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来主攻年轻群体,一跃成为全国样板,现在又开创了个全新品牌|艺术栗子

艺术栗子

2022-11-12 17:40

如果评选中国最有名的地级市,景德镇必然榜上有名。能与北漂、沪漂、深漂对标的景漂,已经成为在景德镇定居的一个庞大群体。现今已经享誉全国且闻名海外的陶溪川文创街区,创立之初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年轻人的造梦空间,一个景漂一族的精神家园。随着二期投入使用,陶溪川启动了新的产业升级策略。11月启动的新艺术市集品牌陶然集,就像一粒打开新世界的火种,揭开新的大幕。

01

11月的景德镇,白天依然能够达到30℃以上,傍晚后略高于20℃的气温,恰是人体感觉最舒服的时候,也是夜经济开始的时刻。11月8日至10日漫步在陶溪川文创街区,巨大的白绿灰三色楼体广告从建筑物顶层垂下,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路上人头攒动,摊位上的星星灯与天上的星星遥相呼应,摊主和游客均自得其乐。这是“陶然集”上寻常的一天。

2022年首届陶然集现场

首届陶溪川艺术集市“陶然集”的举办,让这个原本就游人如织的街区,多了更多驻足的理由。“陶然集”中“陶然”二字取自李白的诗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在这里可以让人忘却生活的繁杂,享受大隐于市的狂欢。

陶溪川一期市集

做市集这件事对于陶溪川来说,可谓轻车熟路。从陶溪川一期开始,便设立了每周五和周六举办的周末集市,以及每年举办的春秋大集,不仅为街区运营增加了内容,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当地人和景漂提供更多工作、交流的机会。

2022年首届陶然集现场

市集仿佛一个催化剂,成功吸引并留住客流的同时,更加活化了街区的氛围。从起初以交易为目的,到陶然集转化为艺术嘉年华,这一转变来自于陶溪川多年来的在地实践以及供需关系的变化。

2016年正式投入使用后,陶溪川文创街区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国内外引发回响。究其原因,千年瓷都景德镇自带的IP属性是主要因素,与现代产业深度对接实现产业升级,通过打造景漂的精神家园为城市注入新活力。这三者联合发力之下,陶溪川已经成为景德镇工业遗产成功转型、老城区文创产业发展升级的全国样本。

陶溪川的日与夜

第一次走入陶溪川时,不免为客流密度之大而震惊。一线城市最热门商圈的客流量,出现在这个地级市的核心商圈中。尤其在夜幕下,橘色的氛围灯环绕着建筑物,以大烟囱为地标的陶溪川,路上人头攒动的身影印证着“以烟囱为基础的时代”向现代产业转型的成功。

相对于一期创意市集偏向扶持景漂创业,陶然集更偏向做艺术品牌集市,与自有业态联动。从个体到机构,这是陶溪川发展至今,产业持续迭代的重要体现。能够将市集做成一个辐射全国手艺人的品牌项目,唯有陶溪川可以做到。为了让市集形式多样,陶然集还融入了音乐活动、美食野筵、艺术展览、工艺课程等内容,力求做到好玩、有趣、可逛。

2022年首届陶然集现场

“陶然集不仅仅是一个集市,它更是一个艺术项目。”陶溪川陶然集项目主理人华婧对《艺术栗子》说。陶然集为全球手工艺人提供机会和平台,陶溪川为他们提供创作和生活的土壤,而他们的到来让景德镇这座城市变得生动且温暖。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市集,更是一个可以与城市共同生长,一个为城市孵化更多中坚力量的实验型艺术集市品牌。

02

如果单纯以为陶然集就是一个专注于陶瓷的艺术市集,那很容易忽略现如今景德镇产业的多样化。作为陶溪川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然集坐落于景德镇市陶机厂原址,招募的100余位手艺人里,陶瓷类只占到了20余位,更多的是木工、纤维、服装、银器、茶周边等非陶瓷类的手艺人。

2022年首届陶然集现场

吸引数千名景漂创业青年参与,让更多人融入景德镇,这是陶溪川创立以来的重要使命。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景漂数量每年5万人左右,其中约5000人为“洋景漂”。很多人长期生活在景德镇。在首届“陶然集”上,本地人、景漂、洋景漂共聚一堂,呈现了当代丰富多彩的景德镇文化。

为什么会在景德镇这片土地上出现景漂?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子力看来,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城市,它是一个非常自在的地方,这里可以有很多奇思妙想,能够激发你无限的思考和灵感。

国外艺术家驻场创作

在陶然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之下,始终没有脱离陶溪川的初心。刘子力曾提及,陶瓷是景德镇的基因,一个产业支撑一座城市千余年,甚至到现在还依然滋养着这座城市,这是非常伟大的,所以传统手工艺非常重要,也绝对不能丢弃。对手艺人的关注,始终是陶溪川不变的主脉。

