快奏效。光春书记着重强调:落实政策要不折不扣;支持引导要积极主动;破解难题要尽心尽力;提供服务要满腔热情。要切实做到多支持少干预、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不设卡、多奉献不扯皮,切实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好的环境。
(2009年1月13日,徐光春出席政协联组讨论暨企业界人士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光春书记重视听取民营企业家意见。2009年5月12日,光春书记主持召开了全省民营企业应对危机促进发展座谈会,与民营企业家共商克服困难大计,共谋持续发展大局。针对如何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光春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第一,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活跃经济、支撑发展、改善民生、推动创业的作用。第二,要看到我省民营企业发展存在境界不够高、眼光不够远、规模不够大、品牌不够响、闯劲不够足、摔打不够多、人才不够精、环境不够优等不足,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第三,加大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做好四个“鼓”字:政府要鼓励。社会要鼓掌。舆论要鼓动,企业要鼓劲。第四,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信心要坚定,企业要自强,眼光要放远,要从眼前做起,有扎实的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2020年11月24日,我在河南日报发表一篇书评《“论势”揭示规律“舆情”反映民意——写在“中原经济区”系列图书出版之际》,文章中有一段话:“建设中原经济区构想得到普遍认同折射出一个真理:反映历史规律的东西,历史就会拥抱它;顺应人民意愿的东西,人民就会赞美它。”历史无情亦有情!想想吧,已经离任十多年的河南省委老书记徐光春同志因病去世,引发河南数以百万计人民的无尽哀思,这绝不是偶然的。在仇官仇富情绪似乎越来越浓烈的大背景下,一个封疆大吏、正部级高官,得到管辖区千千万万民众发自内心的深切悼念,在新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如何认识和揭示这一现象,无疑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徐光春书记千古!
2022年11月12日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