恰如传统融入当代经常遇到的隔阂,如何用当代人接受的方式激活传统?陶然集作为一个月举办一次的集市,招募的手艺人用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表达对经典的传承,用传统工艺展示更当代、更年轻、更新颖的作品,真正的让艺术走近生活,走向大众。在立足景德镇特有的艺术语境上,引入全国各地的特色工艺,为东方审美传承注入当代鲜活血液。

03

陶然集帮助传统手艺人快速进入当代语境,陶溪川则是为这一路径保驾护航的孵化器。传统怎么走向未来,怎么让古老的东西更加年轻态,陶溪川就是这种理念的产物。之所以取名陶溪川,就是希望陶瓷文化如溪流般汇聚成川,传承下去。从陶溪川创立之初,站位直接又准又稳。

陶溪川一期

刘子力是一名“瓷二代”,从陶瓷工人到原国营瓷厂的厂长,在“以烟囱为基础的时代”遇到新时代冲击时,他果断地带着“老瓷厂”拥抱“新经济”。陶溪川并不是第一个做时代跨越的老工业,却是最成功的样板之一。老厂换新装,是景德镇老城区的一种文旅新路径。

从2013年开始改造,到2016年底陶溪川一期投入使用,被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成为陶溪川第一个“入驻”的内容,这里的老厂房一座都没有拆掉,甚至连标语都保留了。它们是最引发人无限想象的内容,是陶溪川的历史之魂。这片近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历了从衰落走向振兴的嬗变,成为无数陶瓷工作者的造梦空间。

陶溪川是个复合型项目,既有老工厂搬迁,又有棚户区改造,既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又是新型城镇化、打造景漂一族的精神家园的经典样板。2017年,陶溪川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度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这距离街区正式投入使用仅一年时间。

球磨美术馆改造前

改造后

迄今为止,陶溪川的改造都是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产业升级的教科书。在2021年投入使用的二期中,也能看到这些遗迹的影子:原来的翻砂车间,现在取名“翻砂美术馆”;曾经的球磨车间,如今是“球磨美术馆”;成型车间变为非遗、传统手工的体验地;烧炼车间变成了美术馆、博物馆和年轻人聚集的创业空间……

历史记忆与当代印记交织在陶溪川之中,这里有着制瓷的天然条件,也有着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正好符合陶溪川的目标群体——潮派年轻人、艺术爱好者、陶瘾族、手作达人,核心紧紧围绕“好玩、有意思”。

正是本着这样明确的核心理念,陶溪川才能迅速成为年轻人的聚落。如果说改造过的空间、多样化的市集成功吸引年轻人来到景德镇,更好地留住他们,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和机会是陶溪川持续在布局的事。陶溪川与周边建筑群落共同构成了景德镇城市景观中独有的,集画廊、当代美术馆、艺术家驻地、艺术教育、酒店、餐饮为一体的艺术生态圈。

陶溪川二期

在陶溪川二期中可以明显看到产业迭代的新成果。包括艺术大学、双创空间、非遗中心、运动中心等,形成一个新兴、多元、国际化的集艺术与商业一体的文化新地标。由国际著名建筑大师大卫·奇菲尔德设计的陶溪川大剧院、直播经济下应运而生的直播基地,国际酒店管理品牌凯悦酒店的入驻……一一印证着这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当陶溪川开始成为景德镇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其开创的“陶瓷+”复合发展模式愈发为区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22年6月6日发布的《景德镇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景德镇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9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87.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43.89亿元。商业和服务业几乎贡献了一半的产值,千年瓷都在新时代的产业优势愈发凸显。

回想起陶溪川的成长之路,其在景德镇这座地级市保持着与一线城市同步的商业脉搏。以此为目标,陶溪川没有止步于一般街区的传统业态,而是结合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创想着新内容的发生。当一线城市刚开始普及共享概念时,陶溪川已经开启了在地实践,例如陶溪川的“共享式公塾”“共享公寓”“共享体验”等;即便疫情发生后客流减少,陶溪川前期布局的直播基地却意外成为新的增长点。

陶溪川美术馆

国贸饭店

在陶溪川一期创立之时,已经规划好博物馆、美术馆、文创产品机构、艺术机构、工作室,形成了从创作、展示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等学府的入驻,更为这块土地注入更多学术底蕴。二期投入使用后,正在建设的三期也将在不久后面世。

恰如刘子力所说,这些空间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这些空间里边留下来的场所记忆激活,能够引入更多的年轻的艺术家、年轻的思想、年轻的观念到这里来创作。恰如尚属年轻的陶溪川,以及新生的陶然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汇聚更多年轻的力量,以新的思维拥抱未来。在陶溪川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文字|顾博、张火火

图片|陶溪川文创街区